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6/16 00:16:36瀏覽174|回應0|推薦0 | |
本篇論文發表逾2008年9月28日青雲科技大學中亞研究所「中亞論壇」,由於當時並未放到我的部落格上,現在找到舊資料補貼上來。PS.青雲科大已經改回「健行科大」,「中亞所」已經關閉。 伍、哈薩克籌組海軍的戰略意涵 由於哈薩克位於內陸,因此長期以來一直沒有現代化海軍編制,裏海地區的防衛主要水上警備隊負責,他們總共擁有4000多名隊員、十艘魚雷艇與一艘邊防艦。相較於裏海其他國家,這些船艦的性能相對落後,無法應付現代化戰爭威脅與反恐戰爭需求。2003年,哈薩克主動在裏海北部開採石油時,卻遭到俄羅斯軍艦的阻撓。哈薩克從此領悟了「沒有海軍,就無法捍衛裏海利益」的道理。為此,哈薩克國防部在2007年發表聲明,表示將在2025年之前打造新的哈薩克海軍。[61] 早在2004年底,哈薩克就提出建立裏海海軍的構想,獲得了俄羅斯的支持,莫斯科當局表示將在建設海軍基礎設施、培訓海軍軍事人員以及保障船隻航行安全等方面,向哈薩克提供幫助。[62]另外,北約也在2007年宣佈將協助哈薩克建立一隻符合現代化標準的海軍。[63]哈薩克雖然鄰近裏海,但是裏海實際上是個內陸湖,因此身為一個內陸國家,哈薩克之所以一反常態,細心打造海軍可從下列幾個因素作衡量: 一、邊境安全 911事件之後,美國出兵推翻包庇賓拉登的阿富汗塔利班(Taliban)政權,卻也因而促使國際恐怖份子向中亞流竄。近幾年來,中亞地區的「三股勢力」結合毒品與軍火走私,對各國的國家安全構成嚴重威脅。因此建立海軍可增強哈薩克對於海岸線與裏海的安全維護,遏止叛亂份子、非法移民與毒品經由裏海進入哈薩克境內。 二、裏海主權之爭 隨著國際能源價格的高漲、中東局勢持續動盪等因素,裏海的能源地位相形重要。因此誰能得到這塊戰略資源的控制權,誰就能主宰21世紀的能源市場。另外,裏海還擁有豐富的漁業資源,世界著名的鱘魚子,主要產於此地,蘇聯時期的最高年產量曾達4000餘噸,價值數億美元。儘管近年來裏海魚業資源日漸枯竭,但是仍可帶來可觀的收入。對於位處裏海岸的哈薩克而言,無疑是上天的一大恩賜。[64] 然而漫長的裏海法律地位爭論,卻是哈薩克利用裏海「黑金」致富的一大阻礙。在蘇聯解體之前,裏海周邊國家僅有蘇聯與伊朗兩個。由於兩國實力相差懸殊,伊朗始終不敢挑戰蘇聯在裏海的主導權,因此裏海一直相安無事。不料蘇聯解體後,裏海周邊國家由兩個變成五個,每個國家都對開發裏海資源寄予後厚望,因此下定決心捍衛自身在裏海的利益,裏海從此不再平靜。與此同時,也引發了裏海如何劃分的爭議。[65] 裏海的法律地位爭論主要圍繞於裏海究竟是海還是湖的爭論。如果裏海是大陸內海,依據1982年的《聯合國海洋公約》,沿岸各國應當擁有12海里主權,以及200海里經濟海域。如果經濟海域相互交叉重疊,則應該按照中心線來劃分。[66]如果將裏海定位為大陸內湖,裏海則就應該屬於沿岸各國共同財產,開採裏海能源須徵得五國一致同意或共同協商方能付諸實施。 由於「海派」劃分法對哈薩克、土庫曼與亞塞拜然有利,因此三國主張依據國際海洋法公約,對裏海水體及海底進行劃界,明確各國的主權和專屬經濟區範圍。俄羅斯原先主張裏海為大陸內湖,提出45海里(約72公里)經濟海域的主張,同時在新協定簽署之前,應該依據1921與1940年簽署的《裏海-伊朗條約》維持裏海的航行權。然而哈薩克、土庫曼與亞塞拜然他們不是蘇聯的繼承國,沒有必要遵守條約的義務。[67] 後來,時任俄羅斯總統的葉爾欽出乎意料地倒戈,同意納札爾巴耶夫的以中線劃分里海的建議。「湖派」僅剩伊朗,因此伊朗不得不接受裏海被分割的事實。「湖、海之爭」在「海派」的勝利下告一段落。但是如何劃分裏海卻依然爭論不休,伊朗主張各國平均擁有20%的領海主權,但是除土庫曼支持外,其他三國均反對,因此裏海之爭仍舊持續。[68] 哈薩克在裏海的法律地位爭議上一直維持當謹慎的態度,盡量協調各方,避免衝突發生。另一方面,哈薩克開使展開動作,在裏海爭議上獲取優勢。一方面,哈薩克引進西方跨國能源企業到哈薩克的裏海大陸架進行地質探勘作業;二方面,加緊建立裏海海軍,透過引進北約與美國勢力來牽制俄羅斯。[69] 三、裏海軍備競賽 近年來,隨著裏海海域劃分談判艱難地進行,以及裏海能源如火如荼地開發,裏海其他周邊四國都在加強本國的「海上存在」。其餘四國的海軍現狀:[70] (一)俄羅斯 目前裏海最強海軍屬於俄羅斯的裏海區艦隊。