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10/06 21:17:34瀏覽597|回應0|推薦1 | |
本文發表於「崛起中的越南」學術研討會 主辦單位:台灣國際研究學會 時間:2013年10月5日 地點: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圖書館校區綜合大樓5樓509國際會議廳
從海洋戰略看越南的南海政策
王崑義(台灣戰略學會理事長) 摘要 越南的國土狹長,可耕地少,讓越南不得不往南海發展。但是在越南統一之前,一直承認南海是屬於中國的領海,1975年越南統一後,就完全改變南海的政策。越南不僅侵佔南海屬於中國主權範圍的島嶼,也在中國主權範圍內的南海開發石油與天然氣,並把南海絕大部分劃歸為越南的領海。儘管中國宣稱「擱置爭議、共同開發」,但是越南出台的政策仍然是以經營海權的企圖心,硬是要把南海吃掉,這是中國為了維持「和平發展」的周邊環境所受到的侷限。本文就是以海權戰略的構想,從歷史的時程分析越南對南海蠶食鯨吞的戰略。 關鍵字:越南、南海、海洋戰略、油田、西沙群島戰爭 壹、 前言 越南國土地形狹長,從地圖上看像是「S」形;南北長1600公里,東西最窄處為50公里。 國土面積大約是32.96萬平方公里,人口卻有8600萬人。除了北方的紅河平原和南方的九龍江平原之外,四分之三面積是山脈和高原。人均可耕地面積僅為0.11公頃,相當於世界水準的三分之一,在東南亞是人均耕地面積最少的國家。特殊的地形、相對貧乏的陸地資源、不斷增長的人口,這些都是成為制約越南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因素。 1986年越南共產黨第六次大會提出了「革新開放」的政策,確定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的總體方針。此後,隨著國內經濟成長的帶動下,這種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矛盾更加凸顯。 但是越南長達3260多公里的海岸線,陸地的有限性與經濟成長的矛盾不斷凸顯後,向東部的海洋看齊,成為越南政府內部的共識。目前越南對海洋戰略的投入非常大,其中經濟動因是很重要的面向。由於越南陸地狹窄,它如想實現發展,只能走向海洋。所以,如何掌握海權以及經營南海的海權,一直是越南相當重視的權力之一。 就以南海而言,越南是對南海油氣資源開發較早的國家。一開始是出於技術、政治等各方面的考慮。越南和前蘇聯、美國、英國等國家的石油公司合作,共同開採南海油氣資源,也等於拉強權來保障所開採的油源。 從1974年開始,越南就逐漸擁有了白虎油田、大熊油田、白犀牛油田、青龍油田等大型油田。1988年對越南的1億美元外國投資中,就有一半是投資到石油領域,石油對越南的對外貿易佔有很重要位置。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想理解越南如何經營南海,尤其是在與中國對南海主權的爭奪中,越南又如何實施它的南海戰略跟中國進行對抗。這是我們理解南海問題為何變得複雜性不可獲缺的一部份。 貳、海權與海洋戰略 「海權」(Sea Power)這一名詞為古希臘海軍名將休昔底德斯(Thucydides)所創造,其意為「海洋的權力」(Power of the Sea ),意思是知道如何征服與利用海洋的人,海洋就會把此種權力賜給他。(Herbert Rosinski,1977,p,26) 西方世界最早關於海權論述始於1593年海軍戰略家蘇特克理福(Mathew Sutcliffe) ,他指出:「海軍在平時用途很大,在戰時用途則更大,海軍能確保與友邦之間的貿易與交通得以暢通,並使對方的運輸得以中斷,我方的補給得以維持。敵方的海岸會受到侵襲,我方的海岸則受到保護…若無海軍則既不能攻擊敵方沿海城鎮,也無法保護我方與盟友。」