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陳正雷解密太極內功完整版
2013/10/18 21:00:09瀏覽3195|回應0|推薦1

陳正雷解密太極內功完整版
摘要:太極拳給人的印象有兩種:一是武俠電影、小說裡“借力用力”的蓋世武功,另一種是公園裡老人們用來活動筋骨、打發閒暇的健身操。
作為一種拳法,太極拳究竟能不能用來格鬥?格鬥起來,和詠春、截拳道這類拳法又有何區別?要練多久,才能“蓋世”?
陳正雷是陳氏太極拳第11代嫡宗傳人。八歲隨伯父陳照丕練習家傳太極拳術、刀、槍、劍、棍等器械及推手,聆聽太極理論。1972年伯父去世後,隨其堂叔父陳照奎習武,20歲開始教拳,練拳、悟拳、授拳、寫拳已近60年。
2013年8月21日,南方週末記者與陳正雷探討了“作為武術的陳氏太極拳”

(一)是內家功夫,不是健身操
南方週末:很多人認為太極拳是健身操。公園裡常見的那種,是傳統的太極拳嗎?
陳正雷:公園裡多是1956年國家体委提倡全民健身,創編的24式簡化套路。它是迎合現代社會初級市場需要的一些健身方法。
到一定程度,部分練習者往下深究時,才有機會接觸到作為傳統武術的太極拳,接觸到武術的精妙。
南方週末:精妙在哪?
陳正雷:它被稱為哲拳,內涵著中國的傳統哲學。太極拳講究陰陽變化,每招每式都貫穿著陽極生陰,陰極生陽,陰陽轉化的原理。400年前我們的老祖先創編這套拳時,就是注重內氣、內勁的武術,不是體現於外的拳腳功夫。
太極拳有層面紗,世人看不清,摸不著,仿佛神秘得很,叫內家拳。內家拳首先不是注重拳腳,老祖先的聰明之處就在這裡,避開了小孩子都會的那種拳打腳踢,把中國武術往深處推進了一個層次。
南方週末:武術的核心應該是技擊吧?不注重拳打腳踢,怎麼技擊?
陳正雷:太極拳首先注重內練,練內勁、整勁,又叫全身心的意氣運動。然後才練身體外在的運用。
人體有三節能技擊。上肢是手、肘、肩,下肢是腳,膝,胯。手和腳是梢節,肘和膝是中節,胯和肩是根節。梢節領,中節隨,根節催。要節節貫串,一氣呵成,勿使間斷。而發動處在內丹田,在腰胯、軀幹。太極拳技擊時人體三節怎麼用?遠用手,近用肘,貼身用靠。除了拳腳,它注重肩、肘、胯、靠,周身無處不是拳。內家拳一開始是注重練內,內練一口氣。
 
(二)氣功大師教你“打通小周天”,那是虛擬的
南方週末:練內家拳都說“內練一口氣”,這口氣究竟是什麼?
陳正雷:內家拳不容易被人理解。內氣絕不是呼吸的這種氣。它應該是通過螺旋弧線旋轉,肌肉、骨骼產生的摩擦力。這種摩擦力,類同生物電,是一種內在的能量。
南方週末:從表現上,能不能就把它理解為一種周身內外的整體勁?
陳正雷:它就是內勁、纏絲勁。陳鑫的《陳式太極拳圖說》也把它叫內精。說內氣,用了傳統的一些概念。你把僵硬的肌肉放鬆開了,經絡就容易貫通,跟高速公路一樣。放鬆後全身成為一個整體,由根到梢、由內到外,一動全動,內勁直達你要用的地方。練時,用意念想動作、內氣內勁,用時,根本不用想,身體形成一個自動反應。
南方週末:類似開水燙手,來不及想就直接飛速縮手這種本能反應?太極拳怎麼“內練一口氣”?
