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3/31 20:24:51瀏覽1179|回應4|推薦34 | |
子衿際會起成千 罣礙無由近岸邊 罷業投冠莫不得 舉旗四顧頓茫然 將橫府堡前逢馬 欲踏院閣御青天 愛上層樓還道否 忽履歧路難欣歡 《史記.管晏列傳》史遷曾評論管仲為相時,說道「其為政也,善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貴輕重,慎權衡」讚揚這位千古名相,執政時並不是一切都很順手,而他卻有轉危為安的能力,將不利的局面,導入正常的軌道。他所發布的法律命令,好像流下的水源,總要使他能順著百姓的意思。所以即是細微的議論,也能容易實行。百姓所想要的,就能很順利地供給他們;百姓所不贊成的,就能即刻免除。管仲自己說「倉庫充足了,百姓自然曉得禮義節操。衣食足了,百姓自然明白榮耀羞恥。禮、義、廉、恥是國家四種要維繫的綱紀,如果無法保有,國家就要滅亡了。」 現在的統治者很難有像管子般的良才,就是少有「處變」、「應變」及「化變」的能力,將不好的種子,變成好的果實。這不能怪他們,因為要鬧事的,只要具有「衝動的能力」即可,要做事的,則需要有「處變、應變及化變的能力」。衝動能力,一般人都可能擁有,且能迫不及待的完成鬧事的效果。要做事的,尤其的是處理非常的事變,非有長期的修煉不可,像儒家提供一個修煉心法,即「大學」、「中庸」之道。我國現行文官體系所選拔的人才,坦言之,與此次參與學運的學子出於同樣的教育體系,也都具備有衝動的能力,卻鮮具有化變的長才(一旦當了官衝動的勁就隱而不顯,只知以不變應萬變)。 這次學運主題是反兩岸服貿協定,原本可以選擇「理性」、「和平」的方式進行,結果失焦的是以「暴力」攻擊行政院,來呈現他們「反」的方式。此等行徑已逾越「言論自由」範疇,不但可說這群學生的法治教育出了問題,甚可說行為與暴民無異。任何一個具有「良知」的人都知曉使用暴力絕不屬於表現自由的方式,正如丈夫不能因為要妻子服從其意見,而使用暴力方法。更不可思議的,施暴者在受政院「自衛」下行使驅離時,竟自認是受害者。當然他們也沒有勇氣承認自己的所作所為,向真正的受害者道歉並賠償所有的損失了。政治權力的弱者值得同情,但絕不能循私袒護於加暴者。 《孟子萬章》篇上說「開始時的條理,是屬於智方面的事;結束時的條理,是屬於聖(具有清高、負責、隨和、合時宜特質的人)方面的事。智,好比技巧:聖,好比力氣。就像在一百步以外射箭一樣,箭矢能射到的,需要力氣;至於射中標的,那就不完全是力量所能做到,還要技巧了。」事件開端已因缺乏技巧而失去正當的標的了,那這事件也就非原來想達成的事了,如何將變異的事情(因已成為損害案件了)完結,讓國家或全民的損失降到最少的可能,是政府及學運雙方要獻出力氣共同完成的。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