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0/01/04 17:46:56瀏覽539|回應0|推薦0 | |
「2010願景中國」系列社論四之四 2009年的結束,2010年的到來,不僅讓人們總結過去一年的得與失,也讓人們思考未來十年該往何處去的大問題。未來中國大陸社會發展的走向,不僅關係著大陸十數億民眾的福祉,也將影響台灣民眾對大陸的觀感,左右民心的向背,從而牽動兩岸關係能否持續和平發展,值得我們投以相當之關注。 去年12月底,中共中央宣傳部委託新華社舉辦的刊物《半月談》評選了「2009年中國公民社會十大新聞」,並進行了分析報導,其內容和背後的意義頗值得進一步探討。 雖然相當一部分學者認為「不能說中國已然是一個公民社會」,但「公民社會」這個概念已越來越受到官方、學界、輿論和一般民眾的關注,正在發展中的、「有中國特色」的公民社會正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而在2009年,從個體和群體兩個方面,我都可以清楚地看到這股社會力的茁壯與成形。在這「2009年中國公民社會十大新聞」中,「公共預算觀察志願者以身『試』法推進公共財政透明」、「不強制所有銷售電腦安裝綠壩軟件」、「『釣魚執法』引發詰問」、「七民間組織聯合發布《2009中國公民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立場》」、「公民以各種平和方式表達利益訴求」(如廣州市民反對興建垃圾焚燒發電廠等 )等多則新聞,都反映了中國社會力的崛起。 如果說,小市民對上海「釣魚執法」的抵抗,主要還是個別市民在權利受到侵害時,對國家權力的被動回應與回擊,廣州市民則已針對垃圾焚燒發電廠採取集體行動,介入公共政策的形成過程。至於推動公共財政公開化的「公共預算觀察志願者」更跳脫了「直接受害者自力救濟」的層次,主動出擊捍衛法定權利、推動政治革新。而七團體帶動關於氣候變化議題的廣泛討論,提出民間對於重大議題的立場主張,也是極具建設性意義。至於綠壩事件,雖然也是對國家權力的被動回應,但卻已經觸及相當敏感的言論自由議題。幾起事件,反映的是中國大陸公民在不同領域、不同層次上的力量展現,幾乎已經完整勾勒出未來中國成熟公民社會的雛形。 其實,綠壩事件本身能被官方媒體選為年度重要新聞,這件事本身就說明了中國政治的變化,說明了體制內開明、健康、革新力量的存在。在《半月談》此篇報導中,我們看到這樣一股力量正在與民間社會力相互呼應,正在一起推動「社會對話溝通、權力與權利良性互動的機制建設」。文章甚至明白地點出:「敢於依法主張公民不可剝奪的權利,不允許自己的法定權利被褫奪,這是中國公民社會成長的重要一步」,「願意投入到這些工作中的公民越多,中國離公民社會就越近」。 從這十大新聞中,我們可以發現,茁壯中的中國社會力正走在政治權力之前,急切但不乏穩健地試圖引領政治權力持續改革、持續進步,當然,也面臨極大的阻力。2009年的幾個現象正說明這點。 其一是「被××」成為社會熱點,反映公權力仍不斷隨意侵入個人合法的權利範疇,多數庶民仍只能「被動忍受」和消極的譏諷。 其二是眾多官員或經濟精英的「雷人雷語」,反映了政商精英的專橫霸道,顯示了精英與庶民大眾矛盾裂痕的加深。 最後,另份官方報刊《人民論壇》所做的調查顯示,有55%受訪者認為未來十年中國的趨勢將是「各類矛盾集中爆發,執政黨和民眾將面臨嚴峻考驗」。以上都是嚴重的警訊。中國大陸是否真能如《半月談》報導所期待的「官民良性互動激活治理體系」,關鍵絕對是在官方這一邊。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