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
簡介
朝鮮戰爭亦稱韓戰(1950年6月25日-1953年7月27日簽署停戰協定),是一場朝鮮與韓國兩個意識形態對立的政府之間的戰爭,同時也是美蘇兩強爭霸在朝鮮半島(韓半島)的體現。美國、蘇聯與中國三個國家不同程度地卷入這場戰爭。這場戰爭冷戰中的一場“熱戰”。戰爭於1950年6月25日朝鮮的第七警備旅向韓國的陸軍第十七團發動進攻開始,1953年7月27日簽署《朝鮮半島軍事停戰協定》。值得註意的是,由於參戰雙方簽署的是停戰協議而非和平協議,因此從法理上來講,這場戰爭尚未結束。
主要的參戰者除了朝鮮與韓國,還包括了中國人民誌願軍和美國,以及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荷蘭、法國、土耳其、泰國、菲律賓、希臘、比利時、哥倫比亞、埃塞俄比亞、南非、盧森堡共15個國家根據聯合國第84號決議派小規模部隊參戰。蘇聯空軍的航空兵部隊與高炮部隊參加了朝鮮戰爭防空作戰。
【朝鮮戰爭在世界上不同國家/地區的稱呼】
朝鮮:祖國解放戰爭(조국해방전쟁)
韓國:韓國戰爭 ("한국전쟁)、六二五事變(육이오 사변)
中國大陸:朝鮮戰爭、抗美援朝戰爭
美國:韓國沖突(Korean Conflict)、韓戰〔Korean War〕 - 〔註:關於美國官方所用中文稱謂,請詳見:美國之音中文網〕
東南亞、港臺:韓戰
背景
朝鮮半島位於亞洲東部,東北與俄羅斯相連,西北部隔著長白山與中國相接,東南隔朝鮮海峽與日本相望。西、南、東分別被黃海、朝鮮海峽、日本海環繞。朝鮮半島一直都是朝鮮民族祖先的居住地,並建立過多個國家。此外,周邊民族亦不斷遷入朝鮮半島,並漸漸溶入朝鮮民族中。
17世紀以來,統治朝鮮半島的李氏朝鮮是清朝的冊封國,即,中國是朝鮮的宗主國,朝鮮對中國稱臣,定期向清朝朝貢。
19世紀,日本國力變強,勢力進入朝鮮半島,並最終在甲午戰爭中擊敗清朝,1895年4月,清軍失敗,簽定《中日馬關條約》,同意放棄朝鮮的宗主權,於是日本控制下的朝鮮朝廷宣布終止與清朝的冊封關系。同年,日本暗殺了有反日傾向的明成王後。
1896年高宗在俄國支持下稱帝登基,成立大韓帝國,從此“朝鮮”改稱“韓”。
1904年,日本又與俄國因為韓國爆發日俄戰爭,並戰勝俄國,從而徹底控制韓國。
1910年8月日本迫使韓國政府同之簽定《日朝合並條約》,正式吞並朝鮮半島,朝鮮半島淪為了日本的殖民地,並設立朝鮮總督府,進行殖民統治。日本將韓國王室封為日本貴族,讓高宗退位,擁立順宗。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和蘇聯在德黑蘭會議上同意朝鮮半島在“適當的時候”應實現獨立。二戰即將勝利的時刻,美蘇英三國首腦在雅爾塔簽定秘密協議,美英以出讓中國東北利益換取了蘇聯對日宣戰,並指出了朝鮮半島因“高麗人(Korean)沒有自治能力”故決定應該由美國、蘇聯、中國和英國實行國際托管。在雅爾塔會議上,斯大林曾經問羅斯福有什麽外國軍隊要進入朝鮮,羅斯福回答沒有。
1945年8月9日,在日本戰敗投降的前夕,美國提出以北緯38度線為界,即三八線,美國和蘇聯分別占領朝鮮半島南部和北部的提議,並得到了蘇聯的認可。
1945年8月下旬,因蘇聯對日作戰出兵中國東北後前鋒迅速抵達朝鮮半島中部的開城附近,美國的海軍和陸戰隊仍然在數千公裏以外的沖繩,遂提出以北緯38°緯線為界劃分受降範圍(這就是“三八線”的來源)。斯大林由於既得利益(雅爾塔協議保證東北的利益和大連-旅順軍港)並未受損,故答應了美國的要求。1945年9月美軍得以順利登上朝鮮半島。
三八線以北面積占朝鮮半島總面積的57%,人口占總人口的40%,南部面積占總面積的43%,人口占60%。朝鮮半島北部為工業區,南部則是主要的糧食產區。美國一開始在南部地區任用日本殖民時期的行政人員,激起了朝鮮人的不滿,之後美國駐軍開始使用不了解當地情況的美國人替代日本人,受到朝鮮人的反對。
1945年12月29日,美軍政府公布了12月27日由美、英、蘇三國外長會議簽署的關於對朝鮮半島進行托管和建立臨時朝鮮半島民主政府的《莫斯科協定》。1946年3月組成了美蘇英托管委員會(中國因處在內戰邊緣未參與),形式上完成了雅爾塔協議中的約定。盡管該委員會的目標是在這個委員會監督下盡快使朝鮮半島選出自己的合法民主政府,但與此同時美國和蘇聯均在自己軍隊的占領範圍內分別扶持了服從於自己的政權。處在冷戰邊緣的美蘇兩國均吸收了在歐洲的教訓,在作為雅爾塔協定中真空區的朝鮮半島問題上都開始大膽地設立“鐵幕”。
此時,無論是南方的還是北方的朝鮮民眾,都掀起了民族主義運動(包括“反托管”運動在內),主張成立全半島統一的朝鮮人自己的政權。美蘇兩國出於冷戰需要也同時放膽對自己勢力範圍內的反對派進行了清理。
在北方〔北朝鮮〕,民族主義領袖曹晚植因反對托管而被蘇軍軟禁,1950年被殺害;蘇軍在朝鮮平北龍巖浦鎮壓了右翼學生運動,在新義州鎮壓了“反托管”學生運動;北朝鮮民族主義分子和右翼分子被掃除幹凈,在北方政黨幾乎都是清一色的共產黨或左翼團體,右派基本消除,不但是右派,在共產黨內部也有清洗,玄俊赫的關西共產主義者以及朱寧河、吳琪爕關北派,不是被暗殺就是被驅逐出黨,他們的消亡正是由於反對金日成路線有關。