陳正雷:對。具體練法,要疏通經絡,引動內氣。為了把氣路打通,有三個過程:開始是以外形引動內氣。學套路、糾正動作,去僵求柔,通過幾個月的練習,手上有麻、熱、漲的感覺,是內氣在體內的初步表現。有這種感覺,氣已經產生了,但它會時有時無,忽隱忽現,說明內氣還沒完全貫通,不是一直都保持,要進一步下功夫。
第二個過程,外形與內氣完整地結合。需要調整身法,周身放鬆,使拳架連綿不斷。這時,突破了第一層功夫,就不用再把注意力放在套路、動作上,要調整身法,達到一動全動,周身相隨。內外結合過程中,肌肉骨骼、五臟六腑的摩擦產生能量,氣沉丹田,也叫丹田氣。丹田像經絡、穴位一樣,在解剖學上看不到,但練功久了可以感覺得到。
小腹部位逐步有膨脹、飽滿、沉重的感覺,這時就是打通了經絡,丹田氣不斷充實、壯大,才能往下滲透,打通小周天。不容易過的關叫玉枕關,在腦後,毛細血管最薄弱。需要一個過程。一通,丹田的沉重、膨脹的感覺會更明顯。
下一步就是大河有水小河滿。丹田氣充足了,會往四肢百骸滲透,慢慢打通大周天。大周天最難過的是膝關節,也是毛細血管比較薄弱,必須氣充足了,一點一點滲透,滲透到腳上,才能真正做到落地生根、下盤穩固,上身輕靈自然。
開步如貓行,落地時沉重穩健,是氣能過膝下到腳上的具體表現。頭重腳輕就是氣沒下到腳上的人,一抬腿,就站不住,不能做到虛實分明。
第三個過程,是真正用內氣來催動外形。叫以意導氣,以氣運身。氣到了,形是隨氣而動,氣不動,形截然不動。
要想做到這些,首先還得瞭解太極拳對人體各部位的規矩。長久練功後,內氣會循著大小周天運轉。
南方週末:很多人可能只在武俠小說裡聽過內氣運行于大小周天。2012年5月,甘肅省衛生廳官網有個資訊,說41名醫務人員經過9天培訓,打通任督二脈,質疑聲一大片。內家拳的“內練一口氣”跟這有什麼區別?
陳正雷:武俠小說往往過於誇張和渲染了。按傳統經絡學說的觀點,人體的確有任脈和督脈,它們在人體上半身,一前一後,是人體經絡主脈。從雙腿間的會陰穴起,沿著身體正中到上唇承漿穴,這條經脈是任脈;從會陰穴向後,沿脊椎往上,到達頭頂再往前穿過兩眼之間,到達口腔上顎的齦交穴,這是督脈。打通任督二脈,可以促進內在迴圈,強身健體。小周天是指內氣從丹田開始,逆督脈而上,沿任脈而下,作周流運轉。
大周天是在打通小周天的基礎上,內氣再向全身的經絡走,上至頭頂的百會穴,下至腳底的湧泉穴,兩手的勞宮穴,周身迴圈。依我的經驗,最不容易過的關,小周天是腦後的玉枕關;大周天最難過的關是膝關節後的委中穴。玉枕和委中都是肌肉和毛細血管最薄弱的環節。不容易通過。
南方週末:1980年代氣功很流行,但後來證實多是忽悠。最近的例子是“氣功大師”王林。我們刊發了一篇文章:《誰為氣功崛起保駕護航,“大師”背後的大人物》,梳理過氣功熱的來龍去脈。你瞭解一些氣功師嗎?
