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美國撿到槍
2020/02/10 01:24:43瀏覽228|回應0|推薦3

 


去年底以前美中貿易戰正酣的時候,許多人認為美國打貿易戰的目的,是以「去全球化」的手段達到壓制大陸經濟發展的目的。今年初以來,「新型冠狀病毒」在武漢出現以後,從武漢封城、湖北封省,再到各國限制大陸籍人士入境以及暫停大陸航線等,一場真正去全球化行動卻在美國的帶頭之下,已經快速的全球化了。撇開疫情不說,這樣的結果對人類生活是好是壞,恐怕會成為日後研究國際政治經濟的顯學。
  
先說什麼是全球化吧,美國新保守派理論大師、日裔美籍學者法蘭西斯‧福山曾說:全球化意味著相互依賴,指人們之間的貿易和信息溝通超越了自然國家的邊界。有鑒於資訊革命是當代全球化重要特點之一,將電話、傳真、無線電、電視和網際網路遍及全球最偏遠角落。所以福山強調:全球化不可逆轉還在於技術的發展。

川普經濟民族主義

但是,隨著川普政府所代表的美國「經濟民族主義」勢力,開啟反對「全球主義」勢力的戰爭。「全球主義」打破國界,「經濟民族主義」則重置壁壘。這一「經濟民族主義」與「全球主義」之間的對立最終結局如何,現在無法預測。

可是明顯的,在全球化動力被削弱,世界經濟成長疲軟,貿易萎縮,保護主義抬頭,全球整合受阻,英國脫歐,歐洲難民危機嚴重,右翼勢力上升等,這都表現出去全球化力量正在逐漸增溫,甚至會成為不可逆反的現象。

面對去全球化的趨勢,兩種現象可以當成指標,一方面,我們可以看到一種溫和的「區域化形式」,即生產集中在鄰國,而不是「全球化」。另一方面,世界可能出現競爭集團。例如,一個由美國領導,而另一個由中國大陸領導。如果是區域化形式再現,那麼缺乏技術的發展中國家將永無翻身之日,若出現競爭集團,那麼最可能的是冷戰格局再現。

如今,因為武漢疫情的蔓延,使得各國急速切割跟疫情有關的國家,區域化的形式似乎越來越成形,當疫情過後,國際社會能否再回到全球化時代,值得懷疑。

這種現象正如英國《金融時報》首席主筆馬丁.沃夫曾經提過的狀態,如果把全球經濟依國界劃分為兩百多個體,人類真的就會過得更好嗎?像香港、愛爾蘭、台灣等較小的經濟體會有何遭遇呢?假如世界經濟繼續分裂為一萬個國家、60萬個宗族,或60億個自給自足的個人經濟體該怎麼辦?要達到什麼程度的自給自足才算正確無誤,或哪種程度的集體自我才算是「最適合」的狀態?

馬丁的結論是,目前人類在政治上的區分都是沒有意義的,每個個體在經濟上都應該自給自足的類似觀點,也同樣是荒謬的。今天各個國家的一頁歷史都是專斷獨行下的產物,獻身於自給自足這個理想的任何運動,其最終結局也必定是人性的徹底粉碎。如此一來,人類的未來也勢必重回石器時代。

人類重回石器時代

所以,從疫情來襲之初,美國最早祭出隔離、禁止入境,甚至是預期會加速工作回流的思考,已經初步看到「人性的粉碎」,也是繼貿易戰出現第一波去全球化之後,美國更像是撿到槍一樣,樂觀看到第二波去全球化的來臨。

同樣的,台灣跟著美國的腳步祭出隔離、斷航、禁止入境等措施,甚至在接回武漢台胞上爭功諉過,看來在郝龍斌提出不惜中斷大三通之後,民進黨操作兩岸走上隔絕之路似乎更有所本。

只是,這樣的結局會是如何?或許會像馬丁所說,隔離的最終結局必定是人性的徹底粉碎,也可能讓兩岸的未來重回石器時代。

(本文刊登於旺報,2020.2.9,https://www.chinatimes.com/opinion/20200209002448-262105?chdtv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ang88899&aid=13170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