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印太願景:不穩定時代所建構的穩定戰略?
2020/08/20 00:00:20瀏覽614|回應0|推薦5

 


2020年7月份以來,南海區域一時之間又變成全球矚目的熱點。在新冠肺炎還沒稍歇之時,美中的軍事動作又在南海展開較量,再加上周邊國家與地區跟著喊燒,使得南海的情勢讓人憂心是否會無端的釀起烽火。

首先是中國解放軍從7月1日到5日在西沙群島舉行軍事演習。7月4日,美國也派出兩艘航空母艦「雷根號」與「尼米茲號」,以及4艘隨行軍艦進入南海,在美國國慶日當天於菲律賓海域,也舉行海軍近年來最大的軍演,頗有對中國軍演「秀肌肉」的意味。
   
其次,澳洲7月1日也公佈了兩份重要的軍事文件,即《2020新版國防戰略》(2020 Defence Strategic Update)和《軍力架構計畫》(Force Structure Plan)。澳洲總理莫里森(Scott Morrison)說明,這是應對美、中日益加劇的緊張關係,澳洲將大幅增加軍費開支,並把重點放在印度太平洋地區。
   
第三,台灣外交部7月3日宣布,與美國政府協商後獲得同意,將在美國關島恢復設立「駐關島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這是繼7月2日台灣與索馬利蘭將互設代表處消息傳出後,台灣在外交上又宣布有新的突破訊息。台灣駐關島辦事處於2017年暫停運作,台灣外交部宣稱考量預算自2018年逐年成長,台美關係升級成「全球合作夥伴」,且太平洋戰略地位愈趨重要,因此決定於2020年恢復設立駐關島辦事處。
   
第四,台灣從7月13日起舉行年度大規模的「漢光36號」演習,其中尤以採取連兵營的「反登陸作戰」最受矚目。很明顯的這是針對日本媒體報導,中國解放軍將在8月份舉行東沙島「奪島」演習所做的應戰準備,使得過去常規的軍演,變成有特定目標的演習,徒增兩岸的火藥味。
   
第五,美國國務卿蓬佩奧7月13日發表聲明,明確宣佈美方認為北京提出的涵蓋南海大部分海域的離岸資源權利主張是「完全不合法的」,美方也不承認北京所涉的曾母暗沙為中國最南端領土的說法。

他還責備北京使用「強權即公理」的恐嚇手段,對國際仲裁庭2016年7月12日所做出對菲律賓有利的裁決,認為中國的「九段線」違反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中國駐美大使館和中國外交部7月14日對美國的聲明均表示堅決反對,還敦促美方應停止在南海問題上製造事端。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更在社交媒體推特連發11條推文澄清事實,形容蓬佩奧的聲明又一次證明了美國離間中國與其他南海沿岸聲索國的企圖。

第六,日本防衛大臣河野太郎7月14日在內閣會議中,報告「2020年版防衛白皮書」內容。報告指出,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中國等國家為營造利己的國際秩序,使得國家間戰略競爭趨於明顯,中國也在釣魚台海域執拗地企圖片面改變現狀。白皮書還認為,國際局勢已起大變化,日本周邊環境急遽增加不確定性,防衛省扮演的角色及活動的範圍擴及太空、網路、電磁波等。
   
中國的反應是認為,這份「白皮書」根本是「黑材料」,充滿偏見和假資訊。中國認為,日本「2020年版防衛白皮書」中,稱中國憑藉武力在東海、南海單方面改變現狀,通過「一帶一路」合作攫取軍事基地,以抗疫援助為手段謀求自身政治經濟利益等,充分暴露了日本某些勢力的陰暗心理,中國已向日方提出嚴正交涉。
   
第八,在美國又開始「炒作」南海問題。美國國務院再度發出聲明,渲染南海地區緊張局勢,挑戰中國與地區國家關係;日本「亦步亦趨」,發佈2020年版《防衛白皮書》煽動「中國威脅論」。而此時,英國也「唯恐天下不亂」,被認為也計畫來東亞「拱火」,或許是種「刷存在感」的用意。
   
這項信息是由英國《泰晤士報》7月13日所報導,英國軍方已制定計劃向遠東派遣「伊莉莎白女王」號航母,與美、日進行三國聯合軍演。這是該航母的首次遠程航行,造價31億英鎊(約合272.3億人民幣)的這艘航母也將成為明年初,英國海軍航母戰鬥群的核心。
   
