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5/24 09:48:16瀏覽1468|回應3|推薦12 | |
連著幾天的陰雨,下得人心裡都發霉了。再加上台北捷運發生隨機殺人事件,城市變得沈悶又煩燥不安。
這樣的夜裡,和一屋子相差二十多歲年輕人一起上課是種很特別的經驗。總覺得自己像個早出生了二十年的外星人,許多人生經歷和記憶應該和這些人是完全不同的。而我們所共同活過的那些歲月人世,也會在不同世代的價值體系裡,有著各自的解讀。
這是一堂故事課,授課的V老師把神話學家坎伯(Joseph Campbell)的「英雄之旅」與心理學家榮格(Carl Jung)的「人格原型」這兩套理論融合發展出一套說故事的方法。利用這套方法除了可以寫出好的故事作品(如小說和電影與電視),也可以用故事來管理公司和做品牌行銷。
課程一開始,V老師用投影機秀出一朵向日葵,要我們每個人根據這張圖片來說一個故事。
一看到這張圖片,我想到的竟然不是太陽花學運,而是桃園縣一個叫”觀音”的地方。
觀音鄉本來主要的農產是稻米,現在則是台灣知名的向日葵之鄉。除了盛產向日葵,也把向日葵成功的轉化為觀光資源,不少在地的餐飲旅店都把向日葵當成特色來行銷宣傳。
但是已經越來越少有人知道,觀音的向日葵是怎麼來的。
二十年前,台灣和今天的中國大陸一樣,拼命的在拼經濟,把賺錢視為最大的美德。那時候的觀音鄉也和台灣的許多小鄉鎮一樣,努力爭取企業來開設工廠。後來有工廠真的到了觀音,沒多久就嚴重的污染了土地和農作。觀音種出來的米根本沒人敢吃自然也賣不掉。
為了尋找生路,觀音農民開始種向日葵,希望用時間來換,等一段時間過去,土裡的污染能被消化掉,卻想不到就這樣意外的把這裡變成台灣的太陽花勝地。
我把這故事和隔壁一位大學畢業不久的女生分享,她也分享我一個故事。
她說,她有位同學是國際志工,每隔一段時間都會到非洲落後國家服務,因此認識了一些當地的孩子。和這些孩子相處久了之後,其中有個看來十歲上下的小孩特別吸引她的注意。
在水資源非常珍貴的非洲,每個人每天能喝的水都是配給的。但是這個小孩卻把每天在喝水之前先把一部分的水分享給他所養的一盆小花。這種小花是另一個國際志工送給他的,並不是當地原生種,所以要養活很不容易。
但是在孩子的照料下,花和人就這樣相依唯命的一天天活下去。那盆花像是這非洲小孩對外面世界的想望,在艱苦的環境中,該是支持他活下去的重要力量,這盆花不是向日葵,但是對孩子的意義有如太陽。
聽完她說的故事,除了感動,也發現彼此的故事其實屬於不同的世代。她不知道觀音向日葵的故事,我成長的年代也不時興國際志工,所以也沒有幾個人有機會去認識非洲小孩。在交換故事的過程中,我們也更了解彼此的價值觀,而那些能感動我們的故事元素其實沒有太大的差別,像是信仰、希望和愛。
如同V老師一直在這堂課所強調的,故事所呈現的並不只是故事本身,更是故事背後說故事的那個人的信念和意圖。而古今中外每一個好故事都會有些共同的結構,透過這些結構來穿透人性感動人心。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