陳正雷:有的氣功師說三天讓你打通小周天,一周讓你打通大周天,那是虛擬式的,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你的意念和思維,讓你感覺自己通了。
太極拳的練習方法不會讓你急於求成,去追求那些虛擬飄渺的東西,它是根據你自己的身體狀況,教你一套科學的運動方式,讓你自然產生這種感覺。最起碼三到五年才可能打通小周天。
我自己的經驗是,第一步在手上,有手指發麻發脹手心發熱的感覺;第二步在丹田,丹田有沉重飽滿的感覺,但這種感覺會時有時無,忽隱忽現,沒有很深厚的內功,不可能自然滲透你的五臟百骸。做到自然連貫,隨心所欲。
內氣運行大周天,就是過頭頂的百匯、腳下的湧泉,兩手的勞宮,一呼一吸,周身穴位和毛細血管,都有收縮擴張的感覺。打通以後,在練功時,頭頂藍天,腳踏黃土,一呼一吸,確有將天地間陰陽二氣融會貫通,天地人融為一體的感覺。
沒有十年勤學苦練,能達到這種地步?要掌握正確的太極拳練功方法,才不會產生問題。
南方週末:可能多數人都覺得有點玄,沒那種體驗。
陳正雷:不玄。不管什麼人,身上都有經絡、穴位。很多人都問,氣在身上怎樣流動,是不是像流水一樣,像觸電一樣,像蟲爬一樣,麻酥酥,熱乎乎的?
氣有氣路,血有血道,血氣相輔相成。經絡疏通了,血氣才越流越旺。血走動脈、靜脈,在身上迴圈,你有感覺嗎?你聽到它嘩嘩響?氣順著經絡走,血有多旺,氣都跟上。中醫講,血為營,氣為衛;血為氣母,氣為血帥。相輔相成。
南方週末:常年練太極的人,有類似的身體感覺?
陳正雷:練太極拳,達到什麼樣的功夫,身上部位會有具體的表現與感覺。第一步,感覺在手上,第二步,感覺在丹田,第三步才能下到腳上。這幾個部位有了感覺以後,如果用中醫的理論來說,就說明你的氣已經到了。
南方週末:你剛才說膝蓋比較難以通過,過的時候,有什麼感覺?
陳正雷:過的時候沒什麼感覺,但它順其自然。有些半路出家的所謂氣功師,為了嘩眾取寵,他講課時,用語言引導,“現在氣走到哪裡了”、“有什麼感覺”,練習者的意念跟著,仿佛真有感覺,等你走出教室,什麼都沒有。
太極拳從不這樣引導,你根本就不用想這些東西,必須從初級階段開始,站樁,放鬆,去僵求柔,將套路的標準做到,基本功學到了,水到渠成。你感覺身體經絡通了,就有實質的身體感覺,不通,它也不會影響你情緒、工作、生活。
南方週末:這個地方說清楚特別重要。一不留神,內家拳的內勁,似乎就會跟騙人的氣功師混淆起來。
陳正雷:不能急於求成,水到渠成。說內勁也可以,不是平常的肌肉的力氣,是個整體勁。但它也不光是一個外在的整體,還是有內部的力量。有的人有了整體勁,一段時間內也不一定有內在的力量。
 
(三)截拳道可能對身體有損害

南方週末:怎麼理解外家拳?它是直接練外形動作?
陳正雷:外家拳剛開始就要“外練筋骨皮”。起始練法跟內家拳相反。
還有句話,“內家十年不出門,外家三年打死人”。練習外家拳,三年後拳腳功夫就可以出門應付,過過招。但內家拳是先練內勁,要練十年後,才懂得其真正的內涵。
同樣練十年,在實戰上內家拳不亞於外家拳。只要一“出門”,對外家拳的招式,練過內家拳的人能看得很明白。你來什麼招式,都可以應付。內家拳注重於內,先立於不敗之地。
南方週末:外家拳不練內勁?
陳正雷:外就是講外形、外表,拳打腳踢就是外形動作。內,講意念、內氣、內臟、五臟百骸運氣的方法。在中醫上,運氣的道路,叫經絡。
內家拳在疏通經絡、引動內氣的過程中,講外形和內氣相結合,把丹田氣聚集充足,內氣飽滿了,才滲透到四肢百骸。如此,內氣通過經絡,可以暢通無阻地達到你要運用的地方。
內外兩家都代表中華傳統文化,著手的基礎方法不一樣。一個從裡邊開始,一個從外邊開始。都分幾個層次。
初級階段,外家以剛為主,先練筋骨皮;內家以柔和緩慢為主,先練內勁。中級階段,外形和內氣都要結合。到高級階段,內外家沒有區別,都要內外平衡;肢體的手、眼、身、法、步都要協調;內勁都得充足,都講速度、靈敏和技擊的靈感,都要避免僵硬和一昧放鬆,外家拳也要講化勁。武術達到比較高的境界,同歸一轍。我跟內外家的大家們接觸了三十多年,認識上略微有別,實質一致。
南方週末:現在拳擊、跆拳道、空手道在中國也很流行。太極拳跟這些技擊術有什麼核心區別?
