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資治通鑑》
2019/11/17 17:54:04瀏覽255|回應0|推薦0

要了解《資治通鑑》,首先要認識它的成書過程。

宋英宗治平元年 (公元 1064 年),司馬光呈《歷年圖》五卷,兩年後又呈《通志》八卷,內容涵蓋周、秦二朝。英宗閱畢,大感滿意,遂命司馬光繼續寫下去,准許他借閱龍圖閣、天章閣、昭文館、史館、集賢院、秘閣的藏書協助撰寫。

司馬光辛勤著述,「日力不足,繼之以夜」。書名為宋神宗 (英宗長子) 所定,取意「有鑑於往事,以資於治道」。歷十九年,《通鑑》卒之完成。書成時,司馬光已罹患「語澀疾」(清朝陳弘謀謂「疑當中風」),預作遺表,內容竟提及反對變法。《進通鑑表》自敘有這麼一段:「臣今骸骨癯瘁,目視昏近,齒牙無幾,神識衰耗,目前所為,旋踵遺忘。臣之精力,盡於此書。」可見《通鑑》乃司馬光的心血結晶。

雖然司馬光費了很大的力氣,嚴格而言,《通鑑》是一部集體作品。關於兩漢部份,執筆及搜集史料者實為劉攽,三國兩晉南北朝由劉恕負責,范祖禹則處理唐代及五代史,司馬光的工作是綜合全書,加以增刪,並對史實作出價值判斷,劉恕之子劉羲仲憶述:「先人在書局,只類事跡,勒成長編,其是非予奪之際,一出君實 (司馬光的字) 筆削。」

《通鑑》記事,始於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公元前 403 年) 三家分晉,下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 (公元 959 年) 征淮南,包括秦、漢、三國、晉、五胡十六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等多個時期,為一編年體通史。編年體有別於紀傳體,後者是以人物為單位,前者是以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為主軸。

除正史外,《通鑑》參考野史,譜錄,別集,碑誌等雜史共三百多種,資料可謂豐富。全書 294 卷,約 300 多萬字,仿「太史公曰」、「贊曰」的體例,司馬光於敘事之後,設「臣光曰」,復引各家評論,夾敘夾議。

《通鑑》有鮮明的正統立場,記三國,魏有<紀>,而蜀漢、東吳沒有。記南北朝,南朝有<紀>,北朝沒有。記五代十國,五代有<紀>,而十國沒有。朱熹一度發願另撰《資治通鑒綱目》,以修訂司馬光過於主觀的正統觀,並加入道德信念和解釋,惜未能成書。

受《左傳》影響,《通鑑》擅寫戰爭,如馬陵之戰、赤壁之戰、淝水之戰等,皆栩栩如生。另外,司馬光留心政治,嚴夷夏之防,主張用積極的態度抵禦外侮。惟對經濟、文化、藝術、宗教等面向論述不足,教人有「相斫書」之感。

司馬光亦透過《通鑑》寄寓心曲,之所以論盡古今天下事,無非想說明:

1. 政簡刑輕、輕徭薄賦,非常重要;

2. 一切急進改革,皆不能成功,改革必須在已有基礎上緩緩展開。

這自然是針對王安石「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速變、劇變。

胡三省為《通鑑》作注釋,曰:「為人君而不知《通鑑》,則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惡亂而不知防亂之術,為人臣而不知《通鑑》,則上無以事君,下無以治民,為人子而不知《通鑑》,則謀身必至於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後。」

《四庫總目・通鑑條》:「體例嚴謹,脈絡清晰,網羅宏大,體大思精,史料充實,考證稽詳,敘事詳明,繁簡得宜」

此兩條俱為對《通鑑》公允的評價。

不過,《通鑑》按年記事,每令一件史事分散開,首尾難以稽考,不便研讀。袁樞「因司馬光《資治通鑑》,區別門目,以類排纂,每事各詳起訖,自為標題;每篇各編年月,自為首尾。」終於寫成《通鑑紀事本末》。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s88lai&aid=130917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