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朝鮮半島「2+2」談判 能取代「六方會談」?
2015/08/26 17:06:37瀏覽92|回應0|推薦0

 

近期以來,朝鮮半島從劍拔弩張到雲淡風輕,上演了一場令各方看得目不暇給的大戲。在軍事對峙外,南、北韓高層歷時3天2夜進行對話,終於在昨日取得共識。從達成的協定內容來看,除了「道歉」、「心戰喊話」等技術議題,還包括兩韓「今後在多領域開展對話與磋商」等內容,凸顯了北韓似乎有意以雙邊對話取代傳統的六方會談的意圖。
 
這波爭端,最早起於南韓士兵疑似遭北韓埋設的地雷炸傷。南韓隨即重啟心戰喊話、北韓則開砲攻擊,南韓也不甘示弱還擊。其後北韓領導人金正恩下令前線部隊進入全面備戰狀態,並擺出潛艦、登陸氣墊船及地面砲兵、特種部隊大陣仗;南韓亦矢言絕不讓步。在最後通牒前,北韓主動要求舉行會談,雙方同意以高級別的「2+2」形式進行對話。

在兩韓以「2+2」形式針對邊界衝突進行談判時,北韓不斷強化軍事準備,似乎有意增加對南韓的促談壓力。其實微觀來看,這次兩韓「2+2」會談,雙方設定的都是很枝節性議題。南韓堅持要北韓就埋設地雷炸傷南韓官兵,以及向南韓前線開火等事件道歉;北韓則要南韓停止使用廣播器進行心戰喊話,雙方意見分歧卻都不肯讓步,致使連續二輪談判,都沒有突破性進展。

直到談判進入43小時後,兩韓始達成共識。北韓對非軍事區地雷炸傷南韓官兵表示遺憾,並保證解除「準戰時狀態」;南韓則在不發生類似不正常事態的前提下,中止對北韓擴音心戰喊話。南、北韓在各讓一步下,終於談出一個圓滿的結果,不禁令外界思考,此種「2+2」的會談形式,是否將取代傳統的「六方會談」?

其實,早自金正日時代以來,北韓被民主國家圍堵,缺乏許多重要資源,一直處於國困民窮的狀態。為了脫困,北韓擅於運用「戰爭邊緣政策」要脅南韓、美國和日本,以獲取這些國家的經援。自1990年代北韓核武危機發生以後,中共就一直利用與北韓的特殊關係,操控全局發展。2003年4月,中共先說服美國從堅持多邊會談上讓步;接著促使北韓從堅持與美國的雙邊會談上讓步,最後形成美國、北韓與中共的三方會談。其後又撮合成南韓、日本與俄羅斯在內的「六方會談」,向美國所期待的多邊會談邁進一步。

朝鮮半島「六方會談」歷經三輪,直到2005年7月舉行的第四輪通過《北京協議》,確定以和平方式監督朝鮮半島實現無核化的目標,美國和北韓也做出了自己的承諾。不料北韓卻旋即反悔,提出放棄核武開發的先決條件,是美國必須向北韓提供輕水反應爐。消息一出,美國政府和反核擴散人士一片譁然,也讓中共聲望受挫。其後的第五、六輪會談雖各有進展,但整體而言,對解決朝鮮半島的核問題並沒有實質貢獻。

以過去「六方會談」主要參與國家而言,幾乎沒有完全力挺北韓的國家,以致北韓想要發展核武與長程飛彈的目的一直被壓抑,這被認為是北韓進入金正恩時代後,不想再依靠「六方會談」解決兩韓分歧的主因。以此次朝鮮半島危機發展狀況分析,「2+2」會談顯然更為靈活,在危機發生時,南、北韓雙方隨時可以展開談判,較符合北韓利益。此外,此種模式表面上也可以讓兩韓較有自主性,避免其他國家干預。

事實上,北韓自金正恩上台至今,已經對周邊大國的施壓展示了「無所謂」的態度。例如,北韓陳兵邊境時,中共曾要求有關各方應「保持冷靜克制」,但是北韓外交部卻罕見地反駁說:「數十年來,我們一直保持克制。到了現在,誰的『克制』老調再也無助於控制局勢。」故北韓的強勢作為,明顯的是有意擺脫過去所受到的控制,這樣可以表面上和南韓打打談談,而實質上從周邊國家獲取更多的利益。如在「2+2」會談過程中,北韓7成約50艘潛艦不知去向,規模為韓戰結束60幾年來最大的一次;同時增加砲兵數量,更將用於搭載特戰部隊的氣墊船,轉移到半島西部海域北方界線以北60多公里處的古岩浦基地等。

但是以談判和軍事準備的「兩手策略」處理兩韓所面對的難題,並不見得每次都能成功。因為沒有大國居間折衝,兩韓都會有很大的心理壓力。尤其是南、北韓雙方在缺乏軍事互信的前提下,想一步到位進入「深水區」談判,恐怕不會每次都能討到好果子吃。如同兩岸關係發展,馬總統從2008年就職以來,至今與中國大陸簽署的21項協議,大多只限於經濟社會層面,以「先急後緩、先易後難、先經後政」原則,推動兩岸制度化協商,逐步增進互信,維持兩岸和平。

此次兩韓間的「2+2」會談顯示,在金正恩時代,北韓已經不再相信「六方會談」機制。至於「2+2」談判是否會比「六方會談」更具效用,仍需視北韓的心態,以及其所欲達成目的而定。畢竟「六方會談」著重的是北韓發展核武;「2+2」談判則只針對枝節性的議題,兩者目的不同,所望目標迥異,未來如何發展,仍值得持續觀察。

(本文寫給青年日報社論,2015.8.26,第2版)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ang88899&aid=28752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