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希臘英雄與命運
2006/05/22 16:53:37瀏覽7290|回應1|推薦1

希臘英雄與命運 

陳建民 ( 中興大學外文系副教授 )

 ●荷馬作品的文明背景:希臘奇蹟(The Greek Miracle)

古希臘詩人荷馬寫下了兩部偉大的史詩《伊里亞德》(Iliad)與《奧狄賽》(Odyssey),成了希臘文學的起源,不但反映希臘古文明的人生宇宙觀,也顯示英雄時代的風采。傳說中荷馬是瞎眼吟遊詩人,可惜缺乏證據。此說主要出於《奧狄賽》有一處曾描寫一位瞎眼詩人,吟唱著特洛伊戰爭的故事,後人據此而模糊推斷,竟然廣泛流傳,弄假成真,變成一般人對荷馬的初步印像。荷馬生存的年代是800-900 BC,約是中國西周時期,不過這仍屬間接推斷,並無明確史料可證。

西方文明兩大根源是希臘與希伯來文明。希伯來文明從舊約猶太教到新約基督教,提供了獨一上帝的思想,人的價值在於人神之間的關係保持和諧,有愛,有順從,有信任。希臘文明卻大力宣揚人本觀點,在古代就將人的價值提升到全新的境界。希臘的神是依照人的形像打造的,英文說法是gods in man’s image;男神女神都依照人的樣式造成。這恰與希伯來文明的看法顛倒。舊約聖經說,人是按照神的形像創造的,英文說成man in God’s image。男人女人都是按照獨一真神的形像所造。

人本的觀點,在希臘世界是前所未有的大發明。比較一下,埃及有龐大的獅身人面巨石雕像,或是女人身體接一個貓頭等。米所波大米亞古代的神像,有怪獸形浮雕,有男人軀體接上巨鳥頭,有獅身牛頭鷹翅組合的異形怪物等。這些神像是可怕力量、殘酷精神的極致,旨在令人恐懼。也是人最高的想像力所塑造而成的非真實境界。一個普通人站在這種令他心驚膽戰的龐然巨形神像之前,除了自覺渺小,一無是處,除了卑下誠服,不敢冒犯之外,真不知如何是好。然而希臘的男神女神,看來都是自然平常的人形,且充分顯出人在青春美貌時期的感官肉身之美。

希臘的藝術家認為天下最美的,莫過於運動兢賽中那些生龍活虎的身體,意即那些在青春年歲、如花綻放的年輕男女。太陽神、月神、男戰神、女戰神、愛神、酒神、以及數不清的水仙、山林女神、河神等,都給雕成俊帥絕美的少年男女。希伯來的獨一真神,奧秘偉大,不准人以任何形像描摹他,只肯讓人了解到神的形像就顯現在世間眾人身上。中國民間諸神,一概以宮廷制度為主,官服官行,個個法相尊嚴無比,凡人只有跪其面前,絲毫不敢逾越分寸。這種注重肉體感官美的人本概念,完全無法適用於希伯來的神與天使身上,也和中國的神祗兩相無緣。可是希臘眾神一個個彷如血肉真人,七情六慾,樣樣不缺,但也各有弱點與失敗的行為。眾神比人強的,只是不朽,意思是不會死。凡人若謹慎行事,迎合神的規矩,必可得神歡心,和神和平相處,大得利益。若與眾神關係良好,有時嘲笑他們也無妨。這種人本的、模仿人間來往的人神關係,是希伯來文明與中國世界所無法理解的現象。中國人藝術家古來練習繪畫時,總是對著石頭勾勒一番,意即以山水為揮筆的對象。因為天地人必須和諧合一,人在天地之下,感官肉體的重要性更顯卑微。可是西方人傳承了希臘美的觀念,繪畫入門時,寫生對象是人體,認為人體才是美的極致。這是希臘人本觀點的一項重大影響。

希臘自古所流傳的神話,變化多端,幻想奇特,卻處處顯出一種理性與注重現實的情形。希臘人將眾神、英雄、珍奇動物等故事,都混合編織在現實世界上。神話和歷史經常編結一起,結果是,真實與非真實,理性與想像,都混在一起。似乎奇異,卻顯示了人本的想像力。希臘的神話世界因此大大產生一種人性化的傾向。例如大力士海克力斯(Hercules)一生屠殺不少怪獸,據說他家就在底比斯城(Thebes);愛神(Aphrodite)是從辛西拉島(Cythera)的海邊泡沫,浮升起來的;有翅膀的神馬沛格射斯(Pegasus)每晚都飛回哥林多(Ccorinth)的馬房休息。類似我們說某個神,家住桃園市,某個神當年從通霄海邊浮起來的,某個神仙的座騎每晚飛回苗栗睡覺。和阿拉丁神燈來去無蹤,只住瓶子的故事相比,顯然希臘人早就認定,眾神與凡人同在這世上生存,天上人間,緊密結合。以人為重的觀點,才會產生這種類型的神話。

