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1/15 05:46:13瀏覽994|回應4|推薦33 | |
外婆的基隆港 外婆過逝滿七了,對她的情感既親近又遙遠,近在宜蘭遠在基隆,就在這段不遠不近的火車旅程中,留下一段童年的雨港情懷。 外公早逝的困境,外婆不得不將女兒送給人家當養女,而後離開佃農的生活,隨著舅舅到基隆發展,那個年代能進基隆港務局工作,是難得的公家鐵飯碗,所以母親一直希望舅舅也能幫兄姐在基隆港找份公家工作。 七歲那年梗枋山崩土石流,覆沒山腰的茅屋家園,全家迫遷回到母親的童年農村,過著外婆以前辛苦的佃農生活。兩三代生命的轉折,就在頭城和基隆的東北角之間與命運搏鬥生根。 外婆如何習慣基隆太白里的生活,我不得而知,只知道她常回宜蘭來和我們相聚,尤其是暑假農忙的季節,總是帶著表兄弟回來玩,阿姨和母親還常爭著外婆住自己家,只好兩邊都住一陣子,最後舅舅也會催著要外婆早些回基隆。雖然沒能長時間和外婆親近,總會跟母親一樣捨不得她回基隆,這是我童年較深刻的離別情懷。
跟母親回基隆娘家,最愛看大船尿尿,尤其是和表哥到外木山眺望大洋中排隊準備入港的商船,大煙囪、燈塔、張開的防波堤,好像老母親隨時歡迎大海遊子歸來。偶而住在舅舅家,最清晰的起床號是商船的氣笛聲,從太白里山邊的舅舅家,走上巷口可以看到商船在港內作業。隨著年歲增長,北上就學工作結婚,曾一年多在基隆派送報紙,但外婆基隆港的記憶,仍隨時間拉長越來越疏遠,只有回家過節從母親的口中得知親戚的近況,外婆已邁上九十高齡,不得不住進安養院。 一次陪母親到安養院探望外婆,意識清楚卻退化到認不出母親,經過我們自我介紹,她不知道想起來了沒,總是很高興我們來看她,還教我玩起兒歌讀數對句拍手的遊戲,護士說常陪外婆玩。外婆口中一直唸著已過世的二舅怎麼沒來看她(不想讓他傷心,白髮送黑髮人)。後來身體狀況慢慢退化,大年初四病危不治,享年九二高齡,訃聞中並列兒孫滿堂,舅媽要求在沒有哭泣的的佛教儀式中辦完他最後一段人生旅程。 綜然是至親,相處時光也要機緣,母親七歲時就離開外婆當養女;我十六歲即北上唸高職,回家探親總是短暫相聚,其他親戚往來就更少了。外婆的過世將拉遠上一代的親屬距離。童年外婆的基隆港的時光,將成為生命中永遠的美好記憶。 後記: 90.04.20見刊福報副刊,感謝親人關懷走過。昨晚得知 母親住院,深感焦急…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