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評論劉憶如教授的《從美國大選談「有感經濟」》
2012/11/03 15:57:04瀏覽67|回應0|推薦1

●評論劉憶如教授的《從美國大選談「有感經濟」》

劉憶如: 從美國大選談「有感經濟」
http://blog.udn.com/cliu1207/6995393 101/10/29

「今天的你,比四年前過得好嗎?」自從最早雷根在美國總統選舉辯論會中,對選民提出這個問題後,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成為許多選民決定如何投票的一個關鍵。民主政治下,民眾的「有感、無感」,也因此成為主政者極為在意的施政指標。只是,選民的感覺,有時受政治意識形態影響,有時又只憑主觀的好惡,而忽略客觀的事實

最近美國有一份民調,詢問受訪者他們認為自己目前的經濟情況,是否較四年前差。結果顯示有四成的民主黨人認為現在比四年前要差,但卻有五成五的共和黨人有這種「較差的感覺」。但其實客觀上,並沒有什麼證據顯示共和黨人在此次風暴中受到比較大的傷害,所以這種「感覺」最主要應還是受到政治立場的影響。

尤其有趣的對照是,雖然民主黨員中,較少比例的人主觀上「自認」現在過得比四年前差;但其實客觀來說並非如此。這份民調亦顯示,有近三成的民主黨受訪者表示在這段期間內,有付醫療帳單的困難;但只有十九%的共和黨人有相同問題。另外,在受訪的人中,表示自己在過去這四年間失去工作的,民主黨的比例有十六%,共和黨人卻只有十三%。

研究經濟與選舉關係的經濟學者也指出,選民在「感覺」經濟情況時,往往看的不是他們自身的經濟情況,而是整體大環境的總體經濟數字;但對總體經濟數字的解釋,卻又各有不同。在各種預測美國總統選舉的經濟模型中,最有名的一個是由耶魯大學菲爾教授所提出的,顯示有三項經濟變數最影響投票行為,包括選舉年前三季的每人平均國民所得,過去四年平均通膨率,以及過去四年中,有多少次(以季為單位)經濟成長表現優秀。

依據菲爾教授的預測模型,這次的美國大選的確選情緊繃,在今年第三季數字還未被納入計算的情況下,歐巴馬的贏面是四十九.五%,這個數字勝負之間太接近,統計上也很難做太多解讀,須待下星期納入最新公布數字計算後才能再觀察。其次,如果以總體經濟做比較,也是有趣的對照。美國今年第二季的GDP,較四年前第四季,成長了五.二%;今年九月的失業率,則與歐巴馬接掌白宮時大致相當。但不同的經濟學家,卻可提出提出不同面向的數字,辯論今日美國的經濟,究竟是否要比四年前來得好。

舉例來說,有一些經濟學者認為,比起前幾次經濟衰退,美國這一次的復甦力道明顯較弱。這一派學者舉出過去一百多年來,共有八次較嚴重的經濟衰退(不包含這次),而過去那八次的衰退在開始復甦後的前兩年,平均經濟成長六%;但這一次復甦則僅帶來二%的成長。因此,他們認為此次復甦幅度小,而且這是歐巴馬政策失誤所造成。

反對這種論述的經濟學者則指出,上述說法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因為經濟的衰退若是由「系統性金融危機」所引起,會與「一般性經濟衰退」的復甦情況不同。這一派學者認為,若是在同類型的衰退中做比較;可發現這一次的金融危機雖規模極大,但實質經濟層面受到的傷害卻遠遠小於過往,而這當然是歐巴馬政策的成功;他們也認為,如果不是共和黨的許多阻撓,甚至還會有更好的表現。

這兩派意見因為是以數據論述,因此這些經濟學家的不同意見,倒還可以客觀辯證;但許多人對經濟情況的「感覺」,就真的只是純粹「憑感覺」;因此,主政者如果過度被民眾受情緒牽引的「感覺」所影響,就可能失去了方向。羅姆尼此次選戰提出全面二○%的減稅,雖然政府收入的短缺如何彌補,從未提出說明;但諷刺的是,「全面減稅二○%,感覺很好」,難道不是嗎?
=======================================================

總統大選民調顯示政治意識形態, 是當然的啊; 憑主觀好惡而忽略客觀事實, 是正常的啊!

我比較關心的是, 美國總統大選, 民調平台獨立、公正嗎? 製作、分析和詮釋民調客觀、科學嗎? 民調的結果能夠正確反映實情嗎? (我懷疑耶!)

羅姆尼提出全面二○%的減稅, 詳細的內容為何? 如果他當選總統, 一定能夠實行嗎(國會會通過嗎)? 總統候選人不應該只給人民空洞虛幻的政見和口號, 因為空洞虛幻的政見和口號, 通常是不會兌現的承諾, 甚至是騙票的美麗謊言呀!

當然, 有怎麼樣的選民就有怎麼樣的總統. 睿智的選民加油! 賢能的候選人加油!

[延伸閱讀]
●立法委員定乾坤 2011/05/18
http://blog.udn.com/twudncnl100/5227397
●總統和立法委員候選人應該提出利國利民的具體政治方案 2011/08/14
http://blog.udn.com/twudncnl100/5539187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wudncnl100&aid=7011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