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國能建構「兩岸安全」和「亞洲安全」?
2015/02/12 17:28:20瀏覽92|回應0|推薦0

 

壹、建構亞洲新安全觀

2014年11月10、11日在北京舉行的APEC會議,延續這一整年的全球發展,兩岸安全與亞洲安全,必然成為中、美兩國領袖高峰會的重要議題。

 

今年5月21日在上海所舉行的第四次「亞信高峰會」上,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談論建立「亞洲安全合作新架構」時,雖然並未點名批評美國「亞洲戰略再平衡」的作為,但他卻表明亞洲安全與亞洲以外國家無關,提出「亞洲的事情,歸根結底要靠亞洲人民辦」。習近平這樣的宣示,一直被認為是亞洲版的「門羅主義」。

不管中國大陸是否有心建立「亞洲版的門羅主義」,但是習近平催生「亞洲安全合作新架構」,應是不爭的事實。但要建立「亞洲安全合作新架構」,必須破解美日安保同盟在東海利用釣魚台主權的爭執,對中國大陸所造成的威脅。同時,也要在南海阻擋美菲在黃岩島的聯合軍演,以及越南在美國的支持下,向南沙群島步步進逼所帶來的威脅。

大陸在東海和南海面臨美國威脅下,如何持續鞏固兩岸的和平發展,將是習近平時代比以往更為迫切的任務,所以國台辦主任張志軍6月25日訪台,除了跟陸委會主委王郁琦進行第二次的「王張會」之外,並沒有再會見藍綠的政要,但這也是他為大陸向台海試水深的重要任務。

事實上,對大陸來說,從2008年對台工作的大舉擴展以來,對藍營已經建立了良好的政治互信關係,對綠營2014年從5月28日蔡英文第三度擔任民進黨主席以來,雖然民共關係並未實質的接觸,但是蔡英文對大陸的態度,已經一改過去兩任的強硬作為,這應該是大陸能夠感受到的轉變。

在台灣藍綠的態度都對大陸友善情況下,大陸現階段對台灣最需要的安全合作項目,當然是希望兩岸能夠「建構軍事互信機制」,以免台灣又變成美國新圍堵中國的一顆棋子。當然,台灣如果能夠跟大陸建構軍事互信機制,那麼台灣也可以變成大陸建立「亞洲安全合作新架構」的灘頭堡。

為此,2012年以前,大陸就已經嘗試建立「兩岸軍事互信」的機構,一直到今年初才由大陸的軍事科學院成立正式機構,主要的成員除了解放軍的退役將領之外,部分大陸研究台灣的單位也被列入合作的對象。

從這裡可以看出,現階段的兩岸關係,不單只是「兩岸關係」,而是被大陸列為建構「亞洲安全合作新架構」的對象之一,這也是為何大陸的國台辦主任會由外交部副部長出身的張志軍擔任,而原有的主任王毅會被調去擔任外交部長的主因。

所以,進入習近平時代的兩岸關係,不能再把兩岸關係孤立在大陸的安全政策之外,也不單只是發展經濟的共榮需求,而應該往兩岸互信安全的合作著想,這就是大陸學者所稱的「深水區」。

兩岸要進入軍事、政治合作的「深水區」,也不可能一蹴可幾,因此,在2014年3月發生的「太陽花學運」之後,張志軍首次訪台只要能夠試探綠營對大陸的態度是否真的改變,未來兩岸要走的路,才可以長長久久。

貳、「亞洲新安全觀」的內涵
   
2014年5月底,在新加坡所舉辦的第13屆香格里拉論壇上,中國大陸和美國互嗆,美國指大陸企圖改變南海的戰略形勢,而大陸除了指美國對大陸的指責毫無根據,十足的霸權主義姿態外,更強調應該建立「亞洲新安全觀」。

大陸的亞太戰略路線,正在進行微妙的調整,原先的韜光養晦路線,將出現什麼樣的變化,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大陸和美國這兩個不同形態國家的交峰,正在考驗雙方既有的對外戰略路線的底線。

美國迄今仍是遵循國際現實主義路線的國家,對外政策以捍衛美國國家利益的算計為核心,並且把全球都納入其利益範圍,而大陸則是一種歷史型的國家,念茲在茲的是要掃除中國過去曾經遭受的百年屈辱,習近平的「中國夢」論述,具體體現這種去屈辱化的歷史意識。在這種歷史意識的導引下,大陸希望爭回過去因為中國積弱所喪失的主權與領土。而目前大陸相關的亞太政策論述,基本上都是循著這種歷史邏輯所作的領土和主權的主張。

