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12/27 00:06:36瀏覽192|回應0|推薦0 | |
莎士比亞和上帝 { 根據歷史記載,在他死亡之前或之後,他與上帝見了面, 他說:「我,曾經徒然做過那麼多人,希望只做一個人--我自己。」 上帝的聲音從旋風中傳來:「我也沒有自我。我幻想這世界,就和你幻想你的作品一樣,我的莎士比亞:我的幻想的形狀之一便是你,你就像我一樣,同時是許多人,又什麼人都不是。」} 莎士比亞的確不是普通人 應該是所謂的再來人吧 即所謂承願再來的人 可列聖賢之林... 總是來此一遭 留下傳世的精采 記載與上帝這段對話的文章, 的確是見性之言! 許多人著相, 以為上帝復活, 是一定要以一個人形相出生於世, 其實, 誰活出他的精神, 誰就是上帝的化身! 扮演地越深越久... 就真是上帝的傳人, 活出一個上帝了! 活出佛菩薩的精彩, 也是如此! 就像我們學習不同科目, 之所以會有許多佛菩薩名號, 佛菩薩像...不是迷信! 佛菩薩名號是教具, 都是象徵的工具予與方便! 都是symbols! 如世間不同學院, 不同學系, 不同必修, 選修科目等, 以及不同道具, 教科書等, 都是象徵! Buddhism is the art of teaching of symbolization. 一個人 教國文時, 稱國文老師; 換成教英文時, 稱英文老師; 教救苦救難時, 稱觀世音菩薩; 到鬼道度眾生時, 稱焦面大士; 到地獄去度眾生時, 則稱地藏王菩薩; 教人智慧, 稱文殊菩薩; 教人力行時, 稱普賢菩薩, 現憤怒相時, 是怒目金剛... 教人人恢復自己的無量光, 無量壽, 無量覺的本來清淨智慧之自性面目, 則稱阿彌陀佛! 佛法教學 都是藉著性德之名號 , 科目別,... 教人認識自己無量的智慧和德能! 可惜, 我們不認"真" 只認得"假" 迷於假 回不了真 不信便不得 自然而然 佛經= 記載聖賢之言 他們都說是 "述而不作" 因為他們說的 不是自己的發明 卻是自然而然的處世 "道理" 乃至能通達一體之性的"真理" 所以可以是佛佛道同 佛性是一 理也是一 一 自性一 自性空 可以現出千變萬化之相 聖賢(佛菩薩 上帝 阿拉...) 說法 講道... 無一不是方便! 無一不是門徑... 無依不是慈悲... 提供給不同根性的眾生, 從自己適合的根性(契機), 不同的門徑進入, 走回自己本來面目(契理)! 一 萬法歸一 體性是一 性體起作用, 就現不同相, 隨順眾生的喜好! 是聖賢的慈悲, 方便! 就如讓不同煩惱習氣的眾生, 可以帶上適合自己的近視眼鏡, 遠視眼鏡, 望遠鏡, 顯微鏡等, 順著習氣嗜好, 愛科學的,醫學的,文學的,商學的,... 由不同的師父, 從不同的門領進去...終究要回到一體的根上, 體悟萬事萬物(萬法)一體! 自我 是現相,方便作用; 一方面學習, 一方面教人! 自度也度眾生! 自利利人! 無我, 是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 本來無一物! 總是眾緣和合而生! (微塵) 緣聚則見生起, (微塵)緣散則見散滅! 如此見, 其實也是受限於我們的根器, 就像不同的設備, 便可以見到不同的現相一般! 我們的感覺 受限於我們的感官! 如離開的地球的地心引力 重量在外太空的作用 便不再和地球上的重量等同... 我們的眼, 就像一個慢速度的快門, 所以見此世界, 都是慢慢的生生死死, 起起滅滅! 看不到這一切 其實就是微塵聚散的一合相而已! 喜怒哀樂 也屬多餘! 康熙皇帝規定年滿20歲時, 才可以讀四書的子集部! 之前要先讀經史部! 有了堅實的基礎, 才能更容易見相(花花世界)而悟入, 不會被迷惑! 不會走偏! 有次第有方法學習! 我們的自性性德, 是真我! 永恆不變, 是真常! 此時的我, 是真我中 夾雜著起用現相的妄我! 莎士比亞尋尋覓覓, 至少還見到上帝啦! 回到聖賢的懷抱! 在莎士比亞式的叢林智慧相中, 我們要懂得解讀欣賞, 比莎士比亞更接近上帝, 更接近真我! 看世界: 初步能從八面觀--性, 相, 體, 用, 理,事, 因, 果, 去觀照! 世界就更通透了...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