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建構兩岸永久和平機制——紀念辜汪會談30周年
2023/04/27 00:27:54瀏覽123|回應0|推薦1

1993年4月27日舉世矚目的「辜汪會談」在新加坡舉行,此後兩岸關係出現極大變化,人員往來頻繁,經濟深度融合,文教等各項交流蓬勃開展;但兩岸政治關係跌宕起伏,時而接觸協商,時而緊張對立。民進黨不接受九二共識,大陸不放棄對台使用武力,成為兩岸關係動盪不安之因。紀念辜汪會談30周年,如何突破此一困境,應是首要議題。

求同存異 聚同化異

回顧30年前,辜汪會談之所以能夠成功舉行,主要是1992年大陸海協會與台灣海基會在香港的商談及後續函電來往,終於達成「兩岸事務性商談應與政治性議題無關,在事務性協商中可以不涉及一個中國的政治意涵」的共識,為辜汪會談鋪平了道路,後來稱之為「九二共識」。

30年前兩岸雖對「一個中國」的內涵存有歧異,但都認同「一個中國」、支持「謀求統一」,加上當時民意支持兩岸交流對話,才有辜汪二人的會談。「辜汪會談」的啟示是:兩岸中國人的事,可以自己解決;兩岸協商談判地位平等,大陸不矮化台灣;兩岸可以「求同存異」,更需要「聚同化異」,才使得兩岸關係能夠平穩過渡。

但在辜汪會談後,1995年李登輝總統到美國康乃爾大學演講,被大陸認定為台獨,引發台海危機,兩岸局勢急轉直下,之後李在1999年7月提出「兩國論」,兩岸陷入冷凍狀態。陳水扁接續執政後,又推出入聯公投和「一邊一國」,兩岸關係停滯12年,2008年馬英九上台,回到了九二共識,兩岸有了共同政治基礎,馬執政8年兩岸簽了23項協議,是兩岸關係最好的時刻。

可惜的是,2016年蔡英文執政之後,再次拒絕接受九二共識,兩岸關係不僅退回冷戰時代,去年8月更因為美國前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引發大陸發動對台圍島式軍演,打破了兩岸維持多年台海中線的現狀。今年4月因蔡英文過境美國會見眾議院議長麥卡錫,又引發大陸環台軍演。這次軍演雖然強度不如去年8月,但是大陸派出山東艦航母在台灣東南方200海浬處起降戰機,打破台灣的戰略縱深,兩岸若出現戰爭,台灣無險可守。

其實,從大陸兩次的軍演可知,過去大陸一再宣示對台獨與外部勢力不排除使用武力的口頭宣示,已改為以武力宣示,未來台灣若實現法理台獨,大陸就不會僅僅宣示不放棄使用武力,可能直接以武力當政治工具使用。美國在波灣戰爭、伊拉克戰爭,就曾一再以武力執行美國的外交政策。

少談武力 多談和平

由此可知大陸對台政策,一方面採取和平統一政策,一方面畫好兩條紅線:台灣不獨,美國不干涉。如今,不管是裴洛西訪台,或是蔡英文到美國見麥卡錫,都被大陸解釋成是台獨與外部勢力「勾連」,必須使用軍演等武力手段作為政治工具抑制台獨氣焰,避免走向兵戎相見的局面。

不過,大陸過度使用武力作為遏制台獨的工具,卻變相幫台獨助威,挑動台獨更激進的意志,這可能是不斷造成兩岸新傷痕的因果。如何回到少談武力、多談和平的原則,甚至建立兩岸新共識,應該是兩岸執政者最該深思之處。

武力當政治工具使用,是美國人的思維,這種思維源自古羅馬「想要和平,先準備戰爭」的諺語。無論古羅馬或今日美國都是霸權,但台灣面對的大陸,人口是台灣的65倍、GDP是20倍、國防預算11倍,民進黨提名的總統參選人賴清德卻鼓吹「備戰才能止戰」,強調要增強全民國防力量,做好「抵抗中國入侵」、「保護台灣」的準備。這種想法跟古羅馬諺語有何不同?兩岸一方強調使用武力遏獨,一方強調「備戰以止戰」,雙方都不講和平,兩岸爆發戰爭絕非不可能的事。

反對戰爭不是投降主義,備戰未必能止戰,弱方在備戰的同時更要謀和。紀念辜汪會談30周年,兩岸少談武力,多談和平,謀求永久和平之道,是最有意義的紀念方式。

(本文寫給旺報社評,主筆/王崑義)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ang88899&aid=179048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