講究人的理性而從哲學方面發揚光大,則是荷馬之後五百年的事了。那時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等偉大哲學家,著書明志。其實希臘神話早早就注重人的理性了。星相學和天文學兩者一比,希臘人傾向科學式天文學,至於算命的星相學,希臘人並不感興趣。何必算命呢?跑一趟光明真理之神阿波羅的神廟,就能問到絕佳的神諭了。詢問命運這種事,在希臘神話裡比比皆是。人根本不必辛苦的觀察星相,問一問就有了。我曾在台中科博館走廊,看見一幅中國古代的星相圖。星座密密麻麻,星座之間的連線標記太多了,連諸星的名稱都標著。我追問館內研究員:「這圖準確嗎?」他的答案令人驚訝:「十分準確!」他解說,星相是中國古代的顯學,因為中國人很看重命相。然而希臘人認為,人的命運不在星相變化,而操在命運之神手裡。命運是一種獨立自主的神秘力量,無人能干涉,連眾神也動不了。

希臘人可直接與神來往,所以未必要透過祭司。奧狄修斯(Odysseus)返鄉手刃敵人時,一時面對了兩個人求饒:祭司與詩人。二話不說就殺了祭司,饒了詩人。詩人的靈感從神而來,詩人有神的特質與技藝在身,當然可貴。祭司只是神廟裡的僕人而已,不受重視。帶魔法的男巫女巫,在希臘神話中極少出現。這種黑暗面的魔力,希臘人沒興趣。神話裡還是有兩位深懂壞魔法的女人,柯兒可和米底亞(Circe and Medea),但她們十分美麗迷人,一點也不可怕。既然凡是理性的、感官美的、人性的,都是希臘人追尋的目標。那麼,怪獸女妖等這些醜陋的東西,為何還存在希臘神話中?主要是讓英雄有屠殺除害的對象。另一方面,上古恐龍時代的記憶,多少也化身為神話世界的龐然巨怪了。   

希臘的人本觀念,在神話中步步發展,徹底突顯了古希臘民族的心靈所致力追尋的兩大特質:神聖與卓越(divinity and excellence)。神聖,指人想要追求眾神的能力、智慧、不朽。人想要有神的氣質、高貴,雖無法如眾神一樣,永恆不死,至少可追求在世尊榮、名譽,代代口傳,留芳後世。卓越,指人在世間就要拼命奮鬥,贏過競爭者,凡事爭取桂冠!這種戰鬥式競爭精神,至今保留在奧林匹克的兢賽中。其實,希臘眾神所代表的神聖與卓越,並非一天形成的。而是流傳民間的神話在口耳相傳之間,不斷自我變動,此外歷代詩人,把故事情節及神的個性一點一滴的添補,直到眾神的外在形像與高貴特質,都定型為舉世聞名的奧林匹克天界的神譜。比如,早期的宙斯(Zeus)可用三個形容詞描寫其個性:多情、懦弱、荒唐。但有一些詩人逐漸將天地之神所該有的特質,步步添加到他的故事上,最後他才轉化為希臘人的眾生之父、救主、保護者。幾乎眾神都歷經這一種變化過程,才能讓完美的一面顯現到個性前景,而醜陋與黑暗面,都躲藏在背景裡。換言之,如今讀來美麗非凡的希臘神話,其實藏有許多遠古的殺人獻祭及可怕的殘殺事件,不過都在追尋神聖與卓越的努力之下,全盤美化了,轉變為動人的故事。

●希臘神話由詩人群所匯集

以上特點是荷馬兩大史詩主要的文明背景。《伊里亞德》是希臘聯軍攻打特洛伊城的故事,《奧狄賽》是戰後英雄返鄉,海上飄流的經歷,都是從民間流傳多年的故事所匯整得來。詩中處處提及希臘神話的典故,但非希臘神話的全部。現代人所熟悉的希臘神話,是從希臘城邦時代到羅馬帝國,歷經千年,由許多詩人所撰寫而成的。荷馬之前,希臘神話只流傳於民間,但《伊里亞德》與《奧狄賽》以優美的文字,奠定了神話與詩的美麗結合。從此,詩人接二連三依照傳說或根據兩部史詩,加油添醋或改頭換面,使古老故事不斷重現或翻新,構成了豐富的希臘神話庫藏。

神話庫藏的來源,出於吟遊詩人荷馬、農夫詩人海希耳德(Hesiod)、作者不詳的三十三篇仿荷馬式讚美詩、抒情詩人平德爾(Pindar)、三大悲劇詩人艾士奇勒斯(Aeschylus)、索浮克利斯(Sophocles)、尤里皮第斯(Euripides)、喜劇詩人阿里士多芬尼斯(Aristophanes)、歐洲首位歷史學家希羅多德(Herodotus)、埃及亞歷山大城詩人群(The Alexandrian poets)、西元第二世紀兩位詩人:拉丁的艾普利亞士和希臘的路西恩(Apuleius and Lucian)、作品數量極豐的希臘詩人阿波羅德勒斯(Apollodorous)、旅行文學的希臘作家波撒尼亞(Pausanias)、羅馬史詩詩人威吉爾(Virgil)、神話作品數量最大的奧維特(Ovid)等。原則上,希臘詩人大致還信仰他們所描述的眾神,羅馬詩人就不信了。若要了解希臘神話的原汁原味,最好向希臘詩人求教。

