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5/14 06:28:29瀏覽735|回應0|推薦0 | |
融核反應是太陽和核子彈巨大能量的來源,在攝氏一千六百萬度高溫和高粒子密度下,氫或重氫核子便能抵抗強大庫倫排斥力,接近而逐步融合成氦核子,並釋出巨大能量與高能中子。核物理研究始於二十世紀初,因為成功發展出原子彈、核子彈與原子能發電,深受各國政府重視,研究經費充裕,科學家對核子反應有深刻的瞭解。 融核能源是科學家幾十年來追求的技術,地球上有用不完的氫氣與重氫,只要融核能源技術發展成功,我們將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人造太陽能源」,也將不必擔心空氣污染與地球表面溫室效應與暖化。但科學家雖然已經花了幾十億美金設計各種超大型反應儀,都還無法達到維持穩定核反應所需高溫和粒子密度。規劃十幾年開始在法國南部興建的國際融核實驗站需用至少一百億美金和十多年時間才能完成,而它也只是用來研究融核現象與原理,離實用發電甚遠。 MF和SP的發現如果屬實,一升海水中的重氫足以提供燃燒兩升汽油的能量,所以可算為微小桌上型「人造太陽能源」。這實在令人無法置信,因此全球核能科學家群起撻伐,只因其重要性,世界上仍有二三十實驗室搶入研究。可惜MIT、史丹佛、CIT等實驗室都宣稱無法重複他們的實驗結果,有少數實驗室觀察到多餘的熱量,但連自己的實驗都無法重複。1987年和2003年美國能源部特別組低溫核能小組審查,先後做出結論認為低溫核能反應沒有充分科學證據,因此政府不該支持,其他國家也類似不支持此項研究。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低溫核能」牽涉到諾貝爾獎和史無前例的龐大商機,雖然不能從政府申請到研究費,論文也無法在好雜誌發表(物理諾貝爾獎Schwinger 教授寫了一篇支持低溫核子反應的理論,被物理評論快報無審退回),世界上仍有不少民間實驗室堅持到底,每年也都有自己的研討會,論文也都有自己的雜誌發表。顯然傳統核能和低溫核能科學家的互不對話阻礙了爭議的解決。 今年是「發現」低溫融核二十週年,美國化學會在三月特別舉辦研討會,檢討它的進展,美國主要媒體也紛紛以大篇幅報導,例如CBS 的「60 Minutes」就以二十分鐘報導訪問各方科學家,探討低溫核能的虛實。TT認為雙方人馬容然各執己見,相互攻訐,不過在利用鈀電極的重水電解液中有時會產生一二十倍額外熱能的實驗已經一再被嚴格檢驗,對方似乎也找不出錯誤。重氫在鈀中很容易融入擴散,在金屬內自由電子屏蔽效應下是否核子有機會靠近融合,很值得理論深入探討。 低溫融核發現者MF因名譽掃地,在美國無法容身而屈居英國鄉下。當時排除眾議要給他四百五十萬美金研究費的大學院長也被逼下台。如今低溫核能又被炒熱,相信者仍然不少,是否會風水輪流轉,誰也無法預料。TT認為除非有人能滿意解釋產生額外熱能的物理機制,而且實驗能夠有控制的重複,低溫融合效應很難不被歸類為垃圾科學。 |
|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