進入21世紀,隨著大陸經濟及國際地位不斷提升,特別是2010年以來,伴隨著大陸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大陸的對外論述出現較為明顯的變化,發展出奠立在上述歷史意識之上追求中國振興的論述,習近平的中國夢論述於焉形成,這種振興敘述具有近乎宗教般的地位,在其氛圍覆蓋下,要大陸為了短期利益而放棄歷史的追尋,放棄原本屬於中國但被迫喪失的東西,是難以被大陸接受的事情,從而也讓大陸形塑出一種所謂「不主動惹事,但也不怕事」的行為方式。

大陸在今年5月20日至21日於上海舉行的「亞洲相互協作和信任措施會議」第四次峰會上(亞信峰會),揭櫫亞洲新安全觀,並在香格里拉論壇上再度強調此論述。在東亞甚至整個亞洲的安全領域中,雖然有上海合作組織及東盟等機制,但迄今除了仍然缺乏全面性的自主、公開、透明、有效、具有建設性的區域協商及協同合作機制外,也缺乏能夠共同分享遠景及利益的區域政策機制。

大陸的亞洲新安全觀,應朝這個方向發展落實,而其要點如下:其一、在區域分享、區域共同體及發展正義的理念下,建立南海國際協作基金,形塑南海國際經濟及安全利益機制,從而促成南海相互協作及信任共同體的形成;其二、在南海相關國家之間建立對話及協商的常態機制,並讓台灣依「九二共識」及以其為基礎的一中框架,參與這個對話協商機制,以及前述的南海安全協作機制;其三、兩岸應通過經合會,依ECFA及相關框架,在南海開展非傳統安全的合作。

參、東亞的區域風險

從2012年日本將釣魚台列嶼國有化之後,中國和日本的外交矛盾加深。日本《朝日新聞》就報導稱,在同安倍政府矛盾加劇的背景下,中國尋求亞非各國,特別是鄰國韓國支持中方立場。2014年1月安重根紀念館在哈爾濱火車站開館時,韓國官員難掩對紀念館規模之大的驚訝。

2014年2月早些時候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索契冬奧會開幕式時,再次向俄總統普京提議中俄共同舉辦紀念二戰結束70周年慶典。當2月14日美國國務卿凱瑞訪問北京時,中國總理李克強也談到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並敦促美方加強與過去盟友的合作。在會晤法國、蒙古等國代表時,中國領導人也有同樣提議。

一、中國的「兩個拳頭」--東海的日本,南海的菲律賓與越南

中國還積極接觸東協成員國。在領導層換屆後的6個月裡,中國領導人會晤了除菲律賓之外所有東協成員國領導人。除提供經濟援助外,中國試圖加強同它們在政治安全領域的合作。此外,對非洲和太平洋國家,中國不僅提供經濟援助,還反覆強調發展中國家的團結。

(一)中國與日本的外交矛盾

對於中日對抗,中國嘗試從歷史認知角度入手。美歐一開始對中方策略沉默以對,但在安倍參拜靖國神社以後,美國表示失望。美歐媒體也開始懷疑安倍政權的歷史觀。這些實際促進了中國打造對日包圍圈的戰略。

(二)中國與菲律賓在南海島嶼的爭奪

美國海軍作戰部部長格林納特最近說,如果中國佔領與菲律賓有主權爭執的南海島嶼的話,美國將幫助菲律賓,為了實現這項諾言,美國與菲律賓特別選擇在2014年6月下旬,兩國特別在南海的黃岩島舉行聯合軍事演習。然而,美國強硬的說法與作為,並沒有嚇阻中國在南海的行動。菲律賓政府2月25日召見中國駐菲使館官員,對中國海警船在黃岩島附近海域,使用高壓水槍驅趕菲漁民提出交涉。

對此,大陸外交部的回應是,中方不接受菲方的交涉。黃岩島是中國固有領土。中國政府公務船一直在黃岩島海域值守,以維護中國主權,並依法維護該海域正常秩序。對於該海域的外國船隻,中國公務船一直在正當和合理的限度內進行管理。同時,對有關國家的挑釁行為,中方不得不做出必要的反應。中方要求菲方切實尊重中國主權,不要挑起新的事端。由此可知,中國根本不理會美國支持菲律賓佔有南海的島嶼的說法,才會持續以公務船驅趕菲國漁船。