希臘神話自古細節複雜,說法紛歧,我們若要迅速了解梗概,可藉由德國女教師賀彌耳敦(Edith Hamilton)舉世聞名的著作《神話:眾神與英雄的不朽故事》(Mythology: Timeless Tales of Gods and Heroes)入門。她從上述詩人的作品粹取精華,以文學筆法重整,展現了主要的希臘神話群。內容編寫優美,是同類文本中的極品,世人至今傳誦不已。她曾因這書的成就於一九五七年,獲頒金十字獎章,成了雅典的榮譽公民。荷馬的兩部史詩《伊里亞德》與《奧狄賽》,只佔她所搜集的神話內容一小部分,然而史詩內容,處處與這些神話庫藏,密切相關。

《伊里亞德》與《奧狄賽》完成後,迅速公認是經典作品,廣泛流傳。職業吟詩者四處去公眾場合及宗教慶典,誦讀表演。兩部史詩提供了古希臘的歷史、社會生活、道德觀、神話及宗教等,內容豐富,引人入勝,開創了西洋文學史詩的典範。追隨荷馬史詩作品的,有羅馬時代威吉爾的《依尼耳德》、但丁的《神曲》、歌德的《浮士德》、漢彌耳敦的《失樂園》等,皆為長篇詩作。廿世紀愛爾蘭的小說家喬艾思,更將《奧狄賽》的飄流行蹤,轉化為現代生活,以小說形式寫成《悠力息思》(Ulysses),展現了另類史詩的氣魄,足見荷馬作品的影響之深遠。

●《伊里亞德》的憤怒與戰爭,《奧狄賽》的飄流與智慧

《伊里亞德》是希臘聯軍攻打特洛伊城的戰爭故事。事件背景出於一場婚宴,是希臘大將阿基里的國王父親披里士(Peleus)與海中女神母親希提絲(Thetis)舉行婚禮。由於擔心不和諧女神伊厲絲(Eris)會製造麻煩,索性不邀請她出席。不料她反而定意報復,往宴會裡丟下一顆金蘋果,寫著「給最美麗的人」。一剎時,眾女神紛擾爭搶,堅持到最後,剩下愛神阿芙蘿黛堤(Aphrodite)、天后希拉(Hera)、女戰神雅典娜(Athena)三位大女神,互不相讓。他們一致要求主神宙斯作仲裁,決定誰最美麗。宙斯面對三個女人,一個是情人,一個是妻子,一個是女兒,都不敢得罪,就把責任推給帕里斯(Paris),一位在特洛伊附近山裡牧羊的特洛伊的王子。有預言說,他會給家族招來毀滅,所以早早被遣來牧羊,以逃避命運。

為了爭取這虛榮的頭銜,三女神不擇手段,提出賄賂。希拉要讓派里斯做歐亞洲的大王,雅典娜答應帕里斯帶領特洛依軍隊,大敗希臘陣營,夷平希臘世界。愛神卻說要送給他世上最美麗的女人。結果這個虛浮懦弱的王子,把金蘋果給了愛神。不料,最美麗的女人竟是已婚的海倫。

等帕里斯把她拐回特洛伊老家後,海倫的丈夫梅勒雷斯(Menelaus)決意追回,一時戰爭爆發。他的雙胞哥哥阿格曼儂(Agamemnon)便率領希臘大軍,興師問罪,前往特洛伊攻城。

根據傳說與考古的資料顯示,特洛伊戰爭大約發生在公元前第12世紀。當時希臘是城邦政治,許多城邦散落各地,彼此之間倚靠聯盟,鞏固勢力。戰爭爆發時,就公推最強勢的領袖,帶領軍隊,衝鋒陷陣。社會上高層人士,都是戰鬥領袖與貴族世家,他們生活上最大的樂趣,就是打獵與戰鬥,對自我最高的冀望,則是贏得尊榮與名譽。顯然的,名留千古正是古希臘人最高的人生目標。荷馬的史詩並不使用「希臘」或「希臘人」等字眼,只用「阿克亞斯人」「克法勒納斯人」「埃脫利亞人」等,稱呼不同地域的軍人,因為「希臘」是晚期用語。

古希臘戰士最重要的休閒娛樂,就是大吃大喝的宴會。不過希臘將領頗有文學氣質,偏愛在宴會中邀請吟遊詩人,以朗讀詩的方式,講述歷史故事。顯然,《伊里亞德》與《奧狄賽》都是經常吟誦的作品。《伊里亞德》古抄本大約有一萬五千多行,《奧狄賽》內容較少,只有《伊里亞德》三分之二,大約有一萬二千行。兩部史詩都分為二十四卷,應是後來亞歷山大學者所區分的。

