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快樂學習也各自表述
2018/08/06 10:00:15瀏覽1169|回應0|推薦31
佛學來自西邊的印度,眾所周知,而禪宗一系,初由菩提達摩引入、發揚,歷經慧可、僧璨、道信,乃至五祖弘忍。【註1】

五祖弘忍於圓寂前,要學生們各自表述,學習佛法的心得,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惠(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惠能獲得五祖的青睞,日後成為六祖(正統、南派),我們一般也習慣的,以南派的觀點,頗多讚揚六祖惠能的意境高妙,其實這兩位先進的「各自表述」是見仁見智,也有如瞎子摸象般,不免游移於學習者關懷的核心與洞見,是很難評價誰好誰壞,或誰是誰非。

西方發展至近代,逐漸由傳統形上學的玄妙思想,轉向於關懷人類知識獲取的可能,有法國理性論的笛卡兒,他說我們的知識是上帝在我們出生的時候就烙印在我們的心靈上,然而英國經驗論的洛克是非常反對笛卡兒的說法,他說「心如白紙【板】,上帝沒有給我們任何的東西,如果一定要說有,那也只是給我們吸取知識的能力而已。」【註2】【註3】因此洛克的「心如白板般」幾於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同樣的聞名。

就「心如白板」,洛克認為我們是經由與外在環境不斷的接觸、思維、學習而逐漸獲有知識,亦即他試圖嘗試淡薄「天縱英明」的既有主宰,就此角度來說,似與北宗神秀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有異曲同工之妙。

就知識(道)獲取的途徑(方法),東方佛家有「頓悟」與「漸修」的不同主張,西方則有「理性」與「經驗」的爭論,也不管日後,佛家心法的一花開五葉,還是德國唯心論康德的嘗試揉合,相信都脫逃不了佛家故事「瞎子摸象」的範疇,也有如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名言「認識你自己」。

(參閱劉貴傑等,佛學概論;段昌國,十五至十八世紀歐洲史;朱建民,知識論……)



註1:「……釋迦牟尼當年拈花示眾,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以心印託付摩訶迦葉,代代相傳,傳至第二十八代菩提達摩,於梁武帝時來華,在北方傳播禪法,開創中國禪宗,後人尊稱其為禪宗初祖……」全文摘錄自劉貴傑等佛學概論

註2:「十八世紀在公元1789年法國大革命之前,習稱為啟蒙時代【The Age of Enlightenment】……那時候的人們普遍相信,理性是治療過去傷痛的靈丹,是通往理想政府、長久和平與完美社會的妙藥;同時,理性將協助人們發現規範生存的自然法,因此人類的進步亦將指日可期。……」全文摘錄自段昌國十五至十八世紀歐洲史

註3:「近代哲學在十七世紀的表現甚為精采,名家輩出,主要分為兩大陣營:理性論【rationalism】與經驗論【empiricism】。理性論的代表人物有笛卡兒、……,經驗論則以洛克【John Locke,1632~1704】……為代表人物。」全文摘錄自朱建民知識論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u0928928469&aid=113930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