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海軍大幅縮編裏海的部隊與艦艇規模。近年來,隨著國力的復甦,俄羅斯加強了裏海的軍備。裏海艦隊主要駐紮在阿斯特拉罕(Astrakhan),編制各類艦艇100餘艘,人員2萬名,並且擁有自己的修船廠。近年來,裏海艦隊不斷透過演習增強作戰能力。俄羅斯裏海艦隊司令克維克多‧科拉夫丘克少將在「邊界-2006演習」的總結會上聲稱俄羅斯軍方打算在2016年之前汰換85%的裏海艦隊軍艦。 一般預料這是俄羅斯面對裏海周邊其他國家海軍戰力加強,為了維護俄羅斯在裏海的能源利益所做出的決策。 (二)伊朗 雖然根據蘇聯與伊朗所簽訂的條約,禁止伊朗在裏海海域擁有海軍。但在蘇聯解體後,伊朗開始在波斯灣發展海軍,並且移交部分搭載輕型武器的小型艦艇在裏海南岸的基地作為巡邏、訓練用途。近年來,伊朗與俄羅斯進行了一系列的雙邊軍事合作,有效地增強了裏海的海軍規模。 (三)亞塞拜然 得益於蘇聯的遺產,亞塞拜然的海軍實力不容小覷。該國海軍總兵力約3000人,裝備巡邏艦6艘、掃雷艇5艘、登陸艦2艘與若干小艇。基地位於巴庫(Baku)。由於俄羅斯在領土爭議中偏向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從此轉與美國親近,自此成為區域內最親西方的國家。近年來,亞塞拜然與歐美各國展開了多次聯合演練,在軍事交流中也以美製裝備為主,巴庫是裏海最現代化的港口,未來極有可能成為美軍「裏海護衛隊」(Caspian Guard)的基地。 (四)土庫曼 土庫曼自從獨立之後,為了維持自身經濟與政治的自主,實施「積極中立」的外交政策,主張發展國與國之間的雙邊關係,不參與多邊行動。在1995年宣布成為永久中立國。由於標榜中立,土庫曼與美俄兩方的關係都屬於「點到為止」的階段,在裏海問題上也沒有特意靠向哪一方。近年來,土庫曼自烏克蘭採購了一些過時艦艇,兵員人數也擴編至三千人左右。相較之下,雖然土庫曼海軍處於劣勢,但其強壯空軍卻可以彌補海軍戰力之不足。 由於亞塞拜然與土庫曼、亞塞拜然之間各有三個具爭議的油塊小島。亞塞拜然與土庫曼曾多次劍拔弩張,土庫曼還因此關閉土國駐巴庫的大使館。伊朗與亞塞拜然在2001年7月也曾在裏海上兵戎相見,因此裏海的軍備競賽成為維持裏海穩定的一大隱憂。[71] 四、外來勢力裏海資源之爭 (一)美國 美國是中亞能源開發最大的外來投資者,因此美國一開始就從自身利益出發,干預裏海法律地位的確定,力挺「海派」,希望從關係密切的中亞國家獲得裏海油氣資源,以便從中謀利。美國為了避免此區域的輸油管線經過伊朗與俄羅斯,因此大力支持所謂的「歐亞運輸走廊」的油管鋪設計畫,也就是從哈薩克和土庫曼到達對岸亞塞拜然的巴庫,然後穿越高加索山區,直達土耳其鄰近地中海岸的傑伊罕(Ceyhan)。[72]這條巴庫-第比利斯-傑伊罕(BTC)輸油管道全長1767公里,於2003年開始興建、2005年完工,並於2006年7月開通。[73]BTC石油管道設計運力每年1.6億噸,目前該石油管道每天運輸40萬桶石油,今後將增至每天100萬桶。儘管目前BTC輸油管道運輸量有限,還不能完全打破俄羅斯對裏海能源運輸的壟斷局面,但畢竟使裏海能源運輸從此不在受制於俄羅斯。[74] 近年來,裏海是美國軍事援助的焦點,美國參議院在1997年提出應對裏海地區進行「有效的軍事干涉」,以確保美國在裏海的利益。美國提供500萬美元協助哈薩克建立現代化的海岸警衛隊,以保護沿岸設施、禁止毒品交易與走私貿易等,如今哈薩克仍持續接受《合作削減威脅法案》(Cooperative Threat Reduction, CTR)。[75]對於哈薩克提出建立現代化海軍的意願,美國海軍中央區司令部在今年6月時表示願意協助哈薩克,並且派出專家前往哈薩克就轉讓設備和軍艦問題進行探討。[76]一方面,美國無非是藉此向哈薩克示好來挖俄羅斯牆角;二方面;藉由軍售進一步加強在裏海地區的軍事存在,藉此鞏固在裏海的能源利益。 (二)歐洲國家 除了俄羅斯與美國外,歐洲國家同樣關注哈薩克的情勢與能源發展。特別是德國起著重要作用,主因為有大量的日耳曼人生活在中亞。[77]德國統一後,德國無法再提供前蘇聯返國的日耳曼人資金,因此開始把目光集中在中亞的投資上,希望透過製造就業機會、提高當地工作水準,希望藉此鼓勵日耳曼人留在當地。另外法國的達道爾菲納-埃爾夫(TotalFineELF)與義大利(Agip KCO consortium)能源公司都在哈薩克擁有重要的能源投資,歐洲國家已經是裏海國家的重要貿易夥伴。