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泛華國協 兩岸攜手
2009/06/02 03:40:22瀏覽479|回應0|推薦0

一邊一國,兩邊都屬於泛華國協。 

日本學者大前研一出書預言,中國政體將於2005年演變為聯邦制,而台灣也將與中國統一。陳水扁總統迅速出面駁斥,嚴正聲明台灣二千三百萬人民絕不可能接受實質上還不如「一國兩制」的聯邦制,並強調台灣在2005年仍將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前些日子李前總統在世界台灣人大會提出修憲改國名為「台灣國」的主張,兩岸問題因而再次成為熱門話題。我們是學有專精的科學工作者,政治既不是我們的學術專業,也不是我們的人生抱負,但基於民主社會中每個人都有關心國家前途,和發表政治觀點的權利與義務,謹在此提出一些淺見供大家思考。

在台灣有些人認為「自外於中國,台灣必亡」,有些人則認為「與中國統一,則台灣已亡」,而大部分人則主張過渡性的「維持現狀」。問題是台灣真的能在不穩定平衡下「維持現狀」嗎?中國的外交打壓有節節升高的趨勢,更有甚者其瞄準台灣的飛彈數目一再地增加。而在佔有全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龐大市場的引誘下,具政經影響力的台商要做合乎其自身利益的最佳選擇,主政者能有效並合理地加以阻止,能不配合台商的要求嗎?人才和資金的大量西流已造成台灣勞工失業問題的嚴重化和產業的空洞化,若尚有人認為經濟和政治可以分開,實是極不切實際的迷思。

多年來不少台灣的政治人物利用統獨爭議來博取選票,已然造成社會的失序與不安,民眾的政治觀點亦因而開始錯亂。月前民調顯示台灣年輕人最擔心的不再是自身的前途,而竟然是國家的「政治」前途!面對統獨雙方的口水戰以及台商利益團體的強大壓力,藍綠政府官員全顯得無所適從,政策搖擺不定。無疑的若要徹底從這困境解脫,首先我們必須正常化兩岸關係。

綜觀世界史上諸多國際關係的重大變遷,若非以武力征服,則莫不經過各方長期協商逐漸演變而成,英國從殖民體制轉型為國協,而美國則從邦聯結合為聯邦。無論是國協、邦聯或聯邦,每一體制在不同時代均各有其不同的內涵。名稱其實並不重要,妥協達成的條約內容才是關鍵。兩岸關係如何發展亟需長期耐心商討與妥協,我們呼籲雙方從既有的「一國兩制」、「統一」和「獨立」的模式突破,從新出發。

經過審慎的思考,我們認為兩岸應可考慮類似大英國協的政治體制。「一中原則」並不是絕對不能接受,但在接受之前雙方必須白紙黑字,寫清楚這個原則的精確內涵。平心而論,兩岸大多數人應該都能接受文化和經濟共榮的「一中原則」,它意味雙方多數人崇尚華夏文化,願意在文化建設、經濟發展和國際事務上攜手合作。國協可建立在這種互信的基礎上,而且成員並不必限於中國和台灣,亦可邀請新加坡、蒙古、西藏和任何有意願國家參加。泱泱大國的中國新領導人,難道不能與當年大英帝國的政治家一樣,用寬闊的胸襟來接受國協制度,這種制度不但符合兩岸人民的利益,亦是世界歷史潮流。

國協立足於法律或憲法,置有常設機構以及成員能接受的團結象徵,例如大英國協係以英國女皇為象徵。「泛華國協」若能誕生,則不妨以雙方認同的歷史象徵或真實人物如黃帝或堯舜或夏禹,作為團結的象徵定期舉行紀念儀式,同時開會討論雙方政經問題。重要的是國協內各國主權獨立,在政治、經濟、外交和軍事上完全自主,各自擁有聯合國席位,但在維護共同利益上互相協調,在國際事務上攜手合作。這種制度既能符合兩岸人民「當家作主」的意願,亦能滿足許多人無法捨棄的華夏文化與歷史意識。 【鄭天佐、王秋森,登於2003/03/19 聯合報】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songtt&aid=3003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