在南方〔南朝鮮〕,1947年7月左翼民主派呂運亨被暗殺,該派作為一支政治力量便不復存在了。朝鮮半島的共產黨各派解放後一度聯合重建,但在美國占領軍和右翼勢力打擊下活動空間越來越小,1946年年5月8日,美占領當局以“精版社偽幣事件”為借口,取消南朝鮮共產黨等左翼政黨合法性,1947年南朝鮮共產黨主要領導人逃往北方,它在南朝鮮影響也就消失了。右翼民主黨領袖人物宋鎮禹,因為他宣稱配合政府軍的托管行為於1945年12月被暗殺(註:也有人認為是反對托管,但刺客留下殺宋的理由紙條,上面寫著是殺宋是由於他贊成托管)。金九的“臨政派”雖然一度得到廣泛支持,但他密謀奪取南朝鮮警察的管制權,遭到了失敗,於是美國政府把他作為民族主義分子,排除在外;於是美國要想扶植一位傾向於美國政府的代言人,只能是李承晚(이승만)集團了。
由於兩國不斷培植自己的勢力,美蘇聯合委員會無法就朝鮮半島如何組織統一選舉達成協議。美國指責蘇聯在北方鎮壓右翼黨派和反對派,而蘇聯則指責美國在選舉問題上弄虛作假。有鑒於此,1947年9月17日,美國將朝鮮半島問題提交聯合國。主張聯合國設立聯合國朝鮮半島問題臨時委員會,負責觀察、監督分別在南北韓舉行的大選,組成全朝鮮半島的國民議會,由國民議會再召集會議建立國民政府。10月31日,美國避開安理會直接將方案提交聯合國大會,盡管考慮到美國當時在聯合國的“號召力”蘇聯持反對意見,但聯大政治委員會仍以投票方式通過了美方的提議。
由不包括美、蘇在內的9國組成“聯合國韓國臨時委會”(UNTCOK),監督建立全韓國議會並選舉統一的政府。1948年1月,印度代表梅農率聯合國委員會赴韓,安排統一選舉事務。蘇聯禁止在北朝鮮進行此種選舉,不允許聯合國人員入境,他們只得在漢城考察後返回。1948年2月26日,聯大臨時委員會通過決議:“允許韓人在盡可能到達的地方繼續選舉。”
1948年5月10日,在軍警的嚴密戒備和監督下,南朝鮮舉行了單獨選舉。據10日夜各投票點關閉後的統計,南朝鮮800萬選民中,大約85%以上的人參加了選舉。選舉的結果是李承晚(이승만)以略優的優勢當上南朝鮮總統。8月15日,大韓民國政府正式宣告成立,聯合國隨即接納他為聯合國成員國。
而北方在沒有中立國的監督下,則采取了自己單獨選舉的措施,據蘇聯稱在北朝鮮,參加這次選舉的選民占99.98%,金日成當選北朝鮮的最高領導人。1948年9月9日成立了最高人民會議,它宣布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蘇聯及東歐各社會主義國家立即予以承認。
由此,朝鮮半島形成了兩個意識形態上敵對的政權。但根據歷次《大韓民國憲法》以及歷次《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憲法》,朝鮮半島南北雙方都認為朝鮮半島上只存在一個國家,國家處於分裂狀態之中,國家統一是雙方努力追求的目標。
從民族主義的觀點看,朝鮮半島整個民族邁向了分裂,在不同意識形態下相互走向了對抗的道路。無論是在意識形態上,還是在強調各自國家的合法性上,韓朝雙方都無法以和平對話的方式解決問題,這也是朝鮮戰爭爆發的最初原因。但根據歷次大韓民國憲法以及歷次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憲法,南北雙方都認為朝鮮半島上只存在一個國家,國家處於分裂狀態之中,國家統一是雙方努力追求的目標。
從世界冷戰史的角度看,比照當時同樣作為美蘇插手的其它國家,比如希臘、阿塞拜疆、德國和中國來說,朝鮮半島上的這塊鐵幕和德國的柏林墻一樣又厚又高,達到了民族主義都無法攻破的程度。值得提出的是,在這一時期美國的遠東戰略中心在中國,故在對南朝鮮的支持上不及蘇聯對北朝鮮的。而隨著司徒雷登最後一次對華外交努力的失敗和美國國務院外交白皮書的發表,美國在遠東戰略上體現出整體上失去了支撐點後的暫時退卻。杜魯門公開發表講話,將美國戰略防禦線落在了對馬海峽和臺灣東海岸,也就是這個決定讓南朝鮮和臺灣成了被暫時拋出的棋子,來妥協蘇聯和中國。也正是這個決定讓金日成趕到機會來了,進而正式向斯大林提出武力統一朝鮮半島的想法。
戰前南北雙方軍事力量
〖北方〗
朝鮮人民軍1948年2月精心準備建立起了一個規模龐大的軍隊。
部隊編成——在蘇聯的幫助下朝鮮很快就建立起了有效的步兵、摩托化旅和邊防警察。
武器裝備——蘇聯還向朝鮮人民軍提供了以T-34坦克為代表的大量現代化武器裝備。
人員培訓和配備——從1946年起蘇聯就培訓了幾千名朝鮮軍官,每個師還配備了約15名蘇軍顧問。值得提出的是1949年2月金日成命樸一禹(長期參與中國共產黨的革命活動)赴剛剛和平占領的北京找毛澤東“借”原被稱為“朝鮮義勇軍”的兩個解放軍朝鮮族師(164、166師),獲得毛澤東首肯後。大批曾在中國東北與關內參加過中國抗日戰爭與內戰、有豐富實戰經驗的官兵被充實到朝鮮軍隊中,這其中就包括令美軍聞風喪膽的方虎山將軍。故至1949年朝鮮人民軍的實力確實是韓國軍隊所無法匹敵的。同時,為保證軍隊的政治向心力,朝鮮人民軍軍官均由抗日老兵或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未與日本合作的人擔任。
朝鮮10個師,前六個師,每師1.1萬人,第7師1.2萬人,超出1000人,第10師和第13師不足滿員,每師只有6000人。第15師也是1.1萬人。
2個獨立團:約8000人.5個警備旅共18600人。
一個105裝甲旅:120輛蘇制T-34坦克。
一個獨立裝甲團:30輛蘇制T-34。
火炮:600門。
飛機:180架。
戰鬥機:40架。
轟炸機:70架。
偵察機:10架。
總兵力:約13.5萬人
