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6/16 00:11:54瀏覽88|回應0|推薦0 | |
本篇論文發表逾2008年9月28日青雲科技大學中亞研究所「中亞論壇」,由於當時並未放到我的部落格上,現在找到舊資料補貼上來。PS.青雲科大已經改回「健行科大」,「中亞所」已經關閉。 肆、哈薩克的國家安全戰略 就地裡位置觀點來看,哈薩克地處歐亞大陸,位居中國與俄羅斯兩大國之間,南與其他中亞國家相鄰,西臨裏海。同時由於哈薩克在蘇聯時期奠定了雄厚的經濟與工業實力基,使得哈薩克在蘇聯解體後不但取得了經濟的成功,更決定了哈薩克在中亞地區的國際政治中扮演舉足輕重的地位。 哈薩克的戰略構想著實相當明確:「立足歐亞、稱雄中亞」,為了實踐這個戰略目標,獨立之後的哈薩克的國家戰略包括: 一、外交戰略 (一)強化地區主導權 從歷史上的經驗來看,能擔任區域領導者色主要有兩大途徑:一是透過強大的國力,逼迫周邊國家接受其領導者地位;另一種是以誠相待、透過「軟實力」(Soft Power),讓他國心甘情願的接受其領導者地位。哈薩克採取的是第二種途徑,爭取其地區主導者地位。為此,哈薩克認為應該在中亞負擔更多責任,藉由在關鍵議題上為維護中亞國家利益,藉此塑造在中亞的「領導者」形象。 哈薩克積極參與獨立國協事務,尋求在獨立國協範圍內有更大作為。哈薩克在獨立初期,與俄羅斯合作調停亞塞拜然與亞美尼亞的衝突。除此之外,哈薩克將中亞其他國家視為自家後院,因此不願見到外來勢力介入中亞,破壞中亞地區和諧與穩定的情況發生,哈薩克選擇與俄羅斯及中國聯手遏制伊斯蘭基本教義派在中亞擴張。[44] (二)積極拓展全方位外交 蘇聯在一夕之間突然解體,把中亞國家推上獨立之路,不得不就此走向陌生的國際外交舞台。但是由於缺乏實務的外交經驗,經過一番東奔西撞階段才依據整體國力、國際地位高低發展出中亞國家的外交戰略。哈薩克的國力較強,正全力拓展「全方位外交戰略」,所謂的「全方位外交戰略」指的是東、南、西、北四個面向的外交經營策略,期望藉此在國際外交舞台上展露頭角。 1、東向外交戰略 哈薩克雖然長期受歐陸的俄國統治,但是就地理位置、民族血緣與文化的共同性等觀點來審視,哈薩克卻是個不折不扣的亞洲國家。哈薩克對於亞洲國家的市場經濟制度具有濃厚的興趣,而亞洲主要國家對於開發哈薩克的油氣資源頗感興趣,因而使哈薩克與亞洲國家的雙邊關係在獨立之後獲得迅速發展,不論是發展速度還是規模都遠超過與西方的發展關係。[45] 中國是哈薩克東向外交的重點。早在蘇聯解體前,納札爾巴耶夫曾以哈薩克領導人身份訪問中國,雙方從而建立融洽的合作與信賴關係。對中國而言,中亞石油總儲存量雖然只有全球的10%,但是卻有全球37%的天然氣世界存量,與中亞國家打好關係,能夠減輕中國對波斯灣能源的依賴。[46] 對哈薩克而言,中國是哈薩克擠身亞洲,甚至於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徑。哈薩克期望透過中國取得出海口,同時師法中國經濟改革的成功經驗,加速哈薩克的經濟成長。另外,哈薩克與中國在經濟、安全與民族問題等方面有著諸多共同的利益,因此哈薩克在2001年加入中國倡議的「上海合作組織」(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SCO),成為這個橫跨歐亞的區域安全合作組織的創始會員。[47]除此之外,哈薩克與日本、馬來西亞及韓國的經貿合作也逐漸加溫,這些國家在經濟與技術上給予了哈薩克相當大的幫助。 2、西向外交戰略 西向外交指的是發展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關係。