這幾項看似沒有連結性的事件,其實還是緊扣著美國推出的「印太戰略」,這個戰略是由一種「菱形」的板塊所構成,「大菱形」可以從美國、日本、印度、澳洲畫出一個戰略地圖,內部還有一個「大戰略三角」,即台灣、日本、印度所畫出的對中國的「亞洲北約」遏制線,等於在中國的東北方、東南方,再加上印度所處的西南方,分點遏制中國在軍事上的動作。
   
從這樣的「戰略構圖」來看,原本沒有多少連結意義的諸項事件,就有它們的意義存在。
 
美國「印太戰略」從無形變有形
 
當然,要討論這些事件的意圖,我們還是有必要對我過去一再提過的文件內容溫故知新。

這就是2019年美國國務院所發佈的「自由開放印太戰略共用願景」報告中所明白指出的,川普政府正在加強和深化與印太地區理念相近國家的夥伴關係,包括同盟國、東協與印度等。此外,美國也和湄公河地區的國家、太平洋島國、南亞國家,以及台灣和其他夥伴共同面對新興挑戰。

報告在關於「雙邊夥伴關係」部分還指出,美國對印太地區的願景和作為,是「緊密結合」(aligns closely with)日本的「自由開放印太概念」、印度的「東進政策」、澳大利亞的「印太概念」、韓國的「新南方政策」,以及台灣的「新南向政策」緊密結合。

為了把台灣的「新南向」納入「印太戰略」的範圍,美國就急於讓台灣在關島恢復設置辦事處,以做好美台在軍事上更緊密連結的關係。

事實上,台灣在關島恢復設立「駐關島台北經濟辦事處」,目的當然不是為了觀光的目的,以現在新冠疫情還沒結束,各方都還處在鎖國的境地,這時台灣恢復設置辦事處,根本沒有意義。然而,若關島是美軍第二島鏈的重要基地來看,此時台灣在美國軍事基地裡面設立一個經濟辦事處,意義就不一樣了。

從體系作戰、或是「全球資訊柵格」(Global Information Grid,GIG)的角度來看,台美在關島所做的軍事連結,主要還是放在「體系作戰」的目的。

「體系作戰」是中國解放軍所使用的名詞,而GIG是美軍的名詞。兩者的內容與範圍幾乎完全一致,但彼此對抗,全世界僅有美中兩國具備完整的GIG作戰能力。

GIG是美國國防部於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建設的一種資訊整合基礎建設,也就是延續C4ISR系統、在全球範圍傳遞資訊的縱橫交錯「柵格狀」系統(或稱蜂巢式結構),和過去點對點的「線性」系統、和孤立的「樹狀」系統不同。GIG基本設想是建立「隨插即用」的資訊交換系統,就像電力網一樣,使用者只要接入自己的終端,所需資訊就會以透明的方式傳遞。

GIG的內容包括:實現資訊優勢所必需的全部自有的及租用的通信和計算系統,以及服務、軟體、資料、安全服務和其它相關服務。GIG為所有工作地點(基地、崗哨、營地、月台、設施、移動平台、陣地、作戰單元)提供資訊與能力。還有,GIG能夠為聯軍、盟軍及非國防部使用者和系統提供介面,最終形成戰鬥支援。

如果美軍和台灣的國軍能夠結合成一個資訊聯通,那麼戰時相互支援的能力就會加強,台灣作為「印太戰略」的一員,也能扮演好中國東南方最前沿的遏制者,美國就更可以騰出手來對付解放軍的航母,讓解放軍一直想要打「反介入」戰爭,無法實現作戰目標。

所以,台灣在關島復設辦事處,從軍是層面來看,意義就大不凡。
 
印度也要打「台灣牌」
 
印度從6月份跟中國解放軍在西藏邊境發生衝突之後,也曾經是全球關注的焦點之一。

印度為了遏制中國在邊境的壓力,近來內部主張打「台灣牌」的聲音倒是不小。印度智庫「觀察者研究基金會」(the Observer Research Foundation, ORF)研究員賴潔希(Rajeswari Pillai Rajagopalan) 就發表文章指出,印度各界晚近公開討論各種挑戰中國的外交戰略,打「台灣牌」是在討論中聲浪最日益高漲的主張。

而《印度快報》(Indian Express)在2020年5月也曾在社論中主張,印度在考慮台灣於世界衛生大會中的觀察員地位問題時應務實,不應出於刻薄或恐懼而做出決定。賴潔希指出,儘管這篇社論沒有明確要求印度改變對中國和台灣的總體政策,但反映出印度各界對於印度政府面對中國時的審慎政策普遍不滿。

