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八、論道德
2013/08/31 03:37:00瀏覽12|回應0|推薦0
廿一世紀的香港究竟有沒有人重視道德呢?又或許直接一點問:「你知道道德是什麼嗎?」。相信除了「你真保守」之外,不可能有其他的答案。

然而,真的如此嗎?說道德就是保守?道德真的和保守畫上了等號,一說道德即是保守?

於此,實是大眾﹝特別是年輕的一群﹞對於二詞之不了解所致。何以他們不願去了解?當中可能和中國歷史發展有關。

自清末以來,中國的國力衰弱,時值西方新思想傳入,國人皆以為乃因西方思想優於中國本土的,遂致力於學習西方各種文化,對中國文化﹝包括道德﹞加以摒棄、排斥,五四運動亦由此而來。

當時若有人談上中國孔孟儒學,多被貫以「保守」、「古舊」之口號,故「保守」好像是因對西方的盲目推崇,因而用以貶抑中國傳統學術文化﹝包括道德﹞的一名詞。

可是,誠如中國新儒家唐君毅於《論中華民族之花果飄零》一書中所言,「保守」一詞就字義言,實是中性的,並無褒貶之意。保守之一行為只要保的是值得保的,有何不妥之處?反之,只懂跟隨流俗,毫不對自己合理之所執加以堅持,這種「開放」倒是對整體人類帶有危險性。

有些人或許會問這些歷史發展和哲人論斷對我們了解何以年輕港人不願聽「保守」、「道德」等詞有何關係?

關係陳述如下。

無容致疑新儒家已經提出過對「保守」一詞精確而合理的解釋,從而對「道德」也加以保住。可是,隨著「現代化」、「國際化」的提倡,教育政策又缺乏對中國傳統道德學問的傳授﹝僅中六、七時的中國語文及文化科涉及少量傳統道德學問﹞,只重視實用科目的教導﹝如會計、經濟等﹞,於這種環境下,年輕港人哪裡可對道德、保守有所體會、了解?

結果,他們或對傳統道德莫不關心,或如五四時的眼光,用保守為據指斥道德該被放棄、摒除。哲人的卓見,反被埋掩起來了。

事實上,這些年輕港人均不甚了解「保守」、「道德」的真義,甚或可以斷言,他們根本不清楚中國傳統道德的各種學說。這是很有問題的,須知要以言語批評一事,必先要對此事有確切分析及了解,若未加以分析及了解便下言批評,這只會流於過份武斷的斷言,失去了客觀性。

「你說得那麼動聽,你又很清楚道德麼?又很懂得保守麼?」一些年輕港人或許以此問難。

假如以莊子的答法,他該會說:「你不是我,你怎知我不懂道德,不懂保守?」﹝可參考《知魚之樂》中莊子答惠子之方法﹞。然而,本文欲論道德及保持,遂姑且順著問題的問難,予以確切解答,從而作為對二詞的清淅說明。

二詞中以「保守」一詞較易說明,皆因上述唐君毅的說法已充分對此詞加以闡釋,故無須另加細說,以致畫蛇添足。大概來說,保守是中性詞,指對舊的人、事、態度予以保留、持守﹝這些人、事、態度或該守或不該守﹞。對該守的作保守,是值得提倡的。

由於保守並非一面倒的壞,故即對舊人、事、態度予以持守也並非全壞。道德雖是中國舊有的文化特徵,但只要它有自身的價值,對之保守依然是合理的。從何處見到它的價值呢?可從道德的根源及其作用見得。

道德,於中國本有儒、道二家不同的說法。一般慣常而言,多是指向儒家之解法。一個人被稱道德意識強,多是指他能對儒家不同的德行守則自律地遵行,不受外界而左右。

此思想起於孔子,成於孟子。孔子言人皆具有仁心,依仁心覺得合理的而行之,社會的秩序遂可和諧整齊而不混亂。仁心何以立?可從外在﹝如接受教化、參加制禮作樂等﹞及內在﹝如自我反省等﹞而立,後者更是具極大的重要性。

然人為何會作自我反省,又教化如何必能使人從善,孔子並未詳言。孟子遂補四端及性善說,以確保人行善是具必然性,同時也說出人為何會自省之因﹝因人有性善,故當生出惡的念頭或所做的事被外界視為惡之時,他切然反省自己有否真的做錯,這念頭是否真的不該﹞。

以上可算是孔孟德性之學的最簡略的概要,當中固可涉及不少重大的哲學問題,如人的心真的能自覺,並可借此作行事準則?還是心根本不可自覺,人均必須透過廣泛閱讀聖賢書及行古禮方可知恰當的行事法則?﹝即南宋陸九淵之心即理及朱熹的性即理之別﹞等。

然而,拋開高深的哲學思考,從中可見「道德」﹝或稱德性之學﹞之目的﹝可視為價值﹞在於使社會有一正常、和睦﹝指最具普遍定義的正常、和睦,這些定義多受古代傳統影響﹞的秩序﹝泛指一般倫理、社會、政治秩序﹞,而同時,一個人自覺地對道德的追求、重視,也是在把人之所以為人的特質發揮,使自己既對得住國家社會,也不忽視自己人生的完美。