興建繞過俄羅斯的能源運輸管線是歐洲各國集體努力的目標,歐洲開發銀行是歐洲-黑海-高加索-裏海-中亞轉運走廊的資金提供者。[78] 因此藉由與哈薩克軍事合作,有利於維護歐盟國家在裏海的能源與戰略利益。在哈薩克宣佈與北約合作建立海軍之前,哈薩克早已成為北約在中亞的第一個戰略夥伴國。 (三)亞洲國家 因為有不少朝鮮族人居住在中亞,因此韓國政府與投資者對中亞特別感興趣。韓國企業家利用當地的朝鮮人作為仲介,提高了朝鮮族人在中亞的地位。[79]近年來,韓國政府將目光轉往中亞的能源上,面對來自於27個國家的82個石油公司的激烈競爭。韓國政府也亟欲藉由拉攏哈薩克政府,藉由加強與哈薩克合作來獲得裏海石油的開發權。除了積極邀請哈薩克官員訪問首爾外,更以每艘一百美元的售價轉售退役軍艦給哈薩克海軍。[80] 陸、結語 隨著全球的石油資源正逐漸走向枯竭,因此裏海能源地位的重要日漸提高。作為擁有最多裏海資源的哈薩克而言,這無疑是上天最大的恩賜,能夠協助哈薩克擺脫蘇聯解體以來疲弱不振的經濟,更能藉此提高其在中亞甚至於國際上的地位。因此哈薩克採行「能源富國」的策略來完成其中亞稱雄的夢想。 然而哈薩克在中亞稱雄的路途上卻是充滿荊棘。在內政上,蘇聯的解體導致民族主義與宗教主義在中亞復興,同時由於恐怖主義的國際化,使得中亞成為三股極端勢力滋生的溫床。在外交上,雖然哈薩克脫離蘇聯獨立,但是依舊無法擺脫對北方老大哥-俄羅斯的依賴,同時由於911後美國擴大在中亞的經營力道,如何在莫斯科與華盛頓之間取得平衡點,成為考驗哈薩克外交決策者的智慧。 除此之外,哈薩克遇到的另一個難題是裏海的定位與水域劃分問題。這個難題至今一直找不到令各方滿意的答案,裏海周邊各國為了爭奪裏海資源因而加速了裏海軍事化。為了捍衛裏海資源與利益,哈薩克因而決定建立現代化海軍作為與這些國家競爭的籌碼。然而哈薩克的軍事工業實力仍顯不足,因此美國、北約、俄羅斯與韓國均公開表示將協助哈薩克建立海軍。不過這些國家最終的目的還是基於裏海能源而來,日趨複雜的裏海情勢將引發一場中亞的「新大博奕」。因此在可遇見的將來,裏海終將成為一片不平靜的海洋。 參考書目 (一)書籍 中文 1、刑廣程,《崛起的中亞》(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 2、刑廣程,《俄羅斯東歐中亞發展報告(2008)》(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 3、余建華,《民族主義》(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 4、孫壯志,《中亞新格局與地區安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設,2001年)。 5、許嘉,《冷戰後中國周邊安全態勢》(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3年) 6、傅仁坤,《中亞神秘豐富的國度》(台北:三文印書館,2002年)。 7、薛君度、刑廣程,《中國與中亞》(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 8、魏徵,《隋書,突厥傳》,(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9、瑪莎‧布瑞爾‧奧卡特(Martha Brill Olcott)著,《哈薩克斯坦:未兌現的承諾》(Kazakhstan: Unfulfilled Promise)(華盛頓特區:卡內基和平基金會,2002年)。 10、瑪莎‧布瑞爾‧奧卡特(Martha Brill Olcott)著、李維建譯,《中亞的第二次機會》(Central Asia’s Second Chance)(北京,時事出版社,2007年)。 11、納紮爾巴耶夫,《站在21世紀的門檻上》,(北京:時事出版社,1997)。 英文