陳正雷:拳擊、跆拳道、空手道,我都接觸過。從外形來看,有的氣壯如牛,人高馬大,四肢發達,有的腿功很了得。
我們太極拳講根基穩固,下盤穩定,上肢輕靈自然。上盤再厲害,下盤不穩固,也很難立於不敗之地。
南方週末:這些搏擊術跟中國的外家拳也存在很大區別?
陳正雷:它的著重點不一樣,練的方法也不同。拳擊、跆拳道、空手道不是中國傳統武術的外家拳。僅是吸取了中國傳統武術的一部分方法而已。外家拳跟內家拳練到高級階段都是一致的。
南方週末:詠春是內家還是外家?李小龍的截拳道呢?
陳正雷:你看李小龍的電影,背後掛的都是太極圖。原理還是內家太極之理。
他那種改造,是認為太極十年不出門,時間太長,一般人都接受不了那麼長時間的訓練。他要在短時間內,培養出你能打、能拼、能博的技術。
為了達到這種目的,甚至要用給身上通電的方法來訓練。他也是在研究用現代化的科學手段來訓練人,讓你的肌肉、骨骼儘早得到鍛煉。但是這種練功方法,違背了生理規律,可能對身體有一定的損害。
 
(四)架子不是越低越好
南方週末:你對初學太極拳的人有什麼建議? 
陳正雷:首先要具備“五心、三要素、一認識”。“五心”是敬心、信心、決心、恒心、耐心。
對太極拳,要有敬的心情。拳論講,不敬則外慢師友、內慢身心。抱著尊師重道的心態來學習,才不浮躁;信心就是要相信自己,相信老師,相信要學的這門藝術;還要下決心,排除萬難才能爭取勝利。恒心就是持之以恆、勤學苦練。
南方週末:有種說法,說初學不一定非得找大師,就是公園的一般拳師也可以,可以等學到一定基礎了再去找更好的老師?
陳正雷:如果一開始基礎沒打好,一輩子都改不了。學拳容易改拳難。如果引導別人誤入歧途,貽誤終身。用初級教練引導入門,是沒錯,得看這個初級教練自己入門時是不是按照規範的模式、要求去做的,不是說誰都可以。
第二天資,就是自身條件,聰明、悟性好、模仿力好,肯定學的很快。但是,有人也會聰明反被聰明誤。一看就會,經常得到老師表揚,就自滿,不下功夫,深入不進去了。天資有時候是好事,有時候是壞事。
南方週末:勤能補拙。
陳正雷:對,有些人天資很笨,用勤來補拙,多練練,反而聰明人還沒他學得好,沒他進步快,往往都是這種情況。
第三就是苦練,能按老師的要求逐步做到,肯定進步很快。
南方週末:苦練有沒有一個標準,比如每天練多少?
陳正雷:每個過程都有不同的練習方法。如果是業餘的,鍛煉身體為目的,一天堅持一個小時就可以了。要想有點感覺,早點進步,一天就需要兩小時,如果要想更深的功夫,專業,每天最少得堅持四小時。
南方週末:如果打老架一路,得多少遍?
