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6/01 04:21:41瀏覽4105|回應34|推薦3 | |
蔣介石在台灣復職時的談話:「我們的中華民國去年年終,就隨著大陸淪陷,而已經滅亡了!我們都已經成了亡國之民,而還不自覺,豈不可痛?」 泛藍政治與法律人物和媒體是一群愛好且擅長詭辯的人,當六十年前中華民國元首蔣介石逃難到台灣,在復職談話時都承認中華民國已經滅亡,那他的政府不是流亡政府又是什麼。如果心不甘情不願,想辯護那不過是他情緒化時的談話,我們不妨從憲法觀點來判斷,當時中華民國政府逃亡到中華民國憲法中沒有列為國土的一塊土地上(國外)時,政府不是流亡政府,請問讀者那該叫什麼? 無法讓人心服的是他們不敢反對偉大的蔣總統的話,只能辯解那是他沈痛的談話(就是因為這句話太真實,才使他們內心沈痛吧),但是只要泛綠政治人物引用這句名言,泛藍理虧,就群起而攻之,指責別人在挑動族群對立。請問政府流不流亡和族群對立又有何關連? 談到族群歧視造成對立,在台灣是誰佔據所有高官位置,是誰在身份證和戶口名簿上強迫登記省籍資料,是誰禁止學生講本地話,是誰在各種考試和公務員任用資格上用省籍保障名額來歧視台灣族群,是誰才是挑動族群對立的始作俑者。好笑的是禍及後代,有少數受害人和子孫患了「斯得哥爾摩症狀」,反而站出來為這些始作俑者辯解。 遺憾的是泛藍媒體也群起曲解蔡英文最近的演講,指責他為了選舉又在挑動族群問題。筆者淺顯的瞭解是他主張以民主社會深化台灣的主體性,並逐漸淺化客體的中華民國,這與挑動種族或族群問題有何關係。其實不管誰做民調,台灣主流民意都不想被中國併吞,藍綠政治人物應該都以如何在安全與和平前提下,以主體化台灣作為政見,爭取選民的支持,而不是一再滯留在族群問題的爭論上。 下面擷取兩段蔡英文演講,未做任何註解,請讀者自己客觀判斷: 「那麼如果我們在六十年來中華民國統治台灣的宰制性,我們可以在我們的思考裡面把它慢慢地去除,用我們的民主社會的基礎來做一個思考的開始,把中國性回歸是一種人文的價值,而且回歸它原始的是一個客體的地位,而不是一個主體的地位的時候,那我們更能夠平心靜氣、更冷靜的、而且能夠更慎重的去思考,我們在共同往前走的這條路上,我們怎麼去建構我們一個共同的國家,跟一個共同的新的台灣。」 「我相信台灣的主體性的成長跟它的茁壯、以及它的深化、以及它的包容性,將會使得我們在下一個階段,在面對中華民國這個課題的時候,我們能夠更冷靜地觀察、來定位它,那也是我們在台灣的政治發展的未來過程中,一個非常關鍵性的工作。」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