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1/29 13:25:06瀏覽1237|回應0|推薦7 | |
1942 年 7 月 16 、 17 日,法國大規模搜捕巴黎及其近郊的猶太家庭,總計 1129 名男性, 2916 名女性及 4115 名兒童被送往冬季自行車競賽體育館。隨後, 13152 個猶太人被遣送至奧許維茲集中營殺害。 由於執行命令的是巴黎警察,因此這些人並沒有激烈的反抗,很多人相信這些警察不會傷害他們,許多孩子甚至相信,他們只是被集中起來點名,稍後就能回家。 一萬多個猶太人被送上巴士、火車,他們所經之地哭聲震天,但絕大多數的居民選擇緊閉門窗視而不見,噤口不提,甚至在之後的 60 年歲月,法國這個國家像患了集體失憶症一般,靜悄悄的抹煞了這件不光彩的大屠殺。 當年 10 歲的猶太女孩莎拉相信自己和爸爸媽媽很快就能回家,因此應了調皮弟弟的要求,將藏匿在玩遊戲時躲起來的壁櫥中的他鎖住。 這是「莎拉的鑰匙」這本書的歷史背景。 ********************************************************* 所幸,殘酷的時代中,總有一些隱藏其中,沒有背棄人性,沒有被自己身為優越種族這種理論矇蔽自傲的人存在。但莎拉逃離集中營,在好心的杜佛夫婦協助下終於完成心願回到巴黎打開壁櫥,見到的卻是發黑的惡臭屍體。從此,莎拉的鑰匙不只鎖住小男孩米歇爾,鎖住莎拉的心一輩子,也鎖住當時搬入莎拉家原來的公寓,與她共同目睹米歇爾慘狀的堤薩家族。 60 年後,堤薩家美國籍的媳婦,在法國住了大半輩子,卻還是被這個法國家族稱為「美國女孩」,有許多格格不入之處的記者茱莉亞,因為追查大屠殺事件,進而發現即將遷入的公寓,竟然就是當年米歇爾的喪生之地,而揭露堤薩家族隱瞞超過半世紀的秘密。 她探查丈夫的祖父母後續的處理,追訪收留莎拉的杜佛家族後人,甚至想找到莎拉本人。她的行動不只造成夫家人支持與反對的正反對立,連居爾 . 杜佛先生的兒子賈斯伯都質疑這對她的重要性。 ********************************************************* 我的頑固讓賈斯伯 . 杜佛十分驚訝。他搖搖灰白的頭,問我為什麼要找到她?理由何在?我說,為了讓她知道我們在乎,未曾忘懷。「我們,」他笑了,「『我們』代表誰?是你的夫家,還是法國人?」他的取笑讓我有些惱怒,於是開口反駁:「不,我,只有我。我想表達遺憾,讓她知道我絕對不會忘記拘捕事件、集中營、米歇爾如何過世,以及將她父母帶往奧許維茲死亡集中營的列車。」他回敬我:「有什麼好遺憾的呢?妳是個美國人,難道不是妳的同胞在 1944 年解放了法國?妳何必難過。」他大笑。 我直視他的雙眼。 「我為自己的無知感到遺憾。我活了四十五年卻對這件事一無所知。這讓我打心底覺得難過。」 ********************************************************* 雖然起因相異,但是我無可避免的想到台灣島民歷經的 228 事件。也約莫是 60 年,我們從禁忌般的戒慎恐懼,到真相的追尋,已至於立碑追懷,甚至「道歉」的急呼聲浪。 法國總統席哈克在 1995 年首度提到冬季競賽館事件, 2002 年 7 月,冬賽館事件 60 周年時,法國總理尚皮耶 . 哈發漢發表了演說。「六十年前,巴黎以及法國境內發生了駭人聽聞的慘劇,走向恐懼之路的速度越來越快。拘禁在冬季自行車競賽館的無辜人群,籠罩在大屠殺浩劫的陰影之下。和往年相同,今天我們聚集在此地,謹記這個事件。讓我們切記,許多法國猶太人曾經遭到迫害、拘捕,走上破碎的人生。」 「是的,冬季競賽館、朵昂西、那些臨時集中營,死亡前的最後一站,都是在法國人的管理看管之下。的確,大屠殺的前奏就在此地展開,在法國政府的同謀下發生。」 ********************************************************* 真相的追尋是需要勇氣的覺醒,立碑追懷是對錯誤歷史的正視以及避免重蹈覆轍的提醒,而道歉的急呼呢?是平時和諧融洽,但到了某些時刻,就非要以省籍切割彼此那群人的刻意操弄?還是我們已經成熟到只要某個誰道歉,就可以將可怕的昔日錯誤就此一筆勾銷? 法國的冬賽館事件、台灣的 22 8 、非洲盧安達圖圖族與圖西族仇殺…,我們或許可以概略的說那是上個世紀的事情了,但其實卻是並不古遠的幾十年前罷了。至今,仍有許多當年的倖存者、加害者,與我們一起走到 2011 年。他們是否都有一把莎拉的鑰匙?又是否都存在一個被鎖住的秘密?他們或許選擇沉默不語;我們或許無法接受壁櫥裡腐敗潰爛的結局。 又帶著些許難過的想著另一種時間的算法;我們花了那麼久從茹毛飲血到自詡為萬物之靈,卻在某些時候顯示出離原始還不夠遠。 |
|
( 心情隨筆|愛戀物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