陳正雷:一個小時不停,可以練五遍,四個小時有二十遍。還有熱身活動、站樁,都算。量是多少的問題,強度是運動的品質。
練拳分高中低、大中小身法。高身法、中身法、大身法又不一樣。身體還沒活動開,可以用高身法去練習,身法逐步降低。練這五遍拳時,第一遍練高身法,第二遍用中身法練,第三遍拳則用大身法練,第四遍拳再用中身法練,第五遍拳再用高身法練。
南方週末:初學者都想要學新招,越到後面越覺得纏絲更重要,但剛開始體會不到。
陳正雷:好多都是這樣。就像練習毛筆字,橫平豎直、點撇橫捺你還不會呢,就光想學練正草隸篆,根本不可能。
第一是師資;第二是天資;第三是苦練。得找個傳道授業解惑的明師。現在名師大師很多,真正能把太極拳弄懂、講明白,而且能身體力行做到的的人很少。他還得有一套很科學的教學方法,你才能一步步走入太極殿堂。
南方週末:同樣習陳氏太極拳的一位拳家說,最好一直用低身法練習,雖然辛苦,但長功夫快。
陳正雷:為啥好多人膝關節痛?一個是沒有活動熱了,身法就下的低,第二沒走這種波浪式的運動,關節承受長時間的壓力,指定受損傷,要掌握科學的練習方法。練習低架掌握不好火候,自身都沒功夫。如果練習完了,嘴發青,臉發白,身上出現了僵勁、胳膊斷勁,哪兒是太極拳。
南方週末:從高到低再到高的練習是一種自然合理的練習過程,初學太極拳還有哪些地方要特別注意?
陳正雷:認識要明白。太極拳是陳家溝陳氏第九世陳王廷在家傳的基礎上,依據《易經》的陰陽學、中醫的經絡學和導引推拿術,綜合創造的一套具有陰陽互變,剛柔相濟、快慢相間的獨特風格,符合人體的生理規律的拳術運動。
它的所有的要求沒有違背生理的自然規律。人們工作、生活的習慣就是松肩沉肘,打字、拿東西都是松肩沉肘,除非夠不到了才踮起腳來,一抬手就是這樣。
南方週末:身體處於最舒服的狀態,就是自然反應最快的狀態?
陳正雷:合適的架子就是往下坐的感覺,很多人膝關節疼,就是過了,你往下一蹲,松到坐下去那個高度就可以了,他非要把屁股蹲到下邊。
南方週末:可能也會練錯導致不舒服?
陳正雷:只要是咱們這個體系,大致上不錯。不是說沒有錯。不想練,產生消極情緒,覺得沒意思,因為你還沒真正練通,沒得著練拳的好處。
南方週末:也有人把膝蓋練壞的?
陳正雷:太極拳是最不可能對身體造成損害的傳統武術,它對疏通經絡,強身健體有很大好處。幾百年的實踐證明太極拳沒有任何副作用。但練功方法不對,也有把膝蓋練出問題的,一般人為了強身健體,不用把架子打得太低,膝蓋不要過腳尖,注意細節,就不會有任何問題。
南方週末:有的初學者覺得膝蓋疼,就不敢練,他不知道是否方法不對。
陳正雷:有時是因為膝蓋有的地方沒磨合到,時間長了就調整過來了。要堅持練,也不能過大,在姿勢符合的情況下,把周邊擴大,加大運動範圍,那個疼痛是小疼痛,如果本來姿勢就不對,你還一直壓著它,時間久了,膝關節的一些地方就磨透了,關節出問題都是那種原因。原因要請老師及時分析清楚。
南方週末:過了,膝蓋就往前頂著?
陳正雷:頂著,身上的力量都到了膝蓋上。或者膝蓋往裡撇、往外撇,就不規範,容易受傷。
南方週末:蹲下去大小腿之間垂直90度,這是最低的。
陳正雷:是,不要過90度,並且通過膝關節把力量放在腳上,不能一下就放在膝蓋上。不懂得正確的方法和位置和角度,長時間,膝關節肯定受不了,這非常重要。
南方週末:不少名家做過膝蓋手術,你的膝蓋沒有問題?
陳正雷:我太“死板”了,學拳時全聽老師的話,老師教怎樣做就怎樣做。至今還沒出現什麼問題。
 
(五)拆拳架就像組合汽車
南方週末:現在陳氏太極拳有幾路拳架?初學者一開始就練套路?