1949年7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146師”改稱“朝鮮人民軍第5師”。“166師”改稱為“第6師”,“156師”改稱為“第7師”。朝鮮人民軍的第2師師長崔賢,參謀長許波,第4師師長李權武,第6師師長方虎山,第7師師長崔仁,第3師參謀長張平山,第3師16團團長崔仁德等人都是解放軍幹部。
〖南方〗
韓國軍隊雖然數量不多卻在1948年前後不斷騷擾北方。部隊編成方面,基於1946年-1949年期間,美國的戰略重心在中國大陸,且二戰結束後美國軍隊大量裁撤,故對韓國軍隊的支持甚弱。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在1950年1月所發表的講話中,將朝鮮半島排除在美國的防禦範圍之外。美國遠東軍隊總司令麥克阿瑟將軍在接受訪問時,也將朝鮮半島和臺灣劃在美國在東亞的防禦範圍之外。而副國務卿迪安·臘斯克(Dean Rusk)在6月20日接受國會質詢時也表示戰爭不太可能爆發。
武器裝備——韓國軍隊武器匱乏,沒有重炮、坦克以及空軍。
人員培訓和配備——軍官多為二戰時期日本或滿洲國軍事學校出身,如後任總統的樸正熙,歷任師長、軍長、參謀總長的白善燁等。
韓國9個師:每個師的兵力都不一樣,其中以第1師和7師為最多每個師約9600余人,其次是第6師9112人,第2師約8000人,其余的3、5首都師均為7000人左右。而第8師不足7000人,只有6866人。
坦克:無。
裝甲車:27輛。
火炮:129門,
火箭筒:1900具。
飛機30架:10架戰鬥機,10架聯絡機,10架教練機,無轟炸機。
總兵力:約9.8萬人。
在戰爭爆發前,朝鮮和韓國方面的軍事力量對比為:兵力2—1,火炮2—1,機槍7—1,半自動步槍13—1,坦克6.5—1,飛機6—1,朝鮮人民軍方面占據絕對優勢。
戰爭經過
【1 朝鮮人民軍的進攻(1950年6月25日-9月15日)】
朝鮮人民軍在1950年6月25日至9月15日的進攻〖1.1 戰爭爆發〗
1950年1月以來,在蘇聯和美國相繼撤出在朝鮮和韓國的駐軍後,朝鮮政府與蘇聯領導人密切協商,並使斯大林“同意朝鮮領導人對局勢的分析和準備以軍事方式實現國家統一的設想”。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聲稱,李承晚在美國操縱下突然向三八線以北地區進行了全面的武裝侵犯(《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平壤外國文出版社1958年)。蘇聯解體後,隨著前蘇聯檔案的公開,目前廣泛流行的觀點認為1950年6月25日淩晨,在得到斯大林的同意之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首相兼朝鮮人民軍司令官金日成下令軍隊越過三八線,發動了對大韓民國的突然進攻。當時大韓民國國防軍三分之二的軍隊尚未進入戰備狀態,根本沒有招架之力,三天之後漢城(今首爾)就失守了。在撤退時,韓高層驚慌失措,將漢江大橋給炸了,把大批軍隊送給了朝鮮,更快瓦解了韓軍抵禦能力。
值得指出的是,金日成並未事先知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詳細的作戰計劃和具體的開戰日期,因此中國大陸與美國一樣,直到戰爭開始才得悉的。這也可以稱為真正意義上的朝鮮單方面“不宣而戰”。
〖1.2 聯合國的反應〗
6月26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命令駐日本的美國遠東空軍協助韓國作戰,27日再度命令美國第七艦隊駛入基隆、高雄兩個港口,在臺灣海峽巡邏,阻止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海攻占臺灣。美國駐聯合國代表還向安理會提交了動議案,在蘇聯代表因自1950年1月起抗議中國代表席位被中華民國(臺灣)政府繼續占有而缺席的情況下,以13:1(南斯拉夫投了反對票)的情況下動議得到通過,但蘇聯解體後,隨著前蘇聯檔案的公開,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時蘇聯駐聯合國大使曾向斯大林建議,蘇聯代表應於6月底前返回安理會,以便行使否決權,反對聯合國通過不利於朝鮮的決議,但被斯大林拒絕了。這就使聯合國順利通過了上述三個決議聯合國軍隊組成。聯合國軍以美軍為主導,其他15個國家也派小部分軍隊參戰。英國、土耳其、加拿大、泰國、新西蘭、澳大利亞、荷蘭、法國、菲律賓、希臘、比利時、哥倫比亞、埃塞俄比亞、盧森堡、南非與大韓民國國防軍均歸駐日的美遠東軍指揮,麥克阿瑟上將為美軍遠東軍司令。7月5日美軍參加了第一場對朝鮮的戰役。
〖1.3 中國的反應〗
在7月初,得知美國介入朝鮮戰爭的消息後,周恩來明確向斯大林表明,中國會在東北集結9個師,如果朝鮮人民軍被打敗,會迅速派遣部隊入朝幫助朝鮮同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作戰。
7月7日毛澤東下令部署河南的3個野戰軍(38軍、39軍、40軍)和黑龍江的42軍向中朝邊境集結。10月1日,在國宴上,毛澤東提到了出兵的問題,黃炎培說“自古道出師有名,名不正則言不順”,周恩來插話說“我們打算叫支援軍,支援朝鮮人民。”黃說“誰派出去支援的?是國家麽?那我們是不是要和美國宣戰?”毛澤東提筆將“支援”改為“誌願”。“中國人民誌願軍”由此定名。
【2 聯合國軍的攻擊(1950年9月15日-10月25日)】
聯合國軍在1950年9月15日至10月24日的進攻〖2.1 仁川登陸〗
