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忽視世界市場,只鎖住中國市場,才真正是鎖國心態
2009/05/26 21:50:46瀏覽514|回應0|推薦0

記得三十年前,不管是南北美洲、日本、東南亞,或歐洲各國,到處可看到講著不太流利英文的台商,不遺餘力的趕往國外招商,那時他們坐的多半是經濟艙,辛苦勞碌自不用說,但是台灣經濟突飛猛進,一般民眾的生活程度也不斷提高,社會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沒想到近二十年來,政府大量開放台商赴中國經商,由於語言的方便和民俗的接近,台商遺忘世界他國,一窩峰的擠向中國,台商變得富有,台灣的經濟反而逐日衰退。

執政官員和台商都認為台灣企業必須鎖住中國市場才能保持競爭力,因此超過十萬台灣企業和一百五十萬台商西進發展。他們每年賺進幾百億美金,為此即使中共制訂傷害台灣尊嚴的反分裂法,一部分人仍然主張我們必須務實忍受。其實我們應該釐清的是為了賺這幾百億,台商淘空多少國內資金,製造了多少國內的失業勞工。而且這幾百億美金,有多少消費在中國,根留中國繼續投資,而又有多少真正回流台灣促進台灣經濟發展。繼續投資中國部分只會加速中國經濟成長,也加速他們成為我們的競爭對手。事實上台商數目逐年增加,他們個人的財富也不斷上升,但是我們失業勞工也跟著增加,而且台灣政府變窮,經濟也逐漸褪色。

台商的辛勞固然替自己賺了不少財富,每年更替中國賺進了大量外匯。可悲的是這些外匯有部分用來製造和購買外國先進武器和飛彈威脅台灣,也用來推動金錢外交打壓台灣的國際生存空間,成為他們逼迫台灣就範的資金。台商對中共政權的貢獻絕對比對自己家鄉的貢獻來得重大。

國民黨江丙坤一團與中共取得十點共識,最近更是不理人民對內容的存疑,積極推動與中國政府簽訂ECFA。少數人被這些成功打破十幾年來的兩岸僵局興奮過頭,暫且不說政府體制被破壞,一般人只看到近利,忘了細心檢驗這些共識可能隱藏的長期禍害。舉其中一例,中共將協助台灣農產品銷售中國,我們當然遲早也必須對等開放中國農產品傾銷台灣。也許台灣農產品品質優異,短期內有競爭優勢,但以他們的學習與模仿能力和超低工資,這種優勢很快就會消失,幾年後我們農民反而將面臨失業。

還有中國政府同意他們的大學以中國學生學費收取台灣學生,並給台灣學生大量獎學金,這些政策對台灣年輕學子是大利多。為了這些學生和台商子弟的將來,我們教育部也不得不考慮承認中國學位。大家有沒有想到除非我們花費大額人民血汗錢,大量接受中國學生,首先受到不良影響的是現在已經收不足學生的台灣各大學,幾年內台灣至少有半數大學將慘遭關門命運。更嚴重的是這些台灣意識薄弱的留學中國的台灣年輕學生,很容易被灌輸大中國意識,他們遲早會像現在少數唯利是圖的台灣紅頂商人,變成中國併吞台灣的號角。有人會反駁我們大學也可以照樣畫葫蘆來教育中國留學生,問題是多少中國學生願意付昂貴的台灣學費,而我們又如何有效管控中共政權臥底的職業學生?

的確「鎖國政策」只會綁住企業,使他們失去國際競爭力。但是大家都很清楚中國是「以政馭商」的國家,反對躁進是顧慮台灣的國家主體性與安全,不等同於「鎖國」。台灣企業和商人應該積極開拓世界市場,只想「鎖住中國市場」才真正是鎖國心態。

對我們來說中國是個敵對的國家,世界上只有中國對台灣懷有領土野心,也只有中國用一千多顆飛彈對準我們。無疑的中國現在是世界的製造中心,但是很快的印度、東南亞、南美洲國家就會追上。台灣企業必須放眼全世界,政府可透過訂定有效獎勵辦法,促使分佈世界各地的僑胞,協助台商打破「鎖住中國」的迷思,往全世界發展,讓台商成為真正的世界商人,也同時創造僑胞和台商的雙贏。建立僑胞和台灣的良好關係不只有利於台灣開拓國際市場,也會幫助台灣打進國際社會。(改編自聯合報民意論壇,4/9/2005
( 時事評論財經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songtt&aid=2985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