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5/23 08:22:03瀏覽379|回應0|推薦45 | |
陳姊很無奈的提起他的兒子,以前常會跟她到寺廟拜拜,現在則採取完全排斥的態度;起因於他萬分不能理解為什麼昨天才帶祖母去廟裡上香,今天就把她帶走了!他不平的說:神佛根本沒有保佑祖母,還信祂做什麼。他的理解讓我訝異,因為他祖母已經八十三歲了,一位高齡老人的離世,能夠完全怪罪神佛嗎?
他的反應就像村子裡刻神像的沈師父所說,他事業的高峰是在當年追求“大家樂”開獎的時期,他有接不完的訂單,但是隨著大家樂的熱潮逐漸消退,寺廟裡就增加了許多被遺棄的神像。原來有許多人對神佛的印象只停留在問明牌與祈求的層次,利用上香祭拜,懇求財富、事業、健康、婚姻的順利,一旦事與願違便遷怒神明——如果神明是可以如此利益交換與被收買的話,與常人又有什麼差別呢?可是社會上確實很多人將所謂的信仰停滯在這樣的認知上,究竟是習俗輿論的誤導,還是廟宇僧人為了“香火旺盛”而有意為之,少了智慧的認識,信仰淪為自私盲目的祈求。 黃園長事業被迫結束後就開始吃素,並且長期在宗教團體裡當義工。可是離婚後的她始終為兒子的事業擔憂,與媳婦不睦,她的煩惱並不因為宗教信仰有所減少,她的抱怨也從來沒有停止過。直到最近她去一處私人神壇,乩童開口說起她已經修了六世,今生事業家庭的幻滅是為了要讓她徹底看破名、利、情的羈絆,這才讓她對生命有些領悟,心中的怨懣和痛苦才稍稍緩解。種種情關難捨當捨,信仰不是表面的禮拜吃素與樂善好施,如果不能看清世情因果,不能放下種種執著的話,修行只是表面功課。 另外有一則笑話說的正是常人對菩薩的有所求:一位喜歡開快車的司機,配戴菩薩的護身符後,更加有恃無恐的加速超車,後來出車禍死了。他跟菩薩抱怨,為什麼沒有好好保佑他,菩薩說:“我願意保佑我的信徒,可是你開車的速度太快,我根本追不上你呀!”一顆有求的心自然無法得到神佛的感應,看見人們的愚癡,連菩薩也會嘆息的。我們往往看不見自己的盲點,卻習慣性的一味責備別人、要求別人。唯有正確的信仰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人生態度,讓想法趨向積極與正面,不祈求不抱怨,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懺悔與感恩,轉化成積極的幫助他人,造福社會。 寺廟前的野臺戲演出,經常沒有太多的觀眾,但演出者依然賣力,那是因為要演給神明看的。一份對神明的禮敬和信仰讓人戰戰兢兢知所進退,所謂“舉頭三尺有神明”,所起的約束作用有時更勝過法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民間信仰對社會無形中起著正面的作用。 根據研究,有宗教信仰的人比較容易在生病的時候早日康復,或者受挫折的時候獲得心理的平靜和寄託。“佛”不是迷信,翻譯成中文是覺者的意思,就是通過修煉覺悟了的人,明白自然、宇宙、生命的特性及人活著的目的和真實意義。拜佛是為了學習佛的智慧,斷除煩惱,讓自己有更達觀的想法,有更大的智慧面對生命歷程中的波折。所以如何穿衣吃飯是修行,如何走路睡覺是修行,時刻不忘內心自省,才能尋得本性的清明。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