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文摘87年前以新興媒體姿態出現,如今也在新媒體興起的衝擊下步入破產重整之途,日後能否浴火重生,端視這個老牌雜誌能否吸引年輕一代的讀者。 (美聯社) |
2007年利寶屋(Ripplewood)控股公司與其他投資人以28億美元買下讀者文摘,但28億美元大部分都是借貸而來,到了2009年,這筆債務還剩22億美元。廣告乾涸、發行量萎縮,迫使讀者文摘宣布,計劃30天內聲請破產保護。
但財務問題只是拖垮讀者文摘的近因,更大的問題不在於讀者文摘的資產負債表,而是這本刊物的本質。讀者文摘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由華勒斯(DeWitt Wallace)夫婦成立,當時興起一股雜誌創業潮,讀者文摘以再版他人文章異軍突起,他們將這些文章濃縮成較短的篇幅,並集結成小品集,在當時是新的創舉。
讀者文摘的文章包括健康話題、飲食、真實冒險故事、偉大人物的簡短傳記等等,傳達的調性是充滿希望、振奮人心,在社會及政治上立場也較為保守。
除了短篇文章之外,讀者文摘也有許多由讀者投稿的趣聞軼事小單元,如開懷篇、各行各業、浮世繪等等。
曾為讀者文摘寫過上百篇軼事的喜劇作家奧本說:「他們只要刊登,一定會付稿費,通常一則50美元,對此我非常感謝,這種事不會發生在網路上。」83歲的奧本表示,雖然知道世界正在改變,但讀者文摘破產的消息對他來說還是相當震撼,他說:「就好像一早起床發現郵局停業了,而我推測有一天也會發生。」
事實上讀者文摘的發行量已經從顛峰時期的每月1,800萬本,大幅滑落至不到600萬本。當然重整可以讓讀者文摘持續進行轉型,但執行長貝納(Mary Berner)女士上台兩年以來,推行的成長策略並未如預期成功。
撙節成本、縮編人事、財務重整也許還能應付廣告量下滑,但在這個有Google搜尋引擎,訊息隨時更新、可得的時代,誰還有耐性等上一個月,只為細細品味幾篇幽默小品文呢?如何讓年輕人對這類細火慢燉的老牌雜誌產生興趣,才是最根本的問題。
※延伸閱讀》 讀者文摘財務重整 中文版沒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