(鈕先鍾,1995,p,382) 西方研究海權權威首推19世紀末的美國戰略學者馬漢(Alfred Thayer Mahan),他最具影響力的巨著為《海權對歷史的影響--1660-1783》(The Influence of Sea upon History,1660-1783)與《海軍戰略論》(Naval Strategy, Compare and Control with the Principle and Practice of Military Operations on Land )。(馬漢,2006,pp,36-38) 關於海權,馬漢認為海權包括海洋控制與海洋的使用。海洋控制包括:制海權、強大海軍、海外擴張、攻勢作為;海洋的使用包括:商業(生產)、航業(海運,包含商業貿易與護航的艦隊)、殖民地(市場與基地)。關於海權的發展,馬漢歸納為地理位置、自然結構、領土範圍、民族特點、政府性質與政策等六項要素。(馬漢,2006,pp,36-38)因為馬漢是第一位以歷史經驗為依據,並在思想體系率先確立「海權」體系的海洋戰略學者,因此後世論及海權思想時,必定以馬漢的海權論為圭臬。 19世紀英國海洋戰略學者柯白(Julian Staff Corbett)在其著作《海洋戰略的若干原則》(Some Principle of Maritime Strategy)中指出:「『制海』就是海上交通之控制」;(柯白,1958,p,9)前蘇聯海軍司令高希可夫(S. G. Gorshkov)認為,國家海權的構成是由綜合控制海洋的方法與保障國家利益的方法加以歸併而成。海權就是決定某國家為其本身利益,利用海洋於軍事與經濟方面的能力。(Sergei Georgievich Gorshkov,1983,p,4) 我國《海軍作戰要綱》將「海權」定義為:「海權乃一國或國家集團有效運用與控制海洋之統合力量,其目的在確保海上行動之自由,維護國家安全利益,以達成國家或國家集團之目標」;(國防大學海軍學部編,2000,pp,1-3)我國《國軍軍語辭典》則指出:「海權係對所望海域能作有效之控制與運用之力量及其影響力」。(國防部編,2004,pp,2-11) 西方海權具體展現則始於1492年義大利籍航海家哥倫布(Christopher Columbu)率領西班牙皇家艦隊發現美洲新大陸,爾後歐洲全面啟動大航海時代,帶動震撼與改變全球歷史的帝國殖民主義。各殖民帝國為了謀求更大的國家利益,除了不斷開拓新殖民地外,更積極尋找新航路與保護海上貿易,因而造成各國運用海上武力、海上貿易與港口不斷地向外擴張,進而使海權成為國力的象徵。(王曾才,2003,p,3) 二次大戰結束後,美國取代英國成為全球海洋霸主。美國海洋戰略是以維護海洋利益為核心利益,為了達到控制海洋、保護航運與兵力投射之目的,美國以航空母艦作為攻勢作戰為核心,遠洋作戰則以防禦本土為重點。(三軍大學譯,1995,p,13)在海權思想指導下,美國採取前進部署與兵力投射的攻勢作為,扼守16個海上重要航道,並在世界各地建立軍事基地,掌握在經濟、政治及軍事上的海洋戰略優勢。(張習宗,1998,p,57) 從海洋戰略的思考與運作,越南在爭奪南海的主權與資源,確實比其他周邊的國家更具有積極性。越南從統一前沒有海軍,到統一後積極建立海軍,這是越南對南海覬覦之心的顯露,儘管中國不斷的聲明擁有南海的主權,但是仍難消除越南利用海軍侵佔與開發南海的決心。 越南已經在南海開發出許多油井,但台海兩岸除了聲明擁有南海的主權之外,在南海底下的資源並未進行開發,台灣只能固守南海南邊的太平島;中國雖然在南海的西沙群島建立「三沙市」,但也沒有實質的開發南海底下的資源,這是台海兩岸在掌握南海主權不如越南之處。 因此,沒有海權,就沒有海洋,在越南的眼光裡,他們懂得開發南海的資源,南海自然就變成越南眼光裡最富撓的海洋。越南的作法顯然是不擔心兩岸會在此發動戰爭,所以他們也就很安心的經營南海區域與地下資源,這也是越南懂得做,這比兩岸只會宣示南海主權,更具有積極性的一面。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