特洛伊戰爭是一場拉鋸混戰,前後打了十年。史詩《伊里亞德》記述了最後一年最後五十一天的故事。古希臘的聽眾對於流傳民間的這些故事,特別是《伊里亞德》的背景,如三女神賄賂而爭金蘋果、美女海倫被拐跑、木馬攻破特洛伊城、阿基里的憤怒與復仇等細節,耳熟能詳,不必荷馬重述太多,只要躍入戰爭的精華處開始吟唱,就足以讓聽者大快人心。

《伊里亞德》開卷是兩位大將在爭吵。本來阿基里和阿格曼儂各有一名少女作戰利品,但阿格曼儂的少女是阿波羅祭司的女兒,遂得罪了太陽神,招惹災禍,激起眾怒,不得已被迫交還。他惱羞成怒,竟搶走阿基里的少女,才甘心。阿基里憤怒難平,便拒絕出戰。

 少了阿基里這名最強悍的戰士,敵方特洛伊軍隊趁機反攻,希臘大軍節節敗退。後來阿基里最親近的好友帕特羅可洛斯(Patroclus),向他借了戰袍盔甲,偽裝成阿基里出戰。不久,卻被特洛伊大將赫克特持長槍刺死了。阿基里悔恨交加,責怪自己害死了至友,於是烈怒填膺,再度出征,決意為朋友復仇。等到他殺了赫克特後,故意將屍首繞城拖行,以示侮辱而洩憤。

阿基里為好友帕特羅可洛斯安排兩件後事,一是尊榮的英雄式火葬,將骨灰存藏金罐。另一是舉行競賽大會,向死者致敬。阿基里親自拿出豐富的禮物,供戰馬賽、摔跤、擲槍、鐵餅、賽跑等競技贏者當作獎品。

天上眾神不滿阿基里凌辱赫克特的屍身,鼓勵老王普萊姆(Priam)去懇求阿基里,取回兒子的屍首。然後特洛伊城以莊嚴的英雄喪禮,為赫克特舉行火葬。史詩在哀傷中結束了。

《奧狄賽》敘述特洛伊毀滅後,希臘英雄奧狄修斯得罪了海神,返鄉不順,在海上飄流了十年,冒險頻繁,一再憑智慧渡過難關。史詩開頭是天上眾神集會,特准英雄重回家園。家人苦等多年,奧狄修斯的兒子提勒門科斯(Telemachus)開始探聽父親的下落。

這時奧狄修斯被女神嘉力普索(Calypso)困在小島。天神宙斯(Zeus)派漢密斯(Hermes)去解圍,釋放了他。隨即英雄航行海面,遇大風浪而沈船。他游上岸,昏睡於草叢,讓公主諾西卡(Nausicaa)發現了。他順著公主的指示,得著了腓尼基國王王后的幫助。隔天宴會上,他不得不吐露身份,才把戰後的海上飄流與冒險,講述了一遍,國王受感動,便幫助英雄返鄉。他偽裝乞丐回了家,與兒子一同用計,消滅了家中糾纏多年的眾敵人,和妻子披內洛比(Penelope)再度團圓。

●英雄高於怪獸,怪獸高於凡人

希臘神話的世界人神混合,大致可依封建式排列。高高在上是眾神,再來是君王英雄、美女,這些顯赫的人物都有神的血統。下一等是怪獸,更低一等才是一般平凡百姓。

怪獸醜陋,地位卻比平常人高一級,因為怪獸的能力比一般人強大,可供英雄宰殺,以顯示勇猛,而建立名聲。凡人缺少神聖的血統,當然低於英雄的等級。人是眾神創造出來的,一代不如一代。造人的材料最早是金子,人類歷經大毀滅之後,造人的材料就依次淪為銀、銅、鐵,最後一代是用石頭作的,亦即世上現存的人類是材料最差的石頭族。

荷馬的英雄也是人,人會死,所以不完美。眾神不會死,卻帶有人的七情六慾,能力也有限制,一樣要服在命運之下,這是另一種不完美。但眾神凌駕人生之上,不像血肉英雄必須經歷生之奮鬥。希臘人用各種英雄的不完美,顯示人神不同。

阿基里出生時,他母親抓著他腳跟,浸泡冥河的水,讓他刀槍不入,唯獨漏了腳跟,所以是致命點。最後果然死在帕里斯的箭下,中了腳跟。奧狄修斯智慧過人,可是逃離獨眼巨人時,卻在海邊辱罵巨人,一時報了姓名,結果巨人向父親海神祈求報復,於是海神興風作浪,一再阻攔英雄返鄉。特洛依的王子帕里斯風流成性,為了海倫而拋棄妻子依諾倪,最後死在妻子眼睜睜的冷漠中。

希臘大將阿格曼儂,自私好色,被迫退還祭司的女兒,卻搶奪阿基里帳營裡的少女。阿基里大怒而退出戰場,希臘軍隊便節節敗退。天后希拉為了挽回敗局,向愛神借了腰帶,色誘丈夫宙斯進入閨房,讓他忘了對希提絲(阿基里的母親)的諾言,答應要讓希臘軍一敗塗地,也忘了戰場的情勢。結果戰況逆轉,特洛伊再度潰敗。這些都是人不完美的例子。

