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1/06 07:24:24瀏覽937|回應1|推薦14 | |
前些日子因為參加一個有機耕種的課程,有機會看到『新世紀農耕』這部影片。藉由影片的主人Bob Cannard 對種植的教導,讓我有機會從大自然中的變化重新思考孩子的特質與親子之間的對待關係。 影片中Bob提到:「所有的種子都是好的,非常難得碰到有殘缺的種子,如果任由種子在自然的環境下繁殖,就會發現他的基因庫裡,儲存了各式各樣的基因值。這對下一代在不同的生長環境下,繁殖成長非常有利。」又說:「對植物而言,他們是否有選擇的條件與機遇來達到生命的圓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一旦植物能成熟圓滿,就有機會實現生命裡的圓熟,一旦植物中滿圓熟的能量,她就有能力去承受許多環境的變化,好比天氣太冷、風太大、被踐踏等等。這些優質都經由種子由母株傳到子株,下一代的作物至少會有像母株一樣的韌性,很有可能遠比上一代更堅強。」 如果我們將上面這一段話的「種子」改為「孩子」,是不是幫助我們重新思考孩子的生命特質呢?每一個孩子都有它獨特的生命特質,能被開發與否端賴於他的成長環境與選擇的機會。 台灣有一則電視廣告內容有一句:「孩子,我要你比我更強。」我們對孩子也多抱著「青出於藍更勝於藍」的期望,所以我們不斷地給,只盼他成龍、成鳯。是不是我們給了,他們就能如我們的願成龍、成鳯了呢?回到大自然看看,當我們要養好一株植物,是要了解它的特質。這植物喜日照或喜陰涼、喜潮濕或喜乾燥、日照時間的長短、水分的多寡、土壤的養分等等都必須掌握的清楚才能養好一株植物。相同的,我們對待我們的孩子也該如此,我們的孩子的性格、身體狀況、學習能力、專注力、各種喜好等都不是去問別人,而是藉由我們平日的相處與觀察而了然於心。在適當的時機,採適當的方法,善巧的引導與給予,來幫助他的生命趨向圓熟。最重要的一點不是我們主動的給,而是了解他需要什麼而去給他所需的。 如果我們正處在摸不清楚自己的孩子的狀況時,不防參考看看自己家裡種植的植物,處在什麼樣的狀況?是不是呈現健康、有生命力?亦或是枯黃、凋萎?亦或是該開花卻老不含苞呢?當我們會找方法去救活我們仰的植物,也就能找到方法啟動我們孩子的生命特質。也許孩子的反應沒有盆栽明顯,但是耐心等待就可有收穫。有一位園藝老師曾說過:「養孩子跟養盆栽的道理相同,該移到戶外時就不能在放在屋內,花開是需要耐心等待的。」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