在戰爭初期,朝鮮軍隊節節勝利,6月28日奪取漢城,7月20日占領大田,7月24日占領木浦,7月31日則占領了晉州,韓國國防軍和美軍被一直逼退到釜山。此時美軍第25師收到死守南方防線的命令,不得再後退。朝鮮人民軍已占領朝鮮半島90%的土地,92%的人口。8月6日麥克阿瑟將軍在東京與其他高級軍官會面,並說服他人實施風險很大的仁川登陸計劃。
1950年9月15日,仁川登陸成功 9月15日,麥克阿瑟登上旗艦麥金利山號親自督戰,在美英兩國三百多艘軍艦和五百多架飛機掩護下,美軍第十軍團成功登陸仁川,從朝鮮軍隊後方突襲,切斷朝鮮半島的蜂腰部一線,,迅速奪回了仁川港和附近島嶼。9月22日,撤退到釜山環形防禦圈的聯合國軍乘勢反擊,9月27日仁川登陸部隊與釜山部隊水原附近會合,一日之後重奪漢城。
此外,由於在二戰後,美國為了和蘇聯爭奪世界霸權,美國秘密和日本單獨媾和。在美國的的授意下,日本在朝鮮戰爭中秘密派出了掃雷部隊,是二戰後日本首次向國外派兵。
〖2.2 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
美軍卡車越過三八線美國原先將朝鮮軍隊趕回三八線以北的計劃因戰事進展極其順利而有所改變。麥克阿瑟將軍要求乘勢追擊,將共產主義逐出整個朝鮮半島。9月27日,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與總統杜魯門都同意了麥克阿瑟的建議,但是總統要求麥克阿瑟只有在中國和蘇聯不會參戰的情況下才可攻擊朝鮮。次日美軍部隊就進逼三八線,10月1日韓國第一批部隊終於進入朝鮮作戰。
中國在朝鮮戰爭爆發之前,將第四野戰軍的朝鮮族部隊以師為單位按金日成的要求轉交給朝鮮。1950年5月底,金日成派密使至北京,但毛澤東主席表示了對美國參戰的擔心,並在戰爭爆發後,仁川登陸前,多次提醒金日成和朝鮮人民軍,指出仁川將會是美國登陸地點。朝鮮戰爭爆發後,中國在7月13日即成立東北邊防軍,從河南抽調4個軍及炮兵部隊,開赴東北,增強邊境防禦。8月5日,毛澤東電告東北邊防軍領導,要求在8月底完成作戰準備,在9月上旬能夠出動至朝鮮參戰。此時朝鮮人民軍還在南韓洛東江一帶作戰,聯軍僅守住釜山防衛圈(僅占朝鮮半島國土3%)一小塊地區。
仁川登陸後,朝鮮半島局勢逆轉,中國政府幾乎每天都通過廣播警告美國,如果跨過三八線,中國就會出兵。9月30日,總理周恩來在政協國慶大會上發表強硬講話,10月3日淩晨美國部隊大規模進入朝鮮半島北部前,周恩來召見印度駐華大使潘尼迦,要他轉告美國政府:“若美軍跨過三八線,侵略朝鮮,我們不會坐視不顧。”這番警告被杜魯門視為北京對聯合國的“外交訛詐”而沒有被重視。
中國雖然做出強硬聲明,高層領導人內部意見卻不一致,大部分傾向於不參戰,因為中國歷經多年戰亂,百廢待興,卷入這場戰爭對國家發展不利。前蘇聯解密檔案表明,斯大林作為社會主義陣營的首腦指示中共派兵介入,但是直到10月初,中國政府仍然未能對參戰與否做成最後決定。周恩來趕赴莫斯科跟蘇方討論參戰問題。10月4日,中國西北軍政委員會主席彭德懷奉命抵北京商討朝鮮問題,10月8日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才最終決定介入朝鮮戰爭。中國政府作出這個決定直接原因是美國飛機轟炸中國丹東的文物市場,中國領土安全受到嚴重威脅。朝鮮如被占領,將會更直接威脅到中國的國家利益。中國政府十分顧慮麥克阿瑟是否有可能在取得整個朝鮮半島後繼續向北進軍,威脅到共產黨在中國大陸的政權。即使美軍不襲擊中國,一個與中國有長達1000多公裏邊界線的國家落入資本主義陣營,對中國也是很大的威脅。而如果朝鮮亡國,中國勢必要讓金日成在中國的東北設立流亡政府,但這對中國十分不利,因為將為美軍侵犯中國東北提供了強有力的借口。同時,由於美軍進入臺灣海峽,迫使中華人民共和國中止攻打臺灣的渡海戰役,讓中國直接感受到美國的威脅 。
基於這些理由,北京最終決定出兵朝鮮半島,抗擊美國。
10月7日,美軍大舉越過三八線,向平壤推進。與此同時中國人民解放軍所部東北邊防軍改編為中國人民誌願軍,為進入朝鮮境內作戰積極開始臨戰準備,彭德懷被任命為中國人民誌願軍司令員兼政委。10月19日中國人民誌願軍第42軍率先從輯安(今集安縣)渡鴨綠江入朝作戰。
美國總統杜魯門在美軍大舉進攻前,與麥克阿瑟在威克島會面。麥克阿瑟保證不會侵略中國,並且自信地表示中國“無意參加這場戰爭。當今是我們強大而中國軟弱的時代,若中國部隊渡過鴨綠江,我就要使他們遭受到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屠殺。”他同時還認為戰事將在感恩節前結束,稱要讓美國的子弟兵回家過這個美國的傳統節日。
當然此時麥克阿瑟是有理由對戰事感到樂觀的。10月11日韓國國防軍占領元山,10月19日(同一天中國人民誌願軍秘密跨過鴨綠江,不過當時美軍還不知道具體情況)美軍就已經占領了平壤,朝鮮政府遷往江界市。韓國國防軍陸軍第六師的部隊已進抵鴨綠江畔楚山郡,美國空軍飛機多次進入中國領空轟炸丹東市附近的機場與交通線,勝利似乎就在眼前。
但是,中國人民軍誌願軍入朝後的第一次戰役在1950年10月25日打響。當天中國人民誌願軍第40軍第118師在北鎮突然對敵軍發起攻擊,用了一個多小時便占領了溫井,殲滅所有敵軍。該次戰役也標誌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抗美援朝戰爭”正式開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將這場戰爭定義為“為援助危難的友好鄰邦和保家衛國而戰”,實際是履行共產主義陣營的國際義務,扶助弱小的共產主義鄰邦防止其滅亡。