近幾年來南海衝突不斷升高的主因,除了能源爭奪外,另一個原因在於中國軍力的大幅擴張。過去,東南亞國家原本認為,中國沒有部署長程作戰力量的能力,所以本著「先佔先贏」的做法,搶佔鄰近自己國家的南海島嶼。

但是隨著大陸經濟崛起以後,中國軍力跟著擴張,即便中國提出「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解決方案,以及2004年東協國家與中國簽署「南海各方行為準則」,但是聲稱擁有南海主權的各國仍是各懷鬼胎,不願真正擱置爭議,共同開發南海資源。

為此,各國積極的採購軍事裝備,以因應未來可能爆發的南海衝突,這就是最好的證明。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2010年公佈的報告就指出,2005年至2009年間,東南亞地區武器採購量,比前一個5年幾乎增加一倍。

其中,和中國數度發生衝突的越南,在擴充軍力上最為積極。越南以俄羅斯為後盾,大手筆向俄國採購武器,2012年俄羅斯聯邦軍事技術合作局公佈,2009年俄羅斯對外軍售資訊指出,2009年俄羅斯接到的軍售武器訂單為400億美元,其中越南以40億美元採購額成為最大買家;菲律賓雖然國防預算不充裕,但是在南沙群島緊張局勢升高之際,菲律賓也宣佈向美國採購多艘美軍退役巡防艦,以提高該國的國防實力。

由於各國擴張軍力,使得2004年所簽署的「南海行為準則」並不具有效力,
尤其是大陸並未把台灣視為主權獨立的國家,所以也沒有邀請台灣加入「準則」的討論。但是,實質上台灣對南海仍擁有主權,特別是南海太平島的主權,一直在台灣有效的控制中,所以馬英九總統就另外提出「南海和平倡議」,這項倡議應該更適合解決南海的主權爭端。

畢竟,唯有接受「南海和平倡議」,才能帶來南海的和平,台灣在南海的地位也才能變成一個「負責任的國家」,這對南海的爭端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二、    美國裁減軍力對亞太安全的影響

美國國防部長哈格爾2月24日公佈了2015會計年度(2014年10月∼2015年9月)的國防預算。為應對國防預算的削減,將把美國陸軍兵力削減15%,從目前的約52萬人削減至44∼45萬人左右。另一方面,為警惕中國的軍事強國化,哈格爾表示將繼續重視亞洲。由於恐怖襲擊和網路攻擊等威脅日趨多樣化,還將強化增加特殊部隊人員等應對對策。

「爭取以更小規模打造能力強大的軍隊」,哈格爾在2月24日的記者會上強調即使削減美國陸軍規模也將維持軍隊的控制能力。計劃將削減陸軍軍力的預算用於其他種類的兵力。

 此舉的原因是今後10年美軍可能被要求削減1萬億美元的國防費用。雖然美國總統歐巴馬履行競選時的承諾結束了阿富汗和伊朗戰爭,不過鉅額的戰爭費負擔和雷曼危機導致美國經濟萎靡不振。因此,國防預算也將被迫從有限的預算來倒算制定。

 哈格爾表示「將把亞洲太平洋地區作為作戰的重點」,強調重視亞洲,削減陸軍軍力但仍將保持海軍和空軍的兵力。

 在包括釣魚台在內的東海和南海等日趨緊張的亞洲,美國方面需要確保一定的兵力以表明態度。將推進最尖端隱形戰鬥機F-35和無人偵察機全球鷹的採購。

 F-35很難被雷達發現,全球鷹的飛行高度達到民營飛機近2倍的2萬米左右,並且可以通過自動操控飛行30小時以上,能夠避免戰鬥機的追尾和軍事衝突,從上空監視中國軍隊。

三、    中國對台的軍事準備

多位美國國防官員提名人,2月25日出席參議院軍事委員會聽證會,多位提名人指出,處理台海緊急情勢仍是中國軍事現代化核心焦點,此外中國也發展全球性的任務。

美國國防部副部長提名人沃克(Robert Work)、國防政策次長提名人沃姆斯(Christin Wormuth)和負責亞太事務的助理部長提名人選施大偉(David Shear)等6位五角大廈重要職務提名人,2月25日聯袂出席參院任命聽證會,美中軍事關係和中方軍事現代化成為重要議題。

