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從Mozart, Freud的故鄉回家
2006/12/16 01:53:14瀏覽212|回應0|推薦2
從Mozart, Freud的故鄉回家
歡迎你
回到台灣...
不曉得你將尼采看成是文學家還是哲學家?
書櫃中原來也將他的書典藏
現在大部分多捐給大學圖書館了
現在還記得尼采的
是他宣佈
" God is Dead."
還有
"去見女人的時候, 別忘了帶支皮鞭 (whip)"
所引起的餘波盪漾...
 
還有他編織的和魔鬼交換靈魂的戲碼
對於尼采他本人
就是濃濃重重掛在嘴唇上的那兩叢鬍鬚
 
尼采是大膽的
敢在歐洲
發明出上帝的地方
挑戰這個發明
同時
人與上帝不再對立
然後呢?
好戲正要上場
 
宣佈上帝已死
只是個問題
沒有解答
在邏輯世界裡
發明上帝來承擔人對世界的一切無解
是一種方便
對上帝似乎是一種榮耀的包裝
可惜人們留下的破綻是
將上帝說成是全知全能
 
另一方面
人發覺上帝還是無法滿足人們對於祂的幻想
面對人世的苦 種種不幸...
人們不得不又質疑起這個全知全能的化身
在發明天堂的同時
卻又卻步不前
上帝實在可憐
簡直是人發明的代罪羔羊
 
尼采是聰明的
因為他敢跳脫上帝的迷思
開始思考
但他的聰明是長在西方世界肥沃的邏輯思想中
這註定是無解的
就好像知道闖進了一座迷宮
向大家宣佈前面不是出口
可是有沒有出口?
出口在那兒?...
他沒有答覆
 
就好像S.Freud對於我(ego , Id, Super-ego...) 
意識 (consciousness, subconsciousness, ...),
戀母情結 (Oedipus Complex), 閹割(castration)情結,
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 等
這些名相的發明和發展至今
不論是在哲學, 文學, 繪畫, 醫學,女性主義,
後現代文化 ....等面相之影響
還是幫助有限
同樣無解
 
其實我也被這些看似高深的名相
吸引到歐洲的英國去
帶著仰望的好奇去
也帶著有限的誤解回來
以為可以應用來解釋人生的現象和變化...
在往後的幾年經歷中
發現仍非究竟
我知道這仍是一趟昂貴又費時的旅程
Quest for knowing there is still no resolution
and no salvation.
 
西方的思想
令人有一種自我沉溺的吸引力
當你陷在其中又似樂又似苦時
終究只是一種陰鬱思考的氣氛
看似理性
聞似文藝
卻是蒼白
營養不良
 
難怪Mozart沉浸在一種看似怪異的躁鬱中創作
維也納的氣氛好像是歐洲憂鬱的中心點
人們的眼光寫著搜尋答案的賦格
不曉得這十幾年前的調變了沒
 
在什麼地方生活工作
就靜下心來
欣賞這個地方的人
他們如何適應變化中的世界和自己
向他們可取之處學習
焦點就在這些地方
少浪費能量作無謂的比較
這是理性與感性最好的享受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ufyliren&aid=59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