陳正雷:陳氏太極拳有老架一、二路,新架一、二路。站樁和老架一路,是我們的門生帖,也是功夫架。
什麼是門生帖?以前是這樣:一個生人,來找我們學習,對他又不瞭解,要看他有沒有恒心,是不是這塊料,先告訴他站樁的規矩,站三個月。經得起考驗,再教老架一路。七十四個動作,至少學三年才學完。一輩子就這套拳架。
三年老架一路學完,才是真的有毅力。下一步才開始捏架子、順架子、拆架子、合架子、用架子。
學套路叫學架子,是外形。學會了,再捏,跟捏泥人一樣,捏捏肩膀、手、腰、腿、跨,哪個地方學得不到位,都要給你糾正過來。捏架子最難受,不少人受不了。每個關節、部位、肌肉,都要標準,到位。
然後是順架子。太極拳靈活多變,套路熟了,姿勢動作到位了,還要周身相隨,一動全動。外形與內氣都通順、過關,能結合了,就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又上了一個武學層次。
然後就是拆開,把架子拆散掉。就像一輛功能非常全面的汽車,為了考驗組裝師有沒有熟練的技術,讓你在兩小時內,把它拆了,再全部組裝起來。一個動作細細拆解、體會,領會它們分別起什麼作用。
拆完以後再合。在不對照圖紙的情況下,摸著什麼零件就組裝什麼零件,最後都能組裝成一輛完整的汽車。最後就是用架子,隨手拈來,隨機應變。
南方週末:從基本功到招熟,就得三五年,成為“高手”好像很漫長……
陳正雷:俗話說,太極十年不出門,形意一年打死人。從技擊說,太極拳見效不快。人心浮躁,幾人能堅持十年? 1980年代我在陳家溝太極拳學校當教練、校長,看到太極拳要發展,起步得短平快,在最短時間內,讓人體驗到益處。
在陳家溝幾百年傳統練功方法的基礎上,我編排了一套簡單易學的陳氏太極拳健身養生功,它有四個部分內容,1、周身各部位關節活動,也叫熱身運動;2、基本動作纏絲勁練習和步法練習;3、太極靜養功(氣功);4、陳氏太極拳精要十八式。
以前,陳氏太極拳沒有纏絲勁的專門練習,也沒有現在這些精簡的套路。入門就是老架一路,連預備式都沒有,上來就是金剛搗碓。大家都覺得陳式太極拳難度大,不好學。
十八式是為了適應快節奏的現代社會。我希望學員能在短時期內,掌握太極拳的精髓,掌握一套練功方法,通過關節活動操、纏絲勁,使人體驗太極拳的內在魅力和韻味。對其身體、生活、工作起作用,一下把他拉進太極之門。
這十八個動作,是太極拳老架一路的精華。做到位了,老架一路很快就學會。如果我三個月都教不會你,可能你就灰心了,離開了太極隊伍。難道我想失去你?必須有個方法,迅速引人入勝。學完十八式,你肯定會不滿足,要學老架一路,三年都要沉浸其中。
 
(六)器械不僅是身體的加長
南方週末:平常見到的除了太極拳,好像就是太極劍?
陳正雷:外面還有練太極拳的人說沒器械,或只有太極刀、太極劍,這又是偏見。他不會,沒人傳給他。有些人把太極拳的所有器械都練得慢,這也是偏見。慢是為了什麼?為了更好的快!有多少人明白,練劍如游龍,練刀如猛虎,大劈大砍,躥蹦跳躍。練槍,槍紮一條線,練棍,棍打一大片。如猛虎下山,如蛟龍過海。該柔時柔,該威猛時威猛!這才叫太極,才叫剛柔,才叫快慢,才分出太極的陰陽。很多人不能把道理搞明白。
這些偏見,影響太極拳的整體發展。
南方週末:器械的用法,不僅是太極拳的一個延伸?
陳正雷:無論是短器械、長器械、雙器械、單器械、輕機械、重器械,它都是練習手、眼、身法、步協調的一種方法,等於把手臂加長,而且還要能跟身法相結合,把內氣貫到器械的鋒刃上。
它還得靠你的基本功,你練太極拳,身體協調了,內勁充實了,然後把手臂加長,照樣還能協調一致。
南方週末:用劍刺時,彈抖的勁怎樣體現?