哈薩克與歐美等西方大國建立良好的外交關係,因為如此能為哈薩克帶來龐大的政治與經濟利益。歐盟位居哈薩克出口的第一位,佔出口總額的40%、進口的第二位,佔進口總額的25%。另外,哈薩克與其他中國家(塔吉克除外)於1995年起先後加入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Organization for Security and Cooperation in Europe),成為北約組織在中亞的夥伴。哈薩克的目的無非是擴大與北約的交往,藉由加入歐洲安全體系,牽制俄羅斯。[48] 西向外交的另一項重點是發展與美國關係。哈薩克總統納札爾巴耶夫在1990年曾前往美國訪問,與老布希總統有著密切聯繫。哈薩克獨立後,更頻頻向美國發出友好訊息。哈薩克不但聘請國際貨幣基金(IMF)參與規劃哈薩克的經濟發展,更同時聘請美籍專家擔任總統財經顧問,哈薩克的經濟改革因而獲得華盛頓方面的賞識。美國從此視哈薩克為中亞各國的樣板國,哈薩克也因而獲得美商「雪佛龍」公司的30億美元投資,共同開發哈薩克的石油,這是哈薩克獨立之後所獲得的首筆西方鉅額投資案。[49] 3、南向外交戰略 土耳其在哈薩克獨立之初便佔據其外交的重要地位,同為突厥族人使得哈薩克對土耳其有著與生俱來的親近感與認同感。1992年哈薩克參加了在土耳其舉行的突厥語系國家首腦會議,會中簽署了《安卡拉宣言》。土耳其的政教分離制度深受哈薩克的讚賞與效法,況且土耳其背後有著美國的支持。但是土耳其勢力過度涉入中亞引起哈薩克戰略決策者的不滿,因此哈薩克與其他中亞國家聯合抵制土耳其試圖控制此一區域的野心。[50] 伊朗為了制衡土耳其勢力涉入中亞,也對中亞各國展開猛烈的外交攻勢。伊朗是能源輸出大國,也是歐亞交通樞紐,因此與伊朗交往能增進哈薩克的經貿利益,所以哈薩克樂於與伊朗進行友好往來。但是由於伊朗四處輸出「宗教革命」、與恐怖組織糾纏不清,致使哈薩克擔憂伊斯蘭基本教義派的滲透,與伊朗保持安全距離。[51] 4、北向外交戰略 北向外交指的是與俄羅斯的關係。由於過去長期受到俄羅斯「大斯拉夫主義」的高壓統治,因此中亞各國對俄羅斯的不信任感,在可預見的將來並不會消除。儘管中亞國家都致力於擺脫前蘇聯的影響,在外交與內政上試圖尋求自主,但是基於歷史及地緣因素,中亞仍然是俄羅斯的傳統勢力範圍,在外交與內政上依舊無法避免受制於俄羅斯。[52] 對哈薩克而言,儘管蘇聯解體之後國力大不如前,但是俄羅斯始終還是個大國,中亞五國聯手也不是其對手。因此雖然內心想遠離俄羅斯,但是卻又無法擺脫對俄羅斯的依賴,因此納札爾巴耶夫深知,無論如何都要保持與俄羅斯的良好關係,否則將面臨一場大災難。主要取決於下列因素:[53] (1)經濟問題:由於蘇聯時期實施計畫性經濟,中亞各國的經濟佈局是圍繞俄羅斯所展開,它們是俄羅斯的原料供應地與產品的「組裝廠」,按照蘇聯的「勞動分工」,因而導致中亞經濟發展過於單一。因此儘管中亞所有國家都趨向於全球市場,但是由於經濟不夠發達,迄今仍必須依賴俄羅斯。俄羅斯是哈薩克最主要的貿易夥伴,是最大的消費國與進口國。 (2)民族問題:中亞各國都有大量的俄羅斯族裔居住,與俄羅斯搞好關係,能增加境內俄羅斯的穩定感。哈薩克人口組成中,俄羅斯族裔佔30%,是中亞各國中最高的,因此與俄羅斯和平相處至關重要。 (3)國防問題:獨立之後,哈薩克雖然繼承了蘇聯遺留在內的軍事裝備,但是目前哈薩克尚無法建立一支現代化的軍隊,因此與俄羅斯保有軍事合作有助於自身安全。 (4)邊界問題:哈薩克與俄羅斯之間有在6846公里的邊界接壤,其中部份地區存在著邊界歸屬爭議。因此自蘇聯解體以來,俄羅斯內部不斷有要求哈薩克歸還領土的聲浪。哈薩克對此十分敏感,同時予以嚴厲反擊。儘管領土與民族問題是哈薩克與俄羅斯兩國中的隱憂,但是所幸雙方目前都認為:維持現狀有助於使兩國關係保持正常化發展。 (5)共同遏制伊斯蘭基本教義派:中亞五國皆為穆斯林國家,蘇聯統治時期所推行的宗教壓制政策引起當地穆斯林的不滿。蘇聯解體後,宗教勢力出現反彈,同時由於伊朗勢力的涉入,使得泛伊斯蘭基本教義派在中亞蔓延。為了避免中亞國家的穩定不受伊斯蘭基本教義派和伊朗所影響,哈薩克與俄羅斯應當共同遏制伊斯蘭基本教義派勢力在中亞擴張。 二、經濟戰略 (一)企業私有化 早在1988年,在莫斯科的默許之下,中亞各盟國先後成立了隸屬於官方的進出口貿易公司,這些公司直屬於共和國,不受莫斯科所控制。儘管至今哈薩克仍是生產低階產品的低收入國家,但是由於哈薩克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與能力資源,以及過去10多年來所推行的經濟政策大致正確,因而使哈薩克得以從蘇聯解體後的崩潰經濟中迅速復甦。 企業私有化是哈薩克提昇經濟競爭力的良方,目前全國50%的人口受雇於私有企業。但是在農業私有化方面,卻不是相當順利,農業仍是農村地區40%人口的主要收入來源,為全國35%的人口提供了就業機會,但是只佔全國GDP貢獻率的7.7%。哈薩克政府嘗試在2003年推動農業土地私有化政策,卻因為多數國民認為此舉違背遊牧化傳統,最後無疾而終。[54] (二)能源出口多元化 中亞地區擁有豐富的石油蘊藏,其中以哈薩克最為豐富,根據美國能源部的估算,探明蘊藏量為90-176億桶,但可能蘊藏量則高達920億桶,合計超過1000億桶,如以原油價格每桶35美元計,其潛在商業價值超過3.5兆美元,因此能源出口主導了哈薩克的經濟。目前哈薩克日產100萬桶石油,預計到2020年能達到800萬桶日產量,為哈薩克帶進500億美元以上外國資金投資。[55] 多數哈薩克人把希望寄託在石油與天然氣的發展上,期望在不久的將來成為全球前十大能源生產國。然而哈薩克是個內陸國家,能源出口高度仰賴從俄羅斯出口。為了避免能源出口受制於俄羅斯,哈薩克積極推動「能源出口多元化」政策。2001年10月,哈薩克在成立裏海管道財團(Caspian Pipeline Consortium, CPC),作為發展四通八達油氣管道的管理機構。裏海管道財團的成立,大幅減少石油的出口費用,同時促使俄羅斯每年向哈薩克增加能源外運配額。[56] 裏海管道財團現擁有:田齊茲(Tengiz,哈薩克油田)-新羅西斯克管道(俄羅斯港口),年輸送量達到了2800萬噸,透過這條管道哈薩克的原油可以進入地中海市場,年輸送量達1600萬噸的阿特勞-薩馬拉管道,年輸送量達1000萬噸的西哈薩克-阿塔蘇-阿拉山口管道、巴庫-新羅西斯克、巴庫-蘇普薩管道等能源輸送管道。[57] 三、國家安全政策 由於哈薩克周邊地區的安全環境過於複雜,一九九三年哈薩克就制訂一部「軍事學說」,以作為擬定安全政策的指導方針。一九九九年哈薩克安全會議又制訂了「一九九九~二00五年國家安全戰略」,藉以分析哈薩克的外部安全、軍事安全、經濟安全、生態安全和資訊安全狀況,指出國家安全可能面臨的最嚴重威脅,並制訂應對措施,當時這部「國家安全戰略」就認為哈薩克周邊地區出現局部武裝衝突的策源地對哈薩克的威脅最大。二000年二月,哈薩克又頒佈了新版的「軍事學說」,把哈薩克的軍事安全界定為防禦性,並致力於保障哈薩克在現代條件下的中期安全。 「新軍事學說」對哈薩克安全環境的思考,主要有:[58] (一)對國家面臨威脅的判斷。哈薩克認為該國所面臨內外兩種威脅,一種是外部周邊所存在的武裝衝突威脅,這方面他們認為周邊國家軍事潛力的增長,可能導致地區穩定程度的下降,包括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增加,新軍事技術的推陳出新,以及恐怖主義利用新軍事技術所帶來的危險;另一種內部的威脅,主要有內部非法武裝與恐怖主義在哈境的擴散,極端主義和分離主義在哈國境內的氾濫等。 (二)在安全合作上的觀點。哈薩克認為必須加強對外安全合作,要與大國或軍事政治組織建立集體安全機制,以建構「多支點的戰略平衡」關係。因此哈薩克選擇與俄羅斯、北約及中國等周邊國家建立戰略協作關係,就是在這種觀點下所採取的軍事合作政策。 (三)關於未來戰爭的看法。在核生化武器已經逐漸擴散之下,哈薩克認為該國將面臨高、中、低三種強度的軍事衝突,以當前的環境發生低度衝突的可能性最大,包括邊境衝突、外國武裝組織的滲透、恐怖組織所引發的有限性武裝衝突等。因此,哈國極力建立一支規模不大,但裝備先進、訓練有素的新型軍隊,以因應內部衝突的可能性。 (四)關於軍事力量的使用原則。哈薩克主張遵循「不把戰爭或軍事威脅作為達到政治、經濟或其他目的的手段」原則,所以將優先使用政治、外交和其他非軍事手段預防、制止和化解軍事威脅,哈薩克並強調武裝力量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首先對別國採取軍事行動。 為了推進「多支點的戰略平衡」政策,哈薩克積極參與周邊國家和西方大國之間多邊和雙邊軍事合作關係,包括獨立國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北約的「和平伙伴關係計畫」,以及加入上海合作組織。 1、獨立國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這個組織是在一九九二年簽訂,是以俄羅斯為主導,成員除了哈薩克之外,還有吉爾吉斯、塔吉克、烏茲別克、亞美尼亞、白俄羅斯、亞塞拜然、喬治亞等共九國,主要目的是在合作反恐方面,但也因這個組織的成立,使得哈薩克與俄羅斯軍事合作更為密切,俄羅斯在軍事建設方面協助哈薩克,哈薩克的軍事設施也租給俄羅斯使用。 2、北約「和平伙伴關係計畫」。這項計畫是由美國為主導,並以前蘇東地區的國家為主,是一項包括中亞國家在內的安全合作機制。該機制主要是為了展示北約在結束冷戰的成果,也是「北約東擴」計畫中的一環,更是進一步推向俄羅斯戰略空間的擴張機制。哈薩克參加這項計畫,除了透過該機制定期舉行聯合軍演之外,哈薩克也跟美國簽署雙邊軍事合作協議,包括美國為哈薩克培訓軍官,美國也提供鉅額軍援幫助哈國提高軍事防禦能力。[59] 3、上海合作組織。哈薩克也是上海合作組織的成員國,上海合作組織的前身為1996年4月成立的上海五國元首會晤機制,成員包括中國、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與塔吉克,其目的為建立軍事互信以解決蘇聯解體後所遺留的邊境與裁軍問題。2001年6月在加入烏茲別克之後,這個橫跨歐亞大陸五分之三土地,擁有全球四分之一人口的區域合作安全組織宣告成立。歷年來,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簽署了多項官方文件,並設置了秘書處和與專門反恐機構,透過完善的組織結構和法律體系的建立,在安全、經貿、文化、反恐等議題展開多領域的合作。隨著上合組織的穩健成長,其未來影響力不容忽視。 對哈薩克而言,加入上海合作組織可謂助益良多,包括:[60] 1、解決領土糾爭,哈薩克與鄰國邊界的勘界進程,已經進入實施階段。 2、有利於各成員國有計劃地削減部署於邊境地區的軍勢力量,增加軍事演習的透明度。 3、提供區域穩定力量,有利於哈薩克吸引外國資金投資。 4、透過加強軍事合作,打擊「三股勢力」與毒品走私。 5、透過上海合作組織對地區水資源劃分施加影響。 (二,未完,請續三)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