馬政府就職五十五天。自上任不到十天起,民進黨立委就不時喊出「下台,下台」;至今,連藍營大老也公開主張「內閣改組」。這般恍如「牆倒眾人推」的景象,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今日政局是一個「父子騎驢/人人笑罵」的政治劇場。批評者對「父/子/驢」的關係各有主張;主政團隊對「父/子/驢」的關係也莫衷一是。在這種情勢下,倘若主政團隊及批評者,不能對「核心/邊緣」、「本質/方法」、「長久/短暫」等元素作出區別,恐怕各自皆難跳出「父子騎驢」的困局。
其實,馬總統自競選期間以來所主張的核心政治承諾,迄今並未背離,且已相當程度地體現。例如:一、台灣社會終於跳脫國家認同及族群鬥爭的痛苦撕裂;不再見到「愛台/賣台」、「中華民國/台灣國」的相互攻擊。二、政府官員的行政表現雖大有改善空間,但已不見「上杜下謝又連莊」那種類型的人物,使政府的形象比較質樸。三、兩岸出現和解契機,台灣也終於能在更加鬆綁開放的兩岸關係上嘗試重建其區域政經角色。也就是說,馬政府至少在「療治國家撕裂
/建立質樸政府/改善兩岸關係」三方面,應可獲得正面評價;而這三方面可謂正是過去十餘年來台灣政經的心腹病灶所在。
相對而言,馬政府迄今的問題大略可分四個類型:一、藍綠思維的問題:任命賴幸媛,及提名沈富雄、張俊彥,皆引發大風暴。其實,這些人事安排確有比較高遠的政治瞻矚,但因馬總統的操作與溝通兩皆失敗,而國民黨中央及黨團又因種種「相對剝奪感」而障蔽了心竅,遂致原本一段佳話變成了如今一場鬧劇。但是,就理念層面言,一般社會大眾不是不能體會這類人事安排的善意,反而是對國民黨因此內訌表達不齒。
二、溝通拙劣的問題:沈富雄中箭落馬,就是一個溝通失敗的顯例;而類此事件已至不勝枚舉的地步。例如,「蘇花高/蘇花替」的爭議,行政院竟把一個「巧門」變成了「陷阱」。其餘的事例,如陳武雄的「而已」,陳肇敏的「三一九感言」,劉兆玄的「棄綠卡是犧牲」等等,這類sound bite,皆狠狠地在馬政府身上「咬」了一口。
三、操作能力的問題:操作問題是多方面的,例如前段談到的「陷阱」,馬政府自掘陷阱的事例似乎比例過高。「蘇花高/蘇花替」,是自掘陷阱;綠卡事件也是自己挖坑往裡跳,汽油及肥料出現囤積,亦是如此。逕自宣布七月四日包機直航,倘非胡錦濤送禮,更是大陷阱;眼前另一口自掘的陷阱則是「外交休兵」,不知何時將墜落其中。
四、政策抉擇的問題:面對數十年來僅見的世界經濟危機,政策的抉擇關係重大。例如油價策略、稅賦結構、產業競爭力、M型社會問題及調整兩岸政經關係等,皆是可以見仁見智的政策抉擇問題。但是,這類問題反而不如前述「沈富雄提名」及「車龍排隊六小時」、「蘇花替」等受到媒體關切,而民進黨的批評也未能超脫「反對黨八股」;因而,關於政策抉擇的盲點,頗有令人擔憂之處。
綜上所論,若欲跳出「父子騎驢」的困境,就批評者言,不必將「邊緣」上的差錯,放大為「核心」上的問題;例如將陳武雄的一句「而已」的失言,放大為存有惡意,畢竟他不是說「太平洋沒蓋子」。就執政團隊言,則不要因「方法」上的差錯,貽誤成「本質」上的問題;例如李慶安國籍事件,對執政團隊言,原是處理程序的「方法」問題,如今卻可能演變成「本質」問題。倘若批評者與主政團隊,皆能深化「核心/本質/長久」的元素,並精緻化「邊緣/方法/短暫」的元素,「父子騎驢」的困局或可望改善。
在這些問題之上,最重要的仍是執政團隊必須整理「第一線/第二線」及「黨政聯結/黨政分離」的戰略架構問題。解決了這個問題,並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但若不能解決這個問題,在理念上、政策上、溝通上及操作上,必仍將是「父子騎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