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新中國、新台灣、新媒體──旺報改版宣言
2010/01/11 16:40:28瀏覽597|回應1|推薦6
  1949年之後,「中國」對多數生活在台灣的人來說,只是個抽象的符號:它是政治、教育和文藝作品中反覆言說的「遙遠祖國」;是被「俄帝鷹犬」、「萬惡共匪」盤踞,亟待收復的「錦繡河山」。對於「青海青、黃河黃」,人們不斷傳唱著,但對於真實的中國,多數人卻又十分陌生。

  當年的黨國教育,既宣稱自己站在「西方自由民主陣營」之中,又強調大中國主義、壓抑本土意識與文化,更極力推動「仇匪恨匪」教育。被中共「竊據」的中國大陸,雖是母國,卻是極權、貧困而落後的大地。在這樣教育下成長的多數台灣民眾,不管是否支持國民黨,很自然就形成親美、反共乃至恐共意識。對於「中國」,或許還有歷史與文化上的孺慕之情,但對近當代現實的中國,則幾乎難有完整客觀的認識。而許多本土意識濃厚、痛惡國民黨統治的民眾,在拒絕國民黨宣傳下的中國與中華文化的同時,也未能發展出健康的中國觀。

  20年前兩岸關係逐漸解凍,台灣與大陸開始往來後,理論上是開啟了兩岸民眾得以相互理解的契機,但現實上卻非一帆風順。首先,在封閉環境下養成片面中國觀的台灣民眾,習慣用自己的角度看待大陸,一些人則陷溺於台灣人悲情意識,而對百年來中國人走過的崎嶇路,少能「同情的理解」。

  其次,60年來,大陸也的確幾經「折騰」,反右、大躍進、文革、八九事件,以及改革開放後體制改革與精神文明建設的相對滯後,社會轉型期出現的許多弊端與亂象等等,相對於同時期台灣政治革新和經濟發展的領先大陸,受了幾十年反共教育的台灣民眾,自然難以扭轉對大陸的舊有印象。

  再者,兩岸恢復往來的廿多年,也是台灣本土化潮流最為昂揚的時期。本土化有其必然性與正面意義,但也難免導致台灣民眾過度聚焦國內政治,未能全面認識大陸各領域的變化。而本土化運動中最偏狹的力量,又敵視中國,刻意突出大陸的負面訊息,漠視大陸社會中正面向上的趨勢與力量。在政治對立的硝煙之中,中國與台灣的對立不斷被政治力所強化,「妖魔化中國」的現象確實存在,且影響深遠。

  如今,在兩岸分治60年後,我們迎來歷史新時期,那就是兩岸和解大門的真正開啟,以及中國的大國崛起。

  21世紀第二個十年的特點,就是國際格局的變化,美國與中國基本確立了在摩擦中謀求廣泛合作,在競爭中協調彼此戰略的關係。在此格局下,台灣勢必面臨新的挑戰,需要重新自我定位,從政府官員到庶民百姓的思維視野也必須有所調整。

  當然,中國的崛起絕非一條坦途,精神文明的進步、政治體制的改革、公民權利的提升、社會結構的活化、經濟體質的調整、弱勢群體的保障、民族關係的和諧和生態環境的平衡,都是困難卻必須實現的目標。

  台灣,面對世局的變化,面對影響力越來越大的中國,在堅持「台灣優先」前提下,我們理應對大陸有更全面、更深入的認識,並站在促進中國真正走穩和平崛起、和諧社會、兩岸和解道路立場上,加強兩岸全方位的交流,這也是台灣在21世紀實現重新起飛的利基所在。

  以這樣的信念出發,《旺報》從今天起改版。我們將社評置於二版,闡明本報對大陸與兩岸時事的看法,並規畫「旺學堂」新專欄,以簡潔的內容,呈現兩岸在歷史、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豐富多彩。在周六、周日,也特別新闢兩岸交流專版,呈現多層次、多面向的兩岸交流經驗。希望為兩岸民眾補課,增進彼此交流理解。

  新世局、新中國、新台灣,需要新的媒體,更要讀者-您的參與、批評與支持。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antdaily&aid=3676848

 回應文章

Tony99
等級:5
留言加入好友
污衣派淨衣派
2010/01/11 21:31
原屬一個丐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