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總編輯,為何會被中共視為台諜?!
2015/06/07 06:37:19瀏覽1095|回應0|推薦5

 

【新聞調查】資深媒體人  汪成華--兩岸觀察

 

知己知彼‧理解中國

 

總編輯,為何易被中共視為台諜?!

 

    學術界有一種研究方法叫做參與式「行動」研究;媒體界有一種專業報導叫做深度「調查」採訪報導。顧名思義既然是「參與」式「行 動」研究、就必須要有所「參與」與「行動」,不能僅以文獻報導觀察、輔以自我政治意識,換言之:「行萬里路、與讀萬卷書一樣重要」;同樣的既是深度「調查」採訪報導,就必須要有「深度」分析、邏輯探討、與事實求證的「調查」過程:正式訪問、微服參訪、資料蒐集、專業閱讀、旁敲側擊、參與生活…想盡辦法獲得「真相」、最好還要擁有調查「證據」,這樣才能獲得事實真相的全貌,這樣經過「調查」所獲得的真相,也才足以匯集成專業智慧與知識經驗。

 

 

    總編輯需具備記者寫手、主筆撰文、編輯下標改錯、攝影重點視覺、美術版型規劃、正確焦點新聞選擇與過濾放話、宣傳新聞等等的專業訓練,最重要的是要對領域的長期投入、觀察、知識、閱讀、與「經驗」判斷,以及人脈的經營。但這所有的一切專業與培養都抵不過「生活」兩字,文化來自於生活,所以必須要有「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經驗,你才能夠真正獲得「瞭解」這塊土地的智慧。

 

 

    名嘴比較像(跑線)記者,在收視率與時間的壓力下,很難做到深度報導與真相調查,所以最好的方式是提出問題討論關切與推敲,而不適合「下結論」,以免讓立場不中立、新聞專業自律與媒體適格不具備、或政治意圖居心叵測者所操控與宣傳,導致「媒體治國--帶動輿論與社會教育」,這也就是至今中國大陸「當代中國」仍不開放媒體的考量,中共並以台灣媒體亂象、國民義務教育課綱台獨教育為警惕,台灣媒體(人)越不懂得自律,大陸媒體開放日越是遙遙無期,民主中國(民主中國與自由中國不同)越是不可能被兌現!課綱「去中國化」,明明是中華民國的子民、卻告訴台灣的後代子孫說是「外來政權」?彷彿「台灣重來不曾光復過」?這和日本竄改課綱說日本國從來沒有侵略過中國、「南京大屠殺」也從來不曾發生過如出一轍、根本一派謊言! 

 

    總編輯,為何會被中共視為台諜?!很簡單,因為專業總編輯基於對新聞職責的克忠盡守,說實話、說真話、見義勇為、好打不平、公正公開的人格特質,發揮第四權監督政府、「追根究柢」的工作專業、實事求是與調查真相的精神,容易令對媒體管制尚處於台灣民國76年(1987年)台灣開放戒嚴以前的「當代中國-大陸官員」誤以為是「台諜」的荒謬,逐漸因多年在中國生活、工作、與交流互動下逐漸因為「了解中國」後發現:竟是可以理解與啼笑皆非的。

 

 

    看到重點了嗎?30年!戒嚴與解嚴!當一個處於解嚴近30年的台灣,遇上一個還在戒嚴的大陸,會碰撞出甚麼樣的火花呢?!舉一個例子:有一次有一團台辦來台灣「參訪旅遊」,領隊是我赴陸時認識的「台辦領導」,她原來很怕我知道她是「台辦領隊」的身分?又擔心我會查出他們旅遊的行程?因為她的大陸漫遊電話貴又連繫不便、我就好心地為她準備了一片台灣方便又便宜的「預付卡」給她用,她卻死也不敢用、頻頻道謝推辭、寧可用昂貴的漫遊電話聯繫…後來我才瞬間醒悟過來:在當代中國大陸是非常重視科技的發展,一張電話卡小晶片就足以暴露所有的行蹤與言行……再加上中國所有的媒體均由官方所控制,一舉一動都受到管制。

 

 

    有朋自遠方來,為了表示歡迎,我到他們用餐的餐廳會面,並為大家拍照留念,還為整團人每人準備了一份「台灣好吃的辦手禮」送到他們住宿的飯店,表達台灣人的好客與有禮。有一天晚上我們有一點私人的時間,我便帶著那位台辦領導到「誠品書店」逛逛,回程的路上我們兩個女人走在路上聊天,周遭突然有一陣喧嘩、有人從她身旁插身而過、她一陣驚嚇身體立即靠近我、一隻手還不自主的拉住我的一隻手臂……多日來隱忍不問不說的我,這時很自然地脫口而出:妳在怕什麼?!

 

 

    她彷彿也讀懂了我話中的深意便說:你們都訓練的看起來又溫柔又美麗、不像我們一眼就看的出來?當下我又傻眼?!(難不成這位台辦領導又誤以為我是台灣情報工作者?)我接著問訓練甚麼?我說:我只是一個媒體工作者...她卻回答我說:美國有好幾個重大案子都是被記者揭發的…… 此時我噤聲不語、也終於明白了她對我的防範與恐懼。她還沒告訴我正確用餐位置、我卻可以找到餐廳,她還沒告訴我住宿飯店、我就可以送禮到飯店....我的敏銳觀察與記者專業,讓她覺得我有「通天本領」,因此令她產生惶恐;我的誠懇熱情與善體人意,又令她難以推拒這樣的友情……我要坦白說,台辦對台商和到大陸訪問的台灣人絕大多數都是很客氣的,但是其他的政府單位或中國一般老百姓,只要牽涉到「政治正確性」,常常會出現非常霸道的言行與舉止!

 

 

    這位台辦領導她私人會通知我她來台灣,代表她把我當成一位「在台灣的友人」,對我隱密她的行程與目的是她職責與身分的嚴謹與慎重—-加上我資深媒體工作者的角色與身分!我在他們離台返陸的前一晚晚上到飯店送她,在確定她已熄燈入睡便把禮物留在櫃台後離開,我走在馬路上思考著:如何才能在「理解」了兩岸彼此的極度不同過後,還能進一步的拉近兩岸彼此的「信任」呢?!

 

  

    現代國家不是靠血緣建立的?在金門 可行不通!(待續)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angchenhwa&aid=24126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