「古代就是這樣,現今的社會倒不受這套了!」

如何不受這套呢?近年的家庭暴力事件,大部份是由於丈夫妻子互不體諒,又或子女父母之間互不了解。何以他們互不了解呢?正是因丈夫妻子各不自願站在對方的立場去想,又不願反省自身之有否錯誤,子女、父母也如是。結果,各持己見,遂一發不可收拾,形成倫常慘劇。

假如父母盡其本份,多予時間了解子女,從而知得從何處立場關懷子女,並自覺到不該對自己一己之見作無謂堅持,子女反之亦然,哪會出現什麼隔賅?大眾傳媒埋怨社工、支援不充份,實則他們根本不能清淅觸及問題,而用道德智慧,予以合理處置。

又如近年不斷嚴重化的未婚懷孕問題,何以年輕人具如此的觀念?何以女方願意犧牲自己的前途予男方?男方又覺得可以如此對女方?皆因女方缺乏一強烈的道德自覺及反省,她們只視此為愛之表現,卻不知若每個人皆像她們般,社會會出現不少有問題的家庭或為其他少女成長開了一條艱辛的歧途。男方也視此為戀愛的一環節,卻不知此行為若擴而充之,將成一不良之風,同時也對女方造成極大的傷害﹝除非男方願意負上責任,女方也接受其負責﹞。

若男方對女方持一尊重及敬意,又自知此行不利於良好的社會風尚,因而不作;女方也明白愛之表現不獨涉及此一行為,鼓勵對方及自己以其他不害人卻利己的方式表現愛﹝如訂下紀念日子、彼此關心扶持等﹞。未婚懷孕自必解決。徒靠推廣各類避孕方式根本不是從根源對治,而是治枝葉不治其根。

由上述可見,本身自覺向善於現今這時代仍適用的。這個「善」,是人顧慮到個人及社會以後,行以適當之行為,從這些行為中表現出來的。自覺求善,家庭得以和睦,倫常不會歪曲,社會的風氣也較清純簡樸,不致污濁混亂。這正是對道德保守的可貴之處。

「這豈不是扼殺人類自由,傷害個人的獨特存在性麼?」

這可能是年輕人對道德強烈反感之理由。

年輕人多少欲追求一些理想上完美的目標,有些追求道德之完滿,有些求自由的獲得,有些求個人的獨特性。對於一心求道德之完滿的人,他們的獨特存在性表現於實現道德的行為上,他們的自由表現於選擇行善的決擇上,自無道德扼殺自由及存在之獨特性之理。可是,對於只求自由及存在獨特性而不求道德的人而言,道德的說教形式無疑於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個人的自由及獨特存在性。

不過,這本是不可避免的。人生於世,便受著世上各人的影響,而己之所言所行也影響著後代及現世之人。所以,當人欲作一切行為之時,除了想及自身利益以外,還該顧及此行為對他人、對社會是否有害,有利則為,有害則不為,這正是儒學道德之自覺之真義。

不只為私,也要為及公。私公合一,絲毫不偏。

基於此點,自由及存在之獨特性必須依於道德之下而爭取,有違道德地爭自由及存在獨特性,是不值得提倡及支持的。

對道德保守,本身既不是錯誤,也沒有缺點,反之可帶來不少好處。然世界時代之變化迅速,日新月異的文化思想各佔山頭,這是不爭的事實。

個人愛看本地音樂錄影帶,八十年代至現在零七年的,當中的舞姿、情節顯然越趨於纏綿、誘惑性,純真、爛漫、僅拖手親吻而不擁抱倒少了。若以上述已說對道德的說明,基於社會風氣上,後者﹝即廿一世紀﹞的音樂錄影帶是該被控制、刪剪的,但反對的極可以西方的比本港的差不多為名,從而指斥這種基於道德而行的舉動是有違開放,不能接受新思想。

於道德之自守及開放思想之接納上,該如何取捨呢?個人有一看法。

沒錯,只偏重於任何一方均出現問題,如重道德輕開放思想,會導致泛道德主義而排斥各項新思想,這只會走回清中葉以前的舊路。但若一昧開放,不給予自身道德限制,閣下固可吸收大量新知,可是,卻極可能墮入新思想文化自身的缺點裏去,而不知如何自拔。

所以,最合理之法還是守一廣義的「中庸之道」,任何均各取其優點,棄其缺點。如拍攝一音樂錄像,西方的性感尺度放於本地上,可否有一收緊呢?收緊不是完全摒棄,不可混淆。性感得健康、陽光的,有何不可?誘惑是由眉梢眼角處來,有何不可?只是若拍得和色情電影無異,或近似於色情電影的情節、橋段,這便不行了。

而對於道德追求的人,他們也不可以一種一乘不變之態度以看事物,而該思考新時代之趨勢。如批評同性戀之時,我們該先明暸現今不同國家對同性戀之接受程度,再了解戀愛之本義是否必然只接受一男一女的戀愛模式,加上那對戀人的戀情是否堅固,從而加以最合理的評價。假如每個國家皆對此廣泛合法化,同性戀自可合法,只是就傳統風氣保存而言,這對戀人的婚禮未必可大舉鋪張罷了。

總括而言,港人對於道德、保守的歪曲,引致不少問題發生,而其自以為開放、新潮的思想,本身實也不免有弊端。以一種含有道德自醒的開放態度、或以開放合理的道德自律觀事、行事,方可扭正這一時代之隱憂。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s88lai&aid=88031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