《印度時報》(The Times of India)的社論對同一問題就更加直接,要求新德里當局「不要迴避支持台灣」。社論說,這應該仍然是世界衛生組織改革的重要方面,而且面對中國經常在聯合國和其他多邊組織中與印度鬥爭時,印度不應該再「過分地尊重北京」。

另外,印度「中國分析與戰略中心」( Centre for China Analysis and Strategy)研究員哈西婭(Narrata Hasija)也呼應這樣的觀點。她斷言,印度必須停止透過中國的角度來看台灣。她認為,現在是印度在經濟和戰略領域與台灣發展獨立關係的時候了。

就因為印度這些打「台灣牌」的呼聲越來越高,所以印度政府為了回應,7月份決定派遣一位知美派的資深外交官、現任印度外交部美國司司長戴國瀾(Gourangalal Das)擔任駐台代表。戴國瀾能說流利的中文,2001至2004年曾被印度外派駐北京,對美台關係也知之甚詳。

同樣的,台灣也派了一位跟印度軍界、學界都有高度接觸的「知印派」學者陳牧民擔任台灣駐印度公使。

陳牧民從陳水扁執政時代就擔任總統府參事,不僅積極參與當時陳水扁極力推動的「台印日退役將領論壇」,在卸下公職之後,陳牧民擔任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他一直把學術關注的焦點擺在印度,這幾年多次帶領台灣綠營的政、學界人士前往印度進行交流,也在印度打下札實的人際關係,所以台印都派遣既親美,又相互親善的官員、學者互駐代表處,對美台印三方關係的連結,必然更加深厚。

尤其是「台印日退役將領論壇」從陳水扁時代開始,就已經建立了不錯的交流模式,在各方的推介之下,台印日軍方關係也有他們連結的基礎存在。所以,只要台印有事,在美國的催促下,日本也不會坐視不管。這從日本發表的2020年防衛白批書中,大大的批評中國在軍事上的擴張,就可以看出日本自衛隊在未來可能發生的衝突中,也是躍躍欲試。
 
澳洲強化軍力劍指中國
 
在7月中旬以前所發生的幾大事件中,比較特殊的地方就是澳洲發表的《2020新版國防戰略》和《軍力架構計畫》兩份文件。
   
傳統上,大家都認為澳洲並沒有天然的外敵,除了有美國的核子保護傘之外,周邊的國家也一直跟澳洲保持親善的關係,為何這時突然要加強軍力建構呢?
   
澳洲總理莫里森就說明,這兩份文件將「引領澳洲走過自1930年至1940年初期(二次大戰)以來最為艱難的時期」。他稱,亞太地區成為「全球爭霸的焦點」,有必要準備應對「更糟糕、更危險的世界和中國崛起」。
   
所以澳洲加強軍力的建設,其實也是劍指中國。莫里森就說,領土爭端造成的緊張局勢正在整個印太地區上升,最近的領土爭端出現在印度與中國邊境、南海和東海。這將導致「誤判的風險、甚至對抗衝突的風險正在不斷提升。地區軍事現代化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出現」。
   
而澳洲宣示未來十年,澳洲將投入2,700億澳元擴軍,這使得澳洲軍費比2016年大幅增加4成。新的軍費預算佔澳洲GDP的2%。澳洲的上一次國防戰略計畫在2016年提出,當時設定的10年軍費開支為1,950億澳元。當年的軍費平均分攤在西方盟國的逐項行動中,其中包括美國領導的中東軍事行動。
   
如今,澳洲將從美國購買約200枚射程達370公里的遠端反艦飛彈,另外還將投資研發高超音速武器系統,有能力遠端攻擊數千公里以外的目標。其中150億澳元將用於網路戰工具。
   
莫里森透露,絕大部分的軍費將用於更新武器和設備。他特別提及,這很能說明「威脅來自哪裡」。
   
那麼澳洲認為他們的威脅來自哪裡呢?美國海軍新聞網(navalnews)曾報導,澳洲計畫包括購買或升級至多23艘不同級別的海軍和陸軍海上艦艇,在2020年至2030年期間投資約500億美元,在2020-40年期間投資高達1,370億美元。可以說,強化海軍的力量是澳洲未來10年建軍的目標。
   
至於,澳洲認為他們海上威脅來自哪裡呢?
   