戰爭之初,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向海倫的丈夫梅勒雷斯單獨挑戰,有意結束兩軍之爭。雅典娜女神因得不到金蘋果,懷恨在心,不願戰爭結束,就慫恿人施放暗箭,破壞了兩英雄的決戰和談,以致大戰再起,死傷無數。這些都是神有不完美個性的例子。

眾神不會死,人是血肉之軀,會死,所以英雄只能以不完美的存在,盡力開創英雄生涯,持守英雄風範,不斷的對抗有敵意的眾神,也一再逃避不可逃避的命運。荷馬的英雄總要為不可能的事奮鬥。比如,特洛伊戰士的屍體被丟入河裡,幾乎堵塞河道。河神憤怒,不准希臘人再扔屍首下去。阿基里立即跳下河,和河神大打出手,可是力量不夠。幸好母親希提絲相救,他才逃上河岸。

特洛伊大將赫克特上陣前,妻子手抱小孩,趕到城門口,求他不要出戰。赫克特曉得此回必死,但出征心意已定,明知逃不過命運的安排,還是要為家園、親人拼盡全力。果然他不是阿基里的對手,戰神又欺騙他,終於被阿基里的長矛刺穿了頸脖子而死。

●命運高過眾神與英雄

天上眾神第一代是天與地。天地結合,生下了第二代神,其中克羅努斯(Cronus)是領袖。他殘暴不堪,被兒子宙斯聯合兄妹一起推翻。他們據守奧林匹斯山為基地,形成了第三代眾神。宙斯非常風流,屢遭愛神的力量所愚弄,惹起了許多外遇事件,在人間生下了許多英雄。宙斯相當擔心未來有另一個神會推翻他的政權,奪走他的主神地位,所以隱憂頗重,三翻兩次逼迫先知透露未來的事情。

希臘神話中,君王、英雄、美女一概都受到天上眾神的操控,活在某種不可知的命運之下。天上眾神一樣受到命運掌控。荷馬說命運是一種神秘力量,連眾神都敬畏三分。後來的詩人把命運描寫為三女神,第一個手持地球或書卷,衡量人的生命線長短。第二個帶著針錘,紡織著人的生命線。第三個拿著大剪刀,專門剪斷人的生命線。希臘英雄不論多偉大,畢竟只是帶有神聖血統的人而已,照樣落在命運的擺佈之下。

主神宙斯掌管天界,海神波塞頓(Poseidon)把持海洋,布魯托(Pluto)統治地下,這三界由神管轄,至於人間世界,則是眾英雄活躍的領域。希臘人最推崇兩種英雄典型,一是擅長戰鬥的阿基里,不畏命運,誓死如歸,在戰場上令敵人心驚膽戰的男人。再來是智慧凌人的奧狄修斯,設計各式精巧策略,以達成目標。古希臘諸多城邦中,斯巴達和雅典是兩大勢力。斯巴達人以戰鬥武力出名,雅典人推崇文明智慧。史詩的兩典型英雄,正好平行反映了這兩型城邦政治。
阿基里是《伊里亞德》的核心英雄,史詩藉著他英勇戰死的故事,反映了斯巴達城邦的精神與人生觀。詩中反覆強調幾個主題:戰爭帶來的憤怒、榮譽、戰鬥、命運。

奧狄修斯是《奧狄賽》的歷險主角,活過了戰爭,戰後返鄉雖路途不順,終於還是平安團圓。這反映了雅典城市的生命力與人生觀。藉著英雄周遊四方的故事,荷馬史詩一再觸及人生的智慧、經歷、返鄉團圓、命運等主題。

從斯巴達人和雅典人的觀點,地上戰爭與海上飄流,是兩種不同的世間常態。人若能在這種惡劣的人生中,活出阿基里與奧狄修斯的型態,就是人間英雄的極品了。荷馬的《伊里亞德》點出戰鬥英雄必死,但爭取身後流傳千古的壯烈美名,才是必死命運下的崇高目標。《奧狄賽》顯示人要贏得戰爭中最後的勝利,必須靠智慧。攻破特洛伊城的木馬策略,正是奧狄修斯的智慧傑作。再者,人要從艱苦的人生險境遇存活下來,還是依靠智慧。戰鬥英雄的美名,固然令人景仰,但智慧英雄才能生存下來,才能返鄉與家人團圓。顯然古希臘人已鑑定出智慧的價值與力量,並相信這種觀念也是天上諸神所認同的,難怪雅典人所講究的人本、生命的文明智慧,至今仍為世人帶來深刻的啟示。