陳正雷:他是身體的爆發力。
南方週末:不是身體直來直往地刺?
陳正雷:身體旋轉。
南方週末:問個幼稚的問題,劍呢,是不是也要旋轉?
陳正雷:需要旋轉了旋轉,不需要就不用。劍和刀這些器械都有自己的特點,你用的時候要符合它們的特點。力達劍尖、刀刃就行。刀就是劈砍的,你還用刀拍人家?劍有刺、劈、撩、掛、點、抹、托、架、掃、截、紮、推、化等用法,照丕公寫過幾句歌:紮點抹劈刺,纏繞勁落空;挑犁為正道,推託是正宗;引進皆有路,縱放寒光生;縮身如蝟形,吐氣圓長虹;霞光萬道放四射,光輝燦爛妙無窮;太極寶劍長久練,功到熟時自通神。
具體用時,每個器械都不一樣。
南方週末:陳氏太極拳還是以拳為主?
陳正雷:練功是練拳。用拳把功夫練出來,身法協調練出來,然後再練器械。把老架一路學會了,手眼身法部能協調了,可以練個器械,器械是調味品,提高興趣的。冷兵器時代,器械起保命作用,現在是調味品,一種新鮮感。
南方週末:陳家溝還有些什麼器械?
陳正雷:單刀、雙刀、單劍、雙劍、梨花槍加白猿棍、杆子等。單刀原來是十三刀,照丕公又增加了九個動作,變成22式,一個單刀小套路。雙刀是家傳就有,但沒有雙劍。照丕公在南京教拳時,有個人背著雙劍去找他,讓他教雙劍,他也不能說我們家就沒有,我不會。他說,這兩天太忙了,你過兩天再來吧。過些天,他就在雙刀的基礎上,搞出來一套雙劍的動作,但從名稱、用法,都與劍有區別。
很多人說,你們沒有棍法。我們那個叫梨花槍加白猿棍,裡邊有槍法,有棍法,槍可以當棍,棍可以當槍。這個套路裡,既能槍紮一條線,又能棍打一大片。
我小時候沒兵器,拿著筷子當雙器械練。拿著雞毛撣子當槍,拿笤帚當大刀,這樣學的。
 
(七)從推手到實戰技擊
南方週末:怎麼才能聽懂對方的勁?一定得通過推手訓練?怎麼將推手的技巧用於技擊?
陳正雷:要想達到太極拳技擊實戰的階段,要經過三個步驟:
最初是拳術套路和器械套路的練習,主要是練習手眼身步法協調一致。這一段是練習知己的功夫;
接著是練習太極推手的五種方法,是通過推手的掤、捋、擠、按、採、挒、肘、靠、粘、粘、連、隨不丟頂的聽勁階段。這一段是練習瞭解對方,掌握對方的知彼功夫。
有了知己知彼的功夫,才能進入第三個階段太極散手。才能做到有方而無方,舍己從人,隨機應變,隨心所欲的階段。
南方週末:怎麼才能立於不敗之地?太極拳的技擊特點是什麼?
陳正雷:我守我疆,莫失我界。以守為主,以靜制動。首先保護我自己。彼不動我不動,意在人先,你剛動,我馬上知道你要幹啥,就有了控制你的能力。這就是太極,也是內家拳與外家拳的區別,並不是注重拳腳功夫。
太極拳技擊講“有方而無方”。在學習和練功時,要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步驟。學到一定程度,掌握到一定內涵和要領後,運用時是沒有方法的。如果有了固定方法,就受到了局限。
太極拳有個基本技擊原則,叫做引進落空合即出,先把對方引進來,再化掉他的勁,借力用力擊他。這是隨心所欲,隨機應變,是沒有方法的方法。
不管他用僵勁還是纏絲勁,只要不接觸我的皮膚和身體,都沒用。在接觸到我身體的一瞬間,把他的招式和力道都化掉,就沒用了。
南方週末:具體技擊時,還是得運用太極拳的具體招式吧,從起勢到金剛搗碓,兩招,好像就有40多個用法。
陳正雷:太極拳的用法一般在學、捏、順三個後,拆架子的時候才講用法。就金剛搗碓一式來講,假設對方照我頭上一個直拳打來,我兩手一起接住對方手和肘側身避開聽勁,如對方勁力繼續前沖,我就用捋順勁如順水推舟、順手牽羊引勁落空法。如對方感覺落空想抽回勁,我就提左腳跨大步過腿,同時兩手粘粘住對方的手肘打回勁,叫滿頭掃雪法。而且在提左腿的同時,可以踹蹬對方的臁骨或膝關節。在打回勁時,身體左側包含有胯、肩、肘的用法。如對方後退步回走,我迅速提右腿用腳前蹬,近用膝蓋頂對方的襠部、丹田、前胸,右拳向前上可擊打對方的咽喉鼻樑。下邊用右腳可跺對方腳趾腳面。左右兩側均可使用。
南方週末:技擊時步法、身法、手法要怎樣配合運用?
