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不為,朱文,泰來石,1.8*1.8*4,平頭方章,石質細緻,中有格紋。
這方印是網上一位大老爺交代的,儘管只是口頭說過,卻一直都心掛著,印文所標示出來的意涵:「為與不為」,似乎就成了一個考驗的點—用來檢視自己慵懶與否。
星期日早晨,兩個兒子睡的熟,到了七點還沒醒著。一人到了書房找了方石頭,趁著晨光坐在窗邊把這方印刻了。光線在冬天的早晨顯得有點特殊的味道,不會是熾熱灼人而是伴隨些許溫暖。
無為無不為,這句子出自老子《道德經》。「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三十七章)老子的說法挺有意思,認為世間之事,由有以入無,是為道之超越過程,是為天道;而其用則是由無以入有,是創生之過程,是為人事。在《道德經》中,他認為天道者居多,但其宗旨,最終則落在人事,故首先捉摸形而上之無,乃欲把握形而下之有。講無為,又說無不為,無為不是什麼都不為,而是無心的為,自然的為。或許「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指的是聖人要處天下事,且行教人間,這是聖人乃至百姓都視為其所當為。
在刻印的同時,我也這樣衡量著這幾個字在印面上的安排。為也行,不為也罷。重要在於自然,能夠自然而然就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