●中國人、希伯來人、希臘人的命運觀不同

兩部史詩的主題最明顯的交集處,就是都籠罩在命運的勢力下。希臘人早期看命運是一種神秘力量,晚期改以掌管生命線的三女神為形像。這與中國人看命運不同。

中國人古來就從「天、地、人」共同運轉的關係,觀察人的命運。天地代表時間與空間,不斷有大自然的變化。人存在時空運轉之下,應當極力的趨吉避凶。《易經》奠定了中國人的命運觀,這卷經書藉著占卜算命的圖形與文字,把世上的變化設定為六十四種狀況,稱之六十四卦。各個狀況,再依據其時空變化的頭尾過程,區分為六種變化階段。各階段的變化,又分為堅硬如石的陽性狀況,以及柔軟如水的陰性狀況。古人從天動、地靜、人事的運轉,指出四個趨吉避凶的原則:時、位、中、應。時間有吉凶,空間有吉凶,極端是凶而中庸是吉,與其他人事物的感應與關係也有吉凶。

人的「命運」,可拆解為「命」與「運」。命是人天生的才氣、機會、限制;運是人憑著自己的命,趨吉避凶。最好的運轉法,就是逢凶化吉。人要安身立命,就是要運轉其生命,找到最終的生活意義。晚期的中國人強調以心為命運的起點,講究誠於中、形於外。誠心必與天地正氣(或謂天地之道)相連,這是最吉的命運了。

希伯來人從舊約聖經反映了另一種命運觀。世人都在死亡與虛空的勢力下。有黑暗力量不斷破壞人生,所以人必須對全知、全能、全在的上帝有信心,順從他的指示,才能逢凶化吉。此外,人生也是一種生命考驗,不論苦難或歡樂,只要能完成上帝的旨意,可以不必在乎吉凶。順服上帝的旨意,就完成了生命的意義。人的命運維繫於人神之間的關係,或者說,上帝讓人與他一同創造命運。晚期的猶太基督徒,強調心靈是命運的起點,人應該在心靈裡常與神對話,共同創造人生。

荷馬作品反映了古希臘人的命運觀。命運是高過一切的神秘力量,人無法改變命運,也無法逃避其安排。對於壞命運,人必須盡力逃避。一旦被命運逼到角落,人必須自行決定該如何勇敢的面對。

●人無法逃避命運的二例:英雄波西斯弒祖父、伊底帕斯王弒父娶母

羅馬時代的拉丁詩人奧維特與希臘詩人阿波羅德勒斯,都曾寫下英雄波西斯(Perseus)的故事,誇張了命運的荒謬運作。

國王阿克利西斯(Acrisius)很想得個兒子,膝下卻只有女兒黛內伊(Danae)。他前往太陽神的神廟,求問會不會有個兒子——答案是不會。更慘的是,神諭說他會死在黛內伊所生的兒子手下。國王懼怕天神處罰,不敢殺女兒,卻把她關在一個銅地窖,不讓她接觸外人。不料宙斯愛上她,化成一陣黃金雨降在她身上,讓她懷孕生子,叫波西斯。

國王一發現這個孫子,又震怒,又驚懼,就造了一個木箱子,將母子置於裡頭,丟入大海,企圖間接殺人。命運卻安排她們被一個善良的漁夫救起,帶回家照顧。波西斯長大後,那善良漁夫有個壞哥哥是島上統治者,想娶黛內伊,卻慫恿波西斯去宰殺蛇髮女妖梅杜莎(Medusa),意思是他最好死在女妖手下。可是英雄得了雅典娜(Athena)與漢密斯(Hermes)二神的幫助,完成了任務,最後還除掉了一批壞人。隨後波西斯和母親決定返鄉,想與國王團圓,因為知道自己不可能殺死祖父。途中他參加一場運動大會,丟出一塊鐵餅,不巧竟落在祖父阿克利西斯頭上,他老人家就死了。命運所註定的事,終於發生了。

波西斯的故事以單一事件與偶然因素,應驗了命運所註定的,這是一種簡陋粗糙的闡釋方式。伊底帕斯王(Oedipus the king)的故事,則是另一種多重因素、多樣動機、複雜詭異的情節所交織的事件,陳述了命運的不可抗拒。

希臘古代的底比斯(Thebes)發生瘟疫,國王伊底帕斯派人求問真相。神諭說,只要懲罰那殺死了前任國王的兇手,災禍就會停止。誰都料不到,兇手就是伊底帕斯王。連他本人都不曉得真相。當年他是哥林多(Corinth)的王子,得知阿波羅的神喻說他以後會殺死父親,娶母親。他深受振撼,因為他很愛父母,便離家出走,打算逃避命運的註定。

途經三叉路口,他和一行人大起衝突,殺死了幾個人,渾然不知坐車的那一位正是他生父。他抵達底比斯時,城外有獅身人面的怪獸,天天在路邊逼旅人回答謎語:「什麼動物走路時,早上用四隻腳,中午兩隻腳,晚上三隻腳?」答不出來的人就被吃掉,但伊底帕斯答對了,說是「人」。這獅身人面就羞愧的跳崖自殺。

底比斯人感激之餘,擁戴了伊底帕斯為王,取代失蹤多時的舊王。不久他家鄉哥林多來了使者,說國王已逝,要他回去接續王位。他不敢,因母親還在世。使者才透露說,不用擔心,伊底帕斯當年是收養的棄嬰,不可能應驗了娶母的可怕預言。