【3 中國人民軍誌願軍參戰(1950年10月25日-1951年5月23日】
中朝軍隊1950.10.25-1951.1.8的進攻 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0月初就已經基本確定要派兵入朝參戰,但是由於蘇聯方面顧慮美蘇迎頭相撞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而不願意提供空軍掩護,派兵計劃一直沒有執行。10月9日周恩來親自訪問莫斯科,與斯大林討論朝鮮問題。但是雙方還是無法就該問題達成協議,甚至一度在10月13日宣布放棄,準備讓金日成到東北組建流亡政府。不過經毛澤東與其他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高層討論決定最終還是出兵參戰,但要求蘇聯方面最遲在兩個半月內提供空軍掩護,還要負責中國各主要城市的領空安全。斯大林最後也在17日同意了請求。
決策形成後,毛澤東和周恩來曾研究過以什麽名義出兵的問題,並初步擬定了“支援軍”的名義。黃炎培認為支援軍,就是派出去的,容易讓國際認為中國對美國宣戰。因此改為中國人民誌願軍,並使用了完全不同的番號。表示不是中國跟美國宣戰,是人民誌願支援朝鮮。雖然名稱為誌願軍,但實際是現役部隊整建制地參戰。總司令彭德懷更打趣說:“什麽誌願軍,我就不是誌願的!”當時的口號是“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中國人民誌願軍是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邊防軍改編而成。戰爭初期,這一名稱讓聯合國軍誤以為這不過是一只小規模的誌願者隊伍。後來聯合國軍弄清中國人民誌願軍是成建制的正規部隊,只是使用了完全不同的番號後,也願意承認“誌願軍”這一名稱,以將戰爭限制在朝鮮半島,避免將戰爭升級。
〖.3.1 第一次戰役〗
1950年10月19日晚,以彭德懷為司令,中國人民誌願軍從安東(今稱丹東)、河口(即寬甸縣長甸鎮河口)、輯安(今稱集安)等多處地點秘密渡過中朝邊界鴨綠江,10月25日發動突襲。
聯軍並未料到中國會在未對聯合國宣戰的情況下出兵,而且此前前方的聯軍也沒有收到任何中國軍隊已經跨過鴨綠江的情報。聯軍被打得措手不及,全面撤退至清川江以南。第一次戰役以中國軍隊的全面告捷結束,中方宣稱殲滅了3.5萬名聯合國軍士兵。
〖3.2 第二次戰役〗
雖然第一次戰役慘敗,麥克阿瑟依然堅持中國出兵只是象征性的,但同時他也承認“聯合國軍全部被殲的危險”,因此建議應該大規模轟炸中國東北地區,但是美國杜魯門政府顯然意識到在二戰剛剛結束後就立即與中國作戰將有可能觸發第三次世界大戰,因此認為應該將戰爭限制在朝鮮半島。而中國的參戰,令杜魯門政府再度改變政策,稱朝鮮半島的統一可以“日後再談判”,顯然拋棄了之前要一鼓作氣統一朝鮮半島的策略。
11月24日,麥克阿瑟發動了對清川江以北中朝軍隊的進攻,並宣稱要讓美軍士兵“回家過聖誕節”。中國人民誌願軍先示形於敵,誘敵軍進入戰役發起線後於11月25日發動第二次戰役,在西線戰場使用誌願軍第38軍、42軍從左翼突擊美軍第8集團軍縱深。聯合國軍兵敗於西部戰線的清川江兩岸和東部戰線的長津湖畔,美韓軍被迫全線突圍南撤至三八線,12月5日棄守平壤。此時彭德懷向毛澤東要求停下來:“目前部隊糧、彈、鞋、油、鹽均不能按時接濟,主要原因是無飛機掩護,隨修隨炸。”12月13日,毛覆電:“我軍必須越過三八線。”
〖3.3 第三次戰役〗
1950年12月31日中朝軍隊發起第三次戰役,推進至三八線以南50英裏處,漢城被中國人民誌願軍第50軍與朝鮮人民軍第一軍團攻占。
杜魯門政府的另一個心患竟是自己的前方指揮官。麥克阿瑟將軍在朝鮮半島的行動很多都未得到華府的首肯,有些甚至違背了華盛頓的決策。麥克阿瑟不顧政治目標,而僅僅追求軍事上的利益,這種行為其實會使任何一場沖突升級為世界大戰,而這在核武時代是非常危險的行為。麥克阿瑟提出過多次針對中國的攻擊,如大規模轟炸中國東北、動用原子彈轟炸中國東南沿海大城市以及邀請蔣介石軍隊參戰等,都一一被杜魯門駁回。4月11日,杜魯門最終決定免除麥克阿瑟的最高司令官職務,由馬修·李奇微將軍接任。這項命令是麥克阿瑟是在無線電廣播中與全世界民眾一樣知悉的,麥克阿瑟認為這是杜魯門對他的羞辱。被解職以後的麥克阿瑟在全美受到數月英雄式的歡迎,但是這股熱潮並未持續。
此時的美國已經發現自己陷入朝鮮半島的泥潭而無法自拔,自己被迫在一個陌生的戰場打一場前途未蔔的戰爭。因此美國在1951年1月13日提出停戰建議,但在順利的戰爭形勢面前毛澤東認為中國有能力將美國軍隊逐出朝鮮半島,他在給彭德懷的指示中稱現在停火“將給政治面上以很大的不利”,要求趁熱打鐵,統一朝鮮半島。事實上,中國軍隊在第三次戰役結束時,由於缺乏軍需用品,戰爭行動大受影響。
1月的第四次戰役中國人民誌願軍開始後退,第四次戰役的發動過於倉促,使誌願軍遭到入朝作戰以來的第一次挫折。誌願軍不得不放棄仁川和漢城,全線被迫後退了100多公裏,撤回到了北緯38°線以北。
