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王崑義 |
中國大陸的重點大學,最近幾年突然冒出許多台灣研究所和研究院,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加上原有的廈門大學、南京大學、北京聯合大學等,不能說是如雨後春筍般的冒出,但是說台灣研究已經漸漸成為大陸大學研究的顯學,應該也不為過。
只是,大陸大學成立那麼多的台灣研究院、所,是否有足夠的師資來教育學生呢?這恐怕才是一個問題。早期設有博士班的台灣研究所,只有南京大學台灣研究所、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但南京大學台灣研究所堅持學生的品質,每年能畢業的博士生,並不會超過一、兩個,所以能夠供應這麼突然冒出來的台研院、所師資,其實相當有限。
而廈門大學的台研院、所,其實跟南京大學一樣,每年畢業的博士實在有限,再加上這幾年廈門大學把台研所升格為院,院以下又分出政治、經濟、歷史、文學、兩岸關係等5個研究所,所以能夠提供研究相關學科的師資,自己已經很艱難,何況又能提供其他學校的師資呢?
在師資無法趕上其他大學院、所的需求下,大陸大學的台研院、所看到的教授都相當年輕,而且各所的所長都集中在30幾歲,超過40歲者,都可以當院長了。
|
這種師資培養趕不上院、所成立的速度,就像民進黨執政時期,台灣相關的文學、文化研究所不斷的成立,最後師資只能以碩士畢業者充數,讓台灣的台研所成立再多,也很難拿出研究與教學成績出來,最後也只能變成台灣大學的一塊瘤,留也不是,去也不是。
事實上,當年台灣的大學成立那麼多台研所,主要是民進黨執政時期“去中國化”的考量,所以當時以為在大學裡多成立一些台研所,就可以復興“台灣文化”,但這卻是一相情願的想法。如果以國民黨重新執政以後來比較,台灣的大陸研究所並沒有增加,但這並不會讓人懷疑馬英九不走統一的路線。
同樣的,大陸的大學一時之間成立那麼多的台研院、所,必然也有政治上的考量,但是政治上的想法,一樣趕不上師資培養的速度,使得這些台研院、所只能不斷的舉辦大型研討會,以便補充師資上的不足,但這也讓台灣研究大陸問題的學者,每個暑假都要耗費許多時間奔波在兩岸間,而無法靜下心來做一些深度的研究。
尤其是細心一點觀察,大陸大學所舉辦的台灣研討會,真正研究台灣的專家很少被邀請,反而被邀請者不是研究國際關係,就是其他學科者,所以參加這種研討會,就會形同台灣藍綠的“雞同鴨講”,對台灣研究學問的進步,很少有推動的作用。
還有讓人感到為難之處的是,過去大陸的大學普遍有一種想法,那就是第一流的學生會選擇念國際關係系、所,第二流者才會選擇念台灣研究院、所,這也使得台研師資相當缺乏。不管這樣的想法是否正確,但是大陸是一個大國,他所需要的外交人員必然比從事台灣工作者多,所以外交排第一,台灣排第二,這是合理的推測。
當然,大陸重點大學不斷成立台灣研究院、所,和台灣國立大學在民進黨執政時期,不斷推動台灣研究系、所的成立,而兩者卻很少交流,這是相當令人遺憾的事。然而,大陸大學所成立的台灣研究院、所,目的當然是為政治服務;相對於台灣的大學所成立的台灣研究系、所,也是為政治服務,這個“政治”指的當然是為台獨服務,所以兩種同樣的“台灣研究”,根本就無法對話,這也是大陸的“台灣研究”和台灣的“台灣研究”,沒有交集的地方。
就因為兩者在台灣研究的重點上沒有交集,使得雙方舉辦研討會,也不會互相邀請,結果大陸和台灣的“台灣研究”,其實是在兩條平行線上行走。所以,那邊才會是“台灣研究”的主流,自然就會掌握台灣的發言權,這也是學術為政治服務最難堪的地方。
(本文刊登在中評網,2013.9.5。C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