先來看莫里森在他發表報告演講時所說的這番話:「必須面對這樣一個現實:我們已經進入一個新的、不那麼溫和的戰略時代」。法新社就解釋說:「時代」,指的是當下美國無可置疑的霸權終結,以及中國日益自信的崛起。

法新社的報導還說,儘管承認澳洲這個2500萬人口的國家在該地區無法與其競爭對手相匹敵——中國2020年一年的國防預算就達1780億美元,但莫里森仍將澳洲定義為一個致力於「不接受脅迫和霸權的印太地區強國」。
 
不穩定時代的穩定戰略
 
處在一個不穩定的時代,其實才是亞洲各國和地區要動起來的關鍵。美國把雙航母戰鬥群派到南海「秀肌肉」,就是要把對中國的戰場拉向印太地區,這個區域有廣闊的空間,對於中國初建立的兩艘航母,美國要對戰也比較能夠伸展手腳。

尤其是2013年中國把「一帶一路」計畫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南端界定在太平洋島國,作為該計畫的一個重要環節,近年來也大幅加強了對這些國家的經濟和其他方面的支援。而隨著經濟影響力的擴大,中國對太平洋島國的政治影響力也在提高。
   
面對中國全面性存在感的擴大,以往對太平洋島國維持很大影響力的澳洲和紐西蘭等大洋洲主要國家,也注意到自身影響力相對下降,這就增加了安全方面的憂慮。另外,日本和美國等與太平洋島國存在歷史性聯繫,在經濟和安全方面保持緊密關係的國家,也在關注中國的動向。
   
而中國把勢力延伸進入太平洋區域的島國,最憂心的不只是澳洲,美國也是為此惴惴不安。美國就曾批評中國在太平洋島國推行的是「壓迫型治理」,美國國務院2019年11月4日所發佈的「自由開放印太戰略共用願景」報告中,就明指「北京不容忍異議、積極控制媒體和公民社會,並且鎮壓少數民族和宗教。北京也將這種做法通過其政治和經濟影響力輸出到其他國家,破壞了數10年來促進印太地區穩定繁榮的狀況」。

同樣的,澳洲為了反擊中國「一帶一路」深入南太島國,也利用新冠疫情批評中國。澳洲政府多次呼籲國際社會,針對新冠疫情起源進行獨立調查,這項「排中」的操作,其實是針對中國勢力進入南太的「項莊舞劍」之作。
   
另一個跟中國大陸在南太平洋島國有利益之爭的台灣蔡英文政府,也是跟著美國急於在此插旗搶佔基地。
   
最明顯的是,2019年10月在台北成立的台美「太平洋對話」機制,未來可能被外界視為與中國主導的「中國-太平洋島國經濟發展合作論壇」互相競爭,目前島國已經被分化成美中兩個陣營。
   
其中,以美國國務卿為首,並與14個島國領袖就存在一個對話的機制;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也將在今年前往法屬波里尼西亞大溪地,與太平洋島國領袖會面;日本也將在2021年5月舉行第9屆「日本與太平洋島國論壇峰會」。這些主要會議倘能透過台灣的邦交國,邀請台灣派代表列席與會,可收事半功倍之效,也是台灣極力爭取的對象,起碼可以展示西方力挺太平洋島國與民主台灣交好的象徵意義。
   
此外,首屆台美「太平洋對話」雖然在台北舉行,但之後年會應在美國夏威夷、太平洋上美國屬地(包括美屬關島、美屬北馬里亞納群島、美屬薩摩亞等),或是在太平洋島國舉行,同時透過台美聯名邀請所有太平洋島國參加,並邀請紐、澳、日、英、法等主要駐在當地的外交人員參與。
   
由這個外交上的意義上來看,台灣在關島復設辦事處,也是有劍指南太平洋的意思。
   
所以,在一個不穩定的時代,大家都想找尋一個「穩定戰略」,讓各自不會在一個逐漸形成的兩強爭霸時代,被國際社會給拋出區域戰略圈,變成國際社會的「孤兒」,而美國為印太地區所畫下的「印太願景」,卻是目前大家所能把握住的戰略目標,這也是印太地區7月以來,在大家還在應付新冠肺炎之際,卻已經急不可耐的到處「畫圈圈」與「秀肌肉」的緣故了。

(本文刊登於中評月刊2020.8月號,http://hk.crntt.com/doc/1058/3/6/1/105836127.html?coluid=136&kindid=4711&docid=105836127&mdate=0817000818)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ang88899&aid=149163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