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0/01/06 14:08:20瀏覽359|回應0|推薦2 | |
聯電榮譽董事長曹興誠公開主張《兩岸和平共處法》,用公投來促使兩岸統一,藍綠咸認此舉無異提倡「終極統一」,將引發台灣統獨爭議。而兼任兩岸統合學會理事長的台大教授張亞中則說政治問題不是數學,公投難解決。但曹、張兩人同意就這個議題,進行公開辯論。 對於曹興誠的主張,我們無定見,但完全贊同他這個時候把兩岸定位的問題,交付社會來討論的作法,特別是主張兩岸統一的主張,因為就政治光譜來看,解嚴後各類型的台獨的論述已不缺乏,反倒是與統一、統合相關的論述罕見,因為一出現就遭反對者扣上「賣台」帽子而退縮。 《兩岸和平共處法》主要內容為:一、台灣不排斥與大陸統一;二、統一需尊重台灣民意。具體做法是:統一的條件,由大陸提出,交給台灣民意表決;其時機由大陸決定。如果台灣百姓多數同意,即可進行統一;萬一台灣百姓不同意,則間隔一段時間之後,程式可以重來,而且次數不限;至兩岸最終統一為止。 從《兩岸和平共處法》的大致內容來看,曹興誠無疑是一位願意考慮接受兩岸終極統一的台灣人。問題是,對於兩岸終極安排,台灣人的想法是相當複雜的,考量的因素牽涉層面廣。所以多數民眾主張兩岸維持現狀最好。 但誰都知道現狀不是靜止不動的,到底現狀是什麼,都有很大爭議,職是之故,所謂的維持現狀根本就是政客欺騙老百姓的說法,是最安全的說法,卻是最不可能解決問題的辦法。 兩岸的現狀到底是什麼?對岸的共產黨認為兩岸的現狀,是國共內戰尚在進行中,只是戰爭的形態改變而已;李登輝時代的國民黨認為兩岸的現狀是,當動員戡亂時期終止時,就表示國共內戰已結束,中華人民共和國住在大陸,中華民國則長期定居「在」台灣了;到了民進黨時代的中華民國,則認為中華民國借住在台灣,但因為台灣的主權未定,所以中華民國或台灣是一個不正常國家。 到了馬英九時代的國民黨,則強調國共內戰的格局已經出現質變,兩岸皆產生不同的政治體制與社會規範,處理兩岸間的各項問題,不應只單純考量歷史因素,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台灣也早成為主權在民的民主社會。馬英九的這種說法,等於宣告兩岸的現狀為,中華民國已經「是」台灣了。 既然稱之為「現狀」,何以出現這麼多不同的解釋,所以說現狀是不可能維持不變的,係乃隨著國際、兩岸、大陸與台灣內部等的發展而出現變化。試想連對於兩岸現狀是什麼,台灣內部與兩岸之間都有這麼大的歧見,兩岸的最終的安排是何其困難,透過公開的論證,將所有的資訊讓民眾了解,是絕對必要的。 兩岸是統?是獨?已經是無法迴避的課題了,因此,對於張亞中教授要求與曹興誠董事長公開辯論,我們表示歡迎,也深信有討論就有機會取得共識,有辯論就可能求同存異,台灣利益就能夠最大化。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