漸漸的真相揭開,伊底帕斯果然已殺了父親,娶了母親,還生下四個亂倫的孩子,兩男兩女。他母親兼王后立即上吊而亡。他奔來拿下她的胸針,刺瞎自己雙眼,卻不自殺,意思是寧可痛苦的活著,不願以死逃避折磨。可是他恨太陽神讓他看見可怕的真相,所以只肯活在黑暗的世界,不要活在有光的人生,以示抗議。

●對抗命運,建立不朽

希臘人並不強調生老病死的過程,卻偏重人面對死亡的態度。這樣可顯示英雄如何面對命運的殘酷。根本上,英雄要勇敢的對抗命運,至死方休。

荷馬史詩寫盡了人生荒謬而虛空,到處有大小形式的戰爭與流浪。即使偉大的英雄,照樣備受自己個性、他人、眾神、命運的操控。命運是神秘力量;眾神之間有利益衝突,所以干涉凡人;英雄之間也互相衝突,彼此攪擾;連英雄的個性也操控自己的人生,最後人又不免一死,這真是一種荒謬與虛空。英雄還糾纏在神人、親情、愛情、朋友、敵我等關係網上。從荷馬英雄的觀點來看,人在命運與世上種種框限之下,唯有靠自己的抉擇與力量,唯有對抗或瞞騙眾神,才能開展人生。人必須勇敢如阿基里,智慧如奧狄修斯。想活命,靠智慧。不得不戰鬥,則靠勇敢。若要成功順利,必須靠「對」神,一旦靠「錯」神,就完了。

英雄在世,無法停止戰鬥,常被迫介入無可奈何的戰爭。這時候最重要是尋找有意義的動機。血肉之軀雖不如眾神之不朽,但英雄在戰場上,可為自己建立尊貴名譽,流芳後世,也算是另一種不朽。人生荒謬虛空,命運又殘酷,人既無法逃避,就只有勇於面對,並爭取做人最終的尊貴榮譽。

預言說,希臘大軍初抵特洛伊之境,第一位上岸者必定先死。眾軍士恐懼,無人肯上岸。最後有一位勇敢的英雄波羅替斯勒(Protesilaus)決定犧牲自己,率先一腳踏上彼岸。所以戰場上第一個死者就是他。後來眾神的使者漢密斯,從冥界把他的靈魂帶回家,見了妻子最後一面。這可憐的女人無法忍受分離的痛苦,就自殺,追隨他到冥府去了。希臘人看出每次戰爭,必有死亡,這就是命運,便把這概念化成動人的故事。

根據預言,阿基里殺死特洛伊大將赫克特之後,他自己的死期就到了。他不願為一個不忠的女人海倫去廝殺,事先百般無奈的逃避戰爭,卻依然被迫前往異鄉作戰。最後他找到了為友誼而戰的高貴理由,才視死如歸,拼命殺敵,讓命運的註定應驗在他身上。

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因預言說他是特洛伊城毀滅的來源,所以被父親送到深山牧羊,以逃避命運。不料天上三女神爭虛榮,宙斯又懦弱而不敢介入,害得他還是把災禍帶回了特洛伊城。幸而後來他射了一箭,中了阿基里的腳跟,殺死了這位希臘大英雄,讓命運的預言應驗了。接著帕里斯也中箭,垂死時,央求人帶他回去見當年被他拋棄的妻子依諾倪(Oenone),因為這位山林女神有神藥可救活他。可是她很灰心,寧可凝視著他,任他死亡,再自殺殉情。

●現代形貌的希臘英雄與命運

有人說荷馬的英雄帶有羞恥文化,是略有此傾向。不過那是戰爭文化之下的羞恥感。荷馬英雄的羞恥感,主要出自戰場上所認定的怯弱、怕死,以及任務未能完成。這和儒家的知恥文化,截然不同。儒家的知恥感,出於良心上的自責,責怪自己行事為人不符合社會的人倫規範。這知恥文化後來傳到日本,反而在日本生活中表現得徹底而細膩。這方面的資料,可從探討日本文化的書籍上找到,例如《菊花與劍》。

最能反映希臘英雄與命運的現代作者,是美國小說家海明威。他第一冊暢銷書是一九二九年出版的《戰地春夢》,講一對情侶,千辛萬苦從戰地逃到了平安之地,可是女主角竟在平安之境難產而血崩。臨死時,她講了幾句簡單的話,「我會死,但我不想死。」「我不怕死,我只是不想死。」又安慰男主角說,「別擔心,寶貝。我一點都不怕,死亡只是下流的伎倆。」

男女一起面對死亡時,都束手無策。人是逃過了戰火,卻逃不過虛空的死亡。

海明威得諾貝爾文學獎前兩年,就是一九五二年,刊登了最後一本小說《老人與海》。這書足足點明了希臘英雄對命運的看法。

有個老漁夫,一連八十四天沒捕到一條魚,照舊出海。第八十五天釣繩猛力下扯,有一條大魚吃了餌。老人大戰三天,才叉死那條頑強的大魚。可惜船隻太小,無法裝載大魚,只好把大魚綁在船側,並排拖回。不料,沿途來了一條又一條的鯊魚,啃食他的戰利品。老人奮勇殺敵,直到武器全都用完,不得不任憑大魚被一點一點吃掉。載回家時,只剩一付大魚骨。