負責五角大廈國防政策的次長提名人沃姆斯,在書面證詞回答議員提問指出,中國追求長期和全面性軍事現代化,應付台海緊急情況,仍是中國現代化主要核心目標,並計劃增進短期和高強度區域性戰役的能力。

她認為,外界也可看出中國日趨擴張區域與全球影響力,並帶動發展超越眼前領土議題的軍事任務。

沃克也認為,中國大陸軍事現代化短期焦點集中在台海可能出現緊急情勢,中國意圖阻攔有能力的第3方介入台海衝突。

此外,沃克指出,除了台灣和某些次要問題外,中國也將注意力與資源投注至其它任務。他強調,美中軍事關係在2013年朝正面發展,如果任命案獲通過,將增強兩國軍事關係,這符合美國的利益和價值。

中國強烈反對美國對台軍售,施大偉強調,台灣關係法為區域帶來30多年的和平穩定,符合美方長期呼籲兩岸議題應在雙方人民都能接受的方式下和平解決的立場,相信美方會負責任的執行對台軍售需求。

四、美中關係的改變

美國國務卿凱瑞(John Kerry)的東亞之行,2月17日抵達印尼訪問,並與印尼外交部長馬提進行會談,在兩人會談之後表示,美國對中國致力擴大在亞太海域的控制感到憂心,他呼籲各方能遵守國際法律處理海上爭議。
 
凱瑞在印尼的談話,正呼應外界認為中國與日本爭端的影響下亞太局勢不穩、南北韓舉行7年來首次高層會談的背景下進行的這次訪問,而媒體紛紛猜測,美國這次除了要在北韓問題上尋求大陸幫忙外,凱瑞還會就東海和南海紛爭向中國大陸施壓,顯然這並非空穴來風。
 
從2012年以來,東亞各國的奪島爭議,突然一下子冒出許多來,包括日本與南韓的「獨島」爭議,中國與日本的釣魚台主權爭端,還有南海中國與菲律賓、越南的紛爭。
 
這些爭議的來源,主要是美國在歐巴馬總統第一任就職以來,率先喊出「重返亞洲」所引發的爭端,雖然歐巴馬第二任期已經改稱「戰略再平衡」,但是奪島之火既然被引燃,想要澆滅就變得很困難。
 
尤其是中國逕自宣布「東海防空識別區」之後,各方也關注大陸是否也會在南海宣布防空識別區,這是外界猜測凱瑞可能會對大陸就東海和南海紛爭向中國大陸施壓的原因。
 
但是,凱瑞在元宵節訪問中國,可以說是來去沖沖,所以中國對外的說法,大致還是停留在中美兩國就建立「新型大國關係」方面的溝通,而盡量不去涉及到島嶼爭奪的議題。
 
當然,「新型大國關係」是中國在經濟崛起之後,對國際社會普遍使用的外交語言,也就是說中國的崛起不像德、日的崛起一樣,在崛起後會侵略周邊的國家,中國所謂「新型大國關係」,是指中國崛起後,會和周邊國家維持和平與發展的關係。
 
雖然,中國是以這樣的外交辭令在國際社會作宣傳,但是就東海的釣魚台主權的爭奪,以及南海島嶼跟菲律賓和越南的爭議無解,如果大陸也在南海宣布防空識別區,將引發周邊國家更大的爭議。
 
所以,2014年的開春,美國就立即派遣國務卿凱瑞前來東亞壓制這把火,免得大陸在南海也宣示防空識別區,造成難以收拾的後果。
 
其實,美國一直批評中國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並要求中國就南海「九段線」作澄清或調整立場。南海的「九段線」是1947年國民政府正式公布的南海界線,原本是11段線,涵蓋了南海大部分水域,中共建政後於1953年刪除了北部灣內的兩段線,構成今日中國主張南海權益的法理基礎和歷史遺產。
 
對此,美國在東亞的利益,顯然還是希望維持圍堵戰略,特別是兩岸關係越來越和平,美國更擔心台灣會被中國給突破,以致於圍堵戰略也遭到突破。所以凱瑞今年初訪問東亞的和平路線圖,當然是「抑中拉盟」(盟國),美國絕不會需要中國市場,而忽視盟國的地位和危機,這也是冷戰後美國不變的政策。

(本文刊登在澳門九鼎月刊,2014年12月號)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ang88899&aid=20873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