(二)期刊 中文 1、何衛剛,〈俄羅斯外交政策的新焦點-中亞戰略利益〉,《中華戰略學刊》,2004年4月號。 2、郭天勇,〈中亞棋盤-美中俄利益的競和〉,《國防雜誌》,(2006年8月),卷21期2。 3、張雅君,〈上海五國安全合作與中共的角色〉,《中國大陸研究》,卷44期4(2001年4月)。 4、陳朝政,〈強權在中亞與外高加索地區的競逐〉,《美歐季刊》,卷15期1(民國90年春季號)。 5、楊恕,〈簡評裏海法律地位〉,《東歐中亞研究》,期3(1998年)。 6、龍舒甲,〈從石油利益論『九一一事件』後的中亞地區與周邊情勢〉,《問題與研究》,卷41期6,2002年11-12月、。 7、奧利格.西多羅夫(Olek Sidlov),〈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的地緣政治利益與前景〉,《國際問題研究》,第6期(2003年)。 西文 1、Forsythe, Rosemarie “The Politics of Oil in the Caucasus and Central Asia”, Adelphi Paper 300,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2、Fukuyama, Francis “The End of History”, The National Interest, Vol. 16 (1989). 3、Ziegler, Charles E. “The Energy in China’s Foreign Policy”, 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 Vol. 11, No. 1(Spring, 2006). (三)報紙 《人民日報》,2007年8月31日,版3。 《中國國防報》,2006年10月24日,版4。 《中國石油報》,2008年8月26日。 《阿薩克斯坦真理報》,1999年11月23日。 《青年參考》,2007年11月3日。 《青年日報》,2008年9月14日,版6 《學習時報》,2007年10月23日。 《聯合早報》,1992年2月20日。 《Taipei Times》,2007年9月29日,版14。 (四)電訊 《路特社》,安卡拉1992年10月30 日。 《中央社》,2006年2月28日。 (五)研討會論文 1、陳啟民,〈里海局勢與挑戰-21世紀最後的晚餐?〉,《第六屆台灣與中亞論壇國際學術會議論文》,(桃園:青雲科技大學,2007年1月)。 2、趙志凌,〈中亞能源產業與展望〉,《第四屆台灣與中亞論壇國際學術會議論文》(桃園:青雲科技大學,2005年1月) 3、傅仁坤、張益銘,〈中亞反恐情勢與發展-以上海合作組織反恐舉措為例〉,《第二屆恐怖主義與國家安全學術研討暨實務座談會論文集》,2006年12月。 (六)論文 1、趙常慶,〈論影響中亞穩定的兩大因素:伊斯蘭教與大國爭奇〉,《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論文》。 (六)網路資料 1、徐琳,〈中國正在改變中亞的「新大博奕」〉,《華盛頓觀察》,2005年6月1日,http://www.washingtonobserver.org/document.cfm?documentid=969&charid=2 2、《國家分析簡報:哈薩克》(Country Analysis Brief: Kazakhstan)(華盛頓特區:3、美國能源情報署,2004),www.eia.doe.gov/emeu/cabs/kazak.html 4、Navy(Kazakhstan), Navy, “Jane’s Sentinel Country Risk Assessments-Russia and the CIS Countries” see http://www.janes.com/extracts/extract/cissu/kazas130.html 5、《聯合國海洋公約》,http://www.un.org/chinese/law/sea/ 6、〈美官員稱願幫哈薩克斯坦建設裏海艦隊〉,環球網,2008年6月11日,http://world.huanqiu.com/roll/2008-06/137489.html [4]裏海石油至今尚無明確數字其原因包括:過去裏海是前蘇聯的領土,蘇聯政府將此視為戰略能源基地,與美國一樣採取保留本土油礦而不願大力開採的態度,因此對於裏海地質的正確資訊,莫斯科不願對外透露;俄羅斯雖然掌握了前蘇聯所留下來的裏海資訊,但是由於探勘科技老舊,同時許多地方在蘇聯解體前尚未探勘,因此無法獲得精確的探勘數據,不過整體而言,裏海的油氣資源還能採用四分之一至半個世紀,參閱傅仁坤,《中亞神秘豐富的國度》(台北:三文印書館,2002年),頁48-50。