陳正雷:武術在技擊過程中,手、眼、身、步法的協調配合十分重要。太極拳論講:“靈與不靈在與步,活與不活在於步;襠內自有彈簧力,靈機一轉鳥難飛;身似弓法手似箭,螺旋一動魂飛散。”又曰:“手到身不到擊敵不得妙,步到身也到擊敵如催草。”太極拳功夫要練成周身完整的體系,才能做到一動全動,周身相隨,完整一氣的狀態。
南方週末:怎麼判斷對方的武術修為的深淺?如果勁在腳上、腰上,很穩,“我守我疆”,是不是就得另外找機會?
陳正雷:去跟人家推手,在手上、身上越是感覺不到的勁力的,越要小心。硬梆梆的,就沒什麼可怕了,他勁都在哪兒擺著呢。他已經告訴你了,力度在這兒。但你看到人家上邊很輕鬆、很自然,下盤很穩定,身上感覺很厚重,你敢動嗎?他勁來的很快。這叫人不知我,我獨知人。不讓對方知道你的勁在哪,你身上的東西他很明白。
南方週末:怎麼才能打到對方?
陳正雷:肯定得動。要得機得勢,得到那個機會,找到那個動作,然後再用什麼方法,這腦子裡邊不用想,自然就到了。得有這種本體感覺。
你的勁要和對方的勁連在一起,身法對了,你的勁越走他越被動。
南方週末: 有什麼總的練習訣竅嗎?
陳正雷:我有個練功三原則,練理不練力,練本不練標,練身不練招。練理,就是要把道理搞明白。為什麼要放鬆、柔和等等。不練力,不要練僵勁拙力,趕快突破去僵求柔的層次,找到柔和自然的感覺。
練本不練標,跟中醫的道理一樣,不要從手、腳、腿上去解決問題,要找到根源,叫“培其根則枝葉自茂,潤其源則流脈自長”,這就是“培根潤源”的方法。練身不練招,把功夫、功力練在身上,身體內勁強大,下盤穩固,才能實用,才能派上用場,不是光去琢磨那一招一式幹什麼用。那都是小術。
南方週末:但這個也要瞭解,不然整勁、內勁怎麼用?
陳正雷:肯定要瞭解,啥時候才講這些東西?達到第三層功夫,內氣與外形結合了,都可以講。開始不講這些東西是怕影響正確地練拳,它要分級別,大學畢業以後,這些東西都可以講,在大學還沒有畢業之前。
南方週末:能到第三層功夫的人多嗎?據學拳的人講,很多人最愛聽招式怎樣用。
陳正雷:很少能到第三層功夫的。你跟他講招式運用,他用的也是一些僵勁笨力。現在很多教練為了吸引學員,嘩眾取寵,上去就解剖招式,講解這怎樣用,那怎樣用。
資訊時代,很多東西都能在網上找到。你適當地告訴他一些,也沒問題,但要把道理告訴他,讓他知道這個用法起什麼用就行了,暫時不要專心致志地去研究,現在研究這個根本沒用。老師教你方法、技巧,功夫必須自己練。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vinita&aid=9079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