更由於缺空現代化空軍編制,使得誌願軍在朝鮮戰場上沒有所謂前線與後勤的區別,整個戰線幾乎曝露於美軍的狂轟濫炸,空襲猛烈之下,只能利用夜戰突擊、並利用夜間以大量民工搶修道路與橋梁,隨炸隨修,隨修又隨炸。戰場上缺乏新鮮果蔬,誌願軍普遍患有夜盲癥,更不利於作戰。嚴苛的環境逼得誌願軍總司令彭德懷搭機返北京,直言前線之困難。毛澤東思考後向彭德懷提出:“朝鮮戰爭能速勝則速勝,不能速勝則緩勝,不要急於求成。”1951年3月14日,誌願軍放棄漢城,對敵人進行節節阻擊,把敵人滯留在三八線附近。4月21日戰役結束,殲敵78000多人。
〖3.5 第五次戰役〗
1951年4月22日,中國人民誌願軍發動第五次戰役,至29日“禮拜攻勢”結束,聯合國軍開始發動“第二次春季攻勢”,逼進鐵原、漣川。其中誌願軍63軍開始逐山逐水地死守,聯合國軍第二次跨進北緯38°線,誌願軍被迫全線後撤退約40公裏以勉強阻止住聯軍的進攻,美軍的彈藥量是平常五倍,被稱為“範弗裏特的彈藥量”,中國人民誌願軍損失慘重,負傷、陣亡和情況不明的總數為7644人,108師人員損失大部分為被俘,被俘人數約為5000余人。
在第五次戰役中,中國人民誌願軍英勇作戰,奪取戰場的主動權,繼續殲滅敵有生力量。6月10日,第五次戰役結束,誌願軍共殲敵80000多人,敵我雙方轉入對峙狀態。
7月10日雙方終於同意停火,坐到了談判桌前。
【4 相持階段和停戰談判(1951年6月23日-1953年7月27日)】
雙方僵持階段形勢右圖說明:聯合國軍在1950年1月9日至1951年底的進攻和雙方僵持階段形勢,黑線為最終雙方軍事分界線
〖4.1 第一次停戰談判〗
經歷了一年的大規模沖突後,1951年6月23日,蘇聯駐聯合國代表馬立克提出雙方進行停火談判的建議:
“ 目前最尖銳的朝鮮武裝沖突問題,也是能夠解決的。……蘇聯人民認為,第一個步驟是交戰雙方應該談判停火與休戰,雙方把軍隊撤離三八線。”
1951年6月25日,中國和美國幾乎同時發表聲明表示贊同,中國在當日《人民日報》中發表社論表示,“我們中國人民完全贊同這個建議”。
而美國總統杜魯門則在田納西州參加航空工程研究中心落成典禮上發表演說表示美國“願意參加朝鮮半島和平解決的談判”。
6月30日,聯合國軍總司令李奇微奉命通知朝鮮人民軍:
“ 我得知貴方可能希望舉行一次會議,以討論一個停止在朝鮮半島的敵對行為及一切武裝行動的停戰協議,並願適當保證此停戰協議的實施。我在貴方對本通知答復以後,將派出我方代表並提出一會議的日期,以便與責方代表會晤。我提議此會議可在元山港一只丹麥傷兵船上舉行。”
7月1日,朝鮮人民軍總司令金日成和中國人民誌願軍總司令彭德懷答復:
“ 你在6月30日關於和平談判的聲明收到了。我們受權向你聲明,我們同意為舉行關於停止軍事行動和建立和平的談判而和你的代表會晤,會晤地點,我們建議在三八線上的開城地區。若你同意,我們的代表準備於1951年7月10日至15日和你的代表會晤。”
這樣,雙方第一次停戰談判於7月10日在開城舉行了。
朝中方代表為:南日(朝)、李相朝(朝)、鄧華(中)、解方(中)、張平山(朝)五位將軍。
韓美方代表為:特納·喬埃(美)、克雷奇(美)、霍治(美)、勃克(美)、白善燁(韓)五位將軍。
朝中方提出三點建議:1、停火;2、恢復三八線為朝韓邊界;3、外國軍隊盡快撤離。
韓美方並沒有接受這一建議,要求將停火分界線放置在朝中方控制地區。第一次談判破裂。
〖4.2 停戰談判的恢復和軍事分界線協議〗
為獲得停戰談判的有利條件,聯合國軍和韓軍於8月18日-9月18日和9月29日-10月22日分別發動了夏季攻勢和秋季攻勢,分別進攻朝中方西線和東線防線。朝鮮人民軍和中國人民誌願軍轉入防禦,同時還遭到了洪水災害,很多防禦工事被毀。經過兩個月的激戰,聯合國軍占領了646平方公裏土地,平均推進約2公裏。
李奇微意識到,“沒有誰會相信憑我們手中的這點兒有限的兵力,能夠贏得什麽全面勝利”。於是,停戰談判在10月25日重新恢復,地點改在了板門店。
10月30日至11月下旬間,誌願軍發起局部反擊戰,占領了280平方公裏土地,並鞏固了開城地區的防禦。
11月27日,雙方就軍事分界線及非軍事區問題達成協議:“以雙方現有實際接觸線為軍事分界線,雙方各自由此線後退兩公裏以建立停戰期間的非軍事地區。如軍事停戰協議在本協議批準後30天之後簽字,則應按將來雙方實際接觸線的變化修正上述軍事分界線與非軍事區。”
由於雙方的條件過於懸殊,停戰談判整整進行了兩年。王樹增提到:“在這兩年中,在雙方的防禦線上,密集地部署著200多萬人的大軍,構築了世界戰爭史上最漫長的、最復雜的、最堅固的防禦工事。聯合國軍的防線由部署嚴密的火炮陣地、坦克群以及步兵組成,數層陣地使其縱深達300公裏,每一層防線都構築了永久性的工事和塹壕,每一層防線都制定了周密的空軍支援預案,形成了一個火力強大的立體防禦網絡,這條防線被稱做‘一道不可逾越的死亡深淵’。中國軍隊的防線上,數十萬官兵開始建設世界上最浩大的地下防禦工程,其土石方總量能開鑿數條蘇伊士運河、沿著對峙線自西向東,數百公裏的防線上,深理在地下的永久式坑道和交通壕蛛網般四通八達,前沿的數十萬中國官兵設施齊全地生活在地下,他們所布置的火力陷阱能令任何進攻的敵人立即遭到毀滅性打擊,這些在地下枕戈待旦的中國官兵被稱之為‘閉居洞中的龍’。”
〖4.3 上甘嶺戰役〗
1952年10月14日淩晨,聯合國軍第8集團軍司令範弗裏特發動金化以北的上甘嶺之戰,雙方在表面陣地上失而復得、得而復失。多次反覆爭奪的結果,兩方面皆死傷慘重。前後歷時43天,在3.7平方公裏的地區,共發射炮彈超過230萬發,嶺上泥土平均被炸翻出至少3米。中國人民誌願軍軍隊傷亡情況遽增,不過阻止了美軍的攻擊,更使美軍傷亡情況劇增,環嶺遭擊斃美軍遺屍超過千具以上。