[5]《青年參考》,2007年11月3日,轉引至: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mil/2007-11/03/content_7003244.htm
[11] John Schwarzmantel, The State in Contemporary Society,(New York: University of Leeds,1994), p.60-61.
[12] Peter B. Evans Dietrich Rueschemeyer and Theda Skocpol, 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 (台北:唐山書局翻印,1985),p.8.
[13] Christopher Ham and Michael Hill, the Policy Process in the Mondern Capitalist State, (England: Wheatsheaf Boods, Ltd.,1984), p.27.
[14] Bob Jessop, State Theory – Putting the Capitalist State in its Plac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0), p.279.
[15] Department of Defense USA, Department of Defense Dictionary of Military and Associated Terms, (Washington DC: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94), p.254.
[21]瑪莎‧布瑞爾‧奧卡特(Martha Brill Olcott)著、李維建譯,《中亞的第二次機會》(Central Asia’s Second Chance)(北京,時事出版社,2007年),頁291。
[30]徐琳,〈中國正在改變中亞的「新大博奕」〉,《華盛頓觀察》,2005年6月1日,參閱http://www.washingtonobserver.org/document.cfm?documentid=969&charid=2
[34]哈薩克2004年時日產100多萬桶原油,並逐年提高,但是美國希望哈薩克在2020年時拿達到日產800萬桶原油,參閱《國家分析簡報:哈薩克》(Country Analysis Brief: Kazakhstan)(華盛頓特區:美國能源情報署,2004),www.eia.doe.gov/emeu/cabs/kazak.html
[40]瑪莎‧布瑞爾‧奧卡特(Martha Brill Olcott)著,《哈薩克斯坦:未兌現的承諾》(Kazakhstan: Unfulfilled Promise)(華盛頓特區:卡內基和平基金會,2002年),頁45。
[46] Charles E. Ziegler “The Energy in China’s Foreign Policy”, 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 Vol. 11, No. 1(Spring, 2006), p.10.
[55]包毅,〈哈薩克國情簡介〉,收錄於《俄羅斯東歐中亞發展報告(2008)》,頁187;趙志凌,〈中亞能源產業與展望〉,《第四屆台灣與中亞論壇國際學術會議論文》,(桃園:青雲科技大學中亞研究所,2005年1月),頁301-302。
[61] Navy(Kazakhstan), Navy, “Jane’s Sentinel Country Risk Assessments-Russia and the CIS Countries” see http://www.janes.com/extracts/extract/cissu/kazas130.html
[63] 《青年參考》,2007年11月3日,參閱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mil/2007-11/03/content_7003244.htm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