海邊有觀光客,看見等著潮水沖走的巨大脊骨和魚尾巴,大加讚嘆,說從不曉得有這麼美麗的魚骨頭!老人這時躺在小屋睡覺,繼續作夢,享受著他有獅子踱步的黃金海岸的理想美夢。

人生如戰場,大海如人生,海明威小說的主角都是現代的戰鬥英雄,映照出英雄阿基里的身影。這些英雄活在註定必死的虛空中,面對自己的命運,固然英勇奮鬥,終究擋不住人生虛空的啃食,只能留下供人懷念的美麗痕跡:尊榮名聲或大魚白骨。

若從英雄的命運來反省今人的境況,可用一面大網來比喻命運。每個人都有一張關係網。人和人之間,有如網點之間的網線來往關係。人只是一個網點,即網結。點和點的關係好壞,這好壞力量都會回頭運作到人身上。此外,人還存在於歷史文化、大環境(社會國家)、小環境(家庭)、個人內心世界與外在行為的影響之下。這些都交錯在網點上,以不同形式的命運網在牽扯。人要改變命運,需要一層層改起。必須先改變做人做事的處境,以對抗困境。再來是順應或抵抗大小環境。更深層,則各人必須有心靈信仰來創造內在力量;就算是無信仰者,也必須挖掘個人心靈,如掘井,取深水自力救濟。根本上,最能改變自己命運的是心靈生命力與愛。

●結語:從荷馬英雄看命運、戰鬥、智慧

  《伊里亞德》的結局,是特洛伊毀滅之前,赫克特為了保衛家園而戰死。其父普萊姆冒死乞回赫克特屍首,為他舉行尊貴的葬禮,維護了死者最終的尊嚴。帕里斯固然禍害全族,到底也射殺了阿基里,報了大仇。

希臘方面,阿基里為友誼重返戰場,殺了敵將赫克特,才死於帕里斯的弓箭下。阿格曼儂一時勝利,光榮返鄉,卻被妻子偕情夫以報女兒之仇的心情,親手殺掉。可是海倫卻和丈夫梅勒雷斯回歸家鄉,過著快快樂樂的日子。大半英勇戰士都死了,她彷彿置身戰爭之外。有這種令人吃驚的結局,一方面是命運的安排,一方面因為她是天神宙斯的女兒。顯然的,命運頗為不公,極為荒謬!所以人的尊嚴不能靠命運與眾神!英雄必須在死亡來臨前,在人生戰場上大大奮鬥,爭取自己的尊嚴。

《奧狄賽》的結局,是英雄奧狄修斯終於蒙眾神原諒,返鄉團圓。荷馬寫明了.人生在世有如一場流浪,使人活下來的是智慧。希臘智慧有兩面,大毀滅與求生存都出於智慧。攻破特洛伊城的木馬計,就是奧狄修斯的智慧之作,這是希臘的勝利之源,相對的,卻為特洛伊全城帶來大屠殺,害得老弱婦女都被賣為奴隸。後來英雄在海上飄流,每一處都用上了求生存的機智,這正是奧狄修斯的特長。

中國人的智慧,是融合了儒佛道的一體三面,儒家講求做人的「時、位、中、應」。佛家注重自我的消解,以無我非我來跳脫生命的變化與人世的無常。道家要求人我的本性與自然的本性,理應合而為一。大體而言,人為官順利時,講究人倫秩序,偏向儒家。官場事業失意時,喜歡回歸田園山林,走向道家。人生大災大難,對生存有破滅感時,貼向佛家。希伯來人的智慧,建立在人神關係上,認為人若懂得順服、信靠、敬畏上帝,就是最高的智慧。這智慧顯於人的生命,就是信心、盼望、大愛。希臘人的智慧,主要分為平時求生存,戰時求勝利,兩者都必須不擇手段。這是一種人本而自力救濟的智慧。

人會朽壞死亡,是人生荒謬與虛空的主因。人生是一場身不由己的戰爭,也是一場無可選擇的飄流。大自然及周遭世界,不時向人生襲來惡勢力,雖偶有他力幫助,人到底必須在內心設定有意義的目標,善用智慧,才能活得有尊嚴。智慧最高的境界,應該是生命的圓滿成熟,有信心,有希望,有大愛,而不是毀滅式、崩解式的策略與力量。智慧應是一種造成生命痊癒的善性力量,而不是死亡一般的崩解潰散的惡性力量。我們現代人照樣面對虛空、命運、死亡的壓迫,若能以生命與愛,對抗死亡與黑暗。一旦安身立命之後,就必須將愛施與多人,好讓生命意義與價值更加擴大。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回應文章

小 手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竟然看到
2006/06/01 02:03

大學教授寫的文章.....

好熟悉的感覺,看文章彷彿又回到課堂上。
希臘羅馬神話真的相當有趣,看神之間的愛恨嗔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