在範弗裏特不能奪得上甘嶺後,美軍沒有能力再發動過營以上規模的的進攻,因美軍已意識到最後仍要靠談判才能結束戰爭。守住上甘嶺上的中國軍隊,全體嘉獎為上甘嶺英雄團,著名的有“中國人民誌願軍一級英雄”邱少雲。此戰役為朝鮮戰爭中最激烈的一場戰役。
【5 米格走廊:蘇聯的秘密介入】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不久中國誌願軍介入朝鮮戰場,1951年中期以後,中國與蘇聯空軍MiG-15多次與聯軍戰機交戰,在鴨綠江南岸平原一帶上空形成了著名的“米格走廊”,是整個朝鮮戰爭期間絕大多數空戰的區域。最初以為“米格走廊”上的架駛員是中國人民誌願軍空軍,為此,當時美國國防部長範登堡驚呼:“中國幾乎在一夜之間成為空軍強國。”
米格走廊中最神秘而精銳的力量是蘇聯與東歐地區的飛行員,斯大林命令國防部長華西列夫斯基元帥負責向中國派遣航空兵師,蘇軍參戰人員一律身著中國人民誌願軍軍服,並嚴格限制其飛行員作戰區域。其指揮官為空戰英雄闊日杜布,許多飛行員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洗禮,作戰經驗極為豐富。實際上,他們的指揮系統獨立於中國軍隊,但是主要機場仍在中國境內位於安東附近。那裏距離鴨綠江很近,在航程上比起從日本起飛的美軍戰機占上許多便宜。此外,美軍明文禁止空軍單位進入中國境內,絕大多數的時間這些機場的飛機可以自由起降與集結。美軍飛行員曾經在訪談中提到他們在鴨綠江附近空域巡邏時能夠遠遠看到機場的飛機循序起飛,集節編隊完畢之後以高度優勢進行空戰。
盡管斯大林要求嚴格保密,但聯軍其實自蘇聯加入空戰的行列之後,很快自監聽無線電通訊當中知道蘇聯的介入,不過整個朝鮮戰爭期間聯軍方面也選擇緘默的態度,以免戰事擴大。
米格走廊的有限區域以及大多數空戰都集中在這個範圍之內,顯示以美軍為首的聯軍並沒有失去對制空權的掌握,蘇聯與中國對於南下建立前進機場的意願也不高,也造成雙方都會到這個區域進行空戰。以雙方需要飛行的距離來看,美軍的F-86平均停留時間在20分鐘左右,從戰果上來看,美軍的確壓制住誌願軍在朝鮮半島使用空權的能力。然而經過長時間交鋒,美軍試圖以轟炸切斷中國軍隊運輸線的戰略企圖,卻最終未能實現。
【6 停戰】
簽署停戰協定1953年7月27日上午10時雙方簽署了《朝鮮停戰協定》及《關於停戰協定的臨時補充協議》的停火協議。
談判的最終結果是在北緯38°線附近以1953年7月27日22點整雙方實際控制線南北各2公裏寬設立非軍事區。
1954年,蘇聯官員和在朝鮮半島參戰的各國代表在瑞士日內瓦舉行會談。但談判未達成一個永久和平計劃,未能解決朝鮮半島南北統一問題,直到50多年後的今天,朝鮮半島依然是分裂的兩個國家: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大韓民國。
1991年朝鮮和韓國簽署了一項進行永久和平條約談判的協議,1992年得到批準。但1991年朝鮮方面開始抵制軍事停火委員會,中國於1994年退出該委員會。
戰爭傷亡統計
【美軍和聯合國軍陣亡人數】
美軍: 54,000
聯合國軍:628,800
【美軍和聯合國軍被俘人數】
美軍: 7,140
聯合國軍: 92,970
【聯合國軍共計傷亡人數】
死亡:683,079
受傷:1,167,737
傷亡合計:1,850,816
【中國人民誌願軍】
自1950年10月25日參戰至1953年7月27日停戰,中國人民誌願軍共陣亡114,000余人,醫院救治戰鬥和非戰鬥負傷的傷員383,000余人次,其中救治無效致死者21,600余人,去掉傷員因第二、第三次負傷而造成統計上的重復數位和救治無效死亡以及非戰鬥負傷者,故最後確定的戰鬥傷亡減員總數為366,000余人。
除傷亡減員外,誌願軍還有29,000余人失蹤,失蹤者中除在美方戰俘營中的21,400余人外,尚有8,000余人下落不明,估計多已在戰地或在被俘後死亡。
如此可以確定,加上失蹤,在整個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人民誌願軍共計戰鬥損失390,000余人。
除戰鬥損失外,醫院還收治過患病住院的軍民450,000余人次,其中病亡者13,000余人,加上陣亡、因傷救治無效死亡等明確死亡者和失蹤後估計已死亡者,在整個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軍民因各種原因死亡的人數在1560,000余人左右,這是一個巨大的犧牲。
加上朝鮮人民軍的傷、亡、失蹤數位,中朝軍隊共付出628 000余人的兵員損失代價。
在戰爭中,中國軍隊共消耗各種物資560萬噸,其中彈藥一項即達25萬噸,開支戰費62億元人民幣。中國軍隊共戰損坦克9輛、飛機231架、各種炮4 371門、各種槍87 559支(挺)。
【聯合國軍的數位與中朝方的統計大相徑庭,而且前後不一】
1953年10月23日,美聯社曾發表了一個數位,稱聯合國軍方面的傷亡和失蹤/被俘總數為1 474 269人,其中美軍戰鬥傷亡及失蹤人數為144 360人。
1957年,在朝鮮戰爭中曾擔任過美步兵第七師師長、後來又先後擔任過美國遠東戰區司令官、美國陸軍參謀長、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的萊曼·蘭尼茲爾上將曾在漢城對此說予以認同。但韓國方面後來聲稱,這個數位包括平民的傷亡。
【韓國軍隊報出的戰損數位最為混亂】
根據美聯社公開的數位,韓國方面共損失1 312 836人,其中陣亡415 004人,傷殘425 868人,失蹤459 428人,被俘12 536人。
而1976年韓國國防部戰史編寫委員會出版的《韓國戰爭史》則聲稱,聯合國軍方面的傷亡及失蹤/被俘數位是1,168,160人。而韓國軍隊的損失 為984,400余人,其中陣亡227,800余人,負傷717,100余人,失蹤43,500余人。
這個數位與中朝方估計殺傷韓軍的數位相差不算太遠。但韓方另外的資料聲稱這其中包括非軍事人員的傷亡數位。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教授徐焰大校認為,細究起來,韓國方面承認的最低的軍人戰鬥傷亡約為30余萬人,失蹤10萬余人,失蹤人數中作為戰俘遣返者僅7 800余人。
戰爭期間,韓軍曾多次陷入整體性混亂,其統計數字水分很大。美國軍方的數位雖然也有過變動,但相對來說前後比較一致。
據美國方面近年的數據統計,在整個戰爭中,美國軍隊共計陣亡33 629人,其他原因死亡20 600余人,負傷103 248人,被俘後遣返3 746人,另外尚有8 142人失蹤,估計也只好歸於死亡一類。共計損失169 300余人。
戰史專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教授徐焰大校認為,相對於韓國軍隊來說,美國軍隊這個統計數字要更可靠一些。按美國的國家體制,在死亡人數上不太可能出現大的差錯,否則如果有人沒有列上陣亡名單,刻上朝鮮戰爭美軍陣亡將士紀念牌,那麽死者家屬肯定會折騰,一折騰,輿論界掀起的軒然大波會讓合眾國政府極為難堪。
【其他國家軍隊損失情況】
英國:陣亡710人,負傷2 278人,失蹤1 263人,被俘766人,共計5 017人。
土爾其:陣亡717人,負傷2 246人,失蹤167人,被俘217人,共計3 349人。
澳大利亞:陣亡291人,負傷12 40人,失蹤39人,被俘21人,共計1 591人。
加拿大:陣亡309人,負傷1 055人,失蹤30人,被俘2人,共計1 396人。
法國:陣亡288人,負傷818人,失蹤18人,被俘11人,共計1 135人。
泰國:陣亡114人,負傷794人,失蹤5人,共計913人。
希臘:陣亡169人,負傷543人,失蹤2人,被俘1人,共計715人。
荷蘭:陣亡111人,負傷589人,失蹤4人,共計704人。
哥倫比亞:陣亡140人,負傷452人,失蹤65人,被俘29人,共計686人。
埃塞俄比亞:陣亡120人,負傷536人,共計656人。
菲律賓:陣亡92人,負傷299人,失蹤57人,被俘40人,共計488人。
比利時、盧森堡:陣亡97人,負傷350人,失蹤5人,被俘1人,共計453人。
新西蘭:陣亡34人,負傷80人,被俘1人,共計115人。
南非:陣亡20人,失蹤16人,被俘6人,共計42人。
日本:陣亡數人,被俘1人。
以上合計,其他國家軍隊兵員損失約為17 200余人。
幾方面數位匯總,在整個朝鮮戰爭期間,聯合國軍方面所確認的最低人員損失統計數字是:聯合國軍的人員損失在58萬人以上。而這個數位中,估計由中國軍隊造成的損失占2/3以上,也就是38萬人以上。
在朝鮮犧牲的十幾萬名誌願軍官兵,他們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各個地方。其中北京市1,438名,天津市977名,河北省10,155名,山西省5,835名,內蒙古自治區1,683名,遼寧省13,374名,吉林省18,260名,黑龍江省8,222名,山東省19,685名,上海市1,634名,江蘇省7,268名,安徽省4,151名,浙江省3,732名,江西省2,162名,福建省982名,河南省10,673名,湖北省5,167名,湖南省10,687名,廣東省3,186名,廣西壯族自治區2,915名,陜西省2,802名,寧夏回族自治區461名,甘肅省1,041名,青海省48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61名,四川省30,789名,貴州省2,799名,雲南省1,482名。
[編輯本段]對平民的屠殺
朝鮮戰爭中,有確鑿證據證明美軍有屠殺平民的行為。
美軍方面,由於擔心朝鮮情報人員及破壞分子混入南逃難民,因此對成群的難民進行掃射。目前已經公開的美軍屠殺平民行為有老根裏事件,以及信川郡大屠殺。此外美國飛機還對城市及平民目標進行了轟炸。韓國軍隊方面,在韓國軍隊收復的本國領土以及隨後占領的朝鮮城市及鄉村中組織“治安隊”、“滅共團”等組織,對朝鮮勞動黨黨員和被懷疑為親共人士的平民進行了大規模的清查和處決。
朝鮮人民軍方面,在戰爭初期占領韓國大部分領土後、以及美軍仁川登陸後被迫撤離韓國時,在韓國各地區進行甄別,對韓國政府官員、軍官、警察、憲兵、資本家、商人、知識分子、教師、記者、地主、宗教人士,以及上述人員的家屬進行了大規模逮捕和處決。
[編輯本段]戰俘
1951年7月10日,中國人民誌願軍進行第五次戰役之後,中美雙方對峙在“三八線”附近,戰爭進展到了和平談判階段,但是停戰一直沒有實現,其中一開始是因為軍事分界線問題,雙方僵持了近半年,終於使美國人同意了我方的“以三八線為軍事分界線”的建議。其次是關於戰俘的處理問題,就這個問題致使戰爭延長了1年之久,從而成為停戰簽字的惟一障礙 。
1951年7月10日談判開始到10月25日,雙方在用了44天,開了32次代表團大會和小會的情況下中斷了63天之後,會址由開城遷移到板門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