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明清科舉
2019/11/16 19:07:38瀏覽185|回應0|推薦0

明代科舉,分童試、鄉試、會試、殿試四階段進行 (《明史.選舉志》:「三年大比,以諸生試之直省,曰鄉試。中式者為舉人。次年,以舉人試之京師,曰會試。中式者,天子親策於廷,曰廷試,亦曰殿試」)。

1. 童試:在各府、州、縣舉行,每年一考,應試者稱為「童生」,童生須經過縣、府、院三個階段的考試,及格者稱為「生員」,俗稱「秀才」。

2. 鄉試:三年一考,每逢子、卯、午、酉之年,由皇帝選派主考,至各省試士,因於秋天舉行,故又稱秋試。與試者為府州縣學的生員 (「秀才」)。鄉試合格者,稱為「舉人」,「舉人」可以參加會試,

3. 會試:鄉試之次年春季,即醜、辰、未、戌年春季,由禮部舉行,又稱為「禮闈」、「春闈」。會試錄取者為「貢士」,第一名為「會元」。

4. 殿試:由皇帝親試,錄取的為「進士」,進士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編修,其餘進士則授翰林院庶吉士、主事、知縣等。

自元仁宗延祐二年 (公元 1315 年) 以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為科舉考試的指定用書,考試題目專出自《四書》,答卷須代聖人立言,根據指定之注疏發揮。作答有一定格式,「其文略彷宋經義,然代古人語氣為之,體用排偶」(《明史.選舉志》),全文分八段,分別為破題、承題、起講、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大結,稱「八股文」。

除「糊名」、「謄錄」、「鎖院」外,還有「搜檢」,即進入科場前要被搜身,確保沒有懷挾文字。考官入場後即鎖門,考生有軍士看守,以防止其自由進出。

明代科舉較前朝的更趨嚴密,使人不敢作弊,心存僥倖。

進士出身者有機會入翰林院,一方面讀書修學,一方面觀摩實際政事,培養行政經驗,這對實際行政有很大的裨益。科舉與翰林院結合,有效為政府儲才。

然而,明代科舉也有若干流弊,包括:

a. 考試內容過於偏狹,只重《四書集註》裡的經義。有考生擬題一二百道,或竊取他人文章,加以記誦,入場謄出,僥倖中式;

b. 八股文只講究形式,不重內涵,流於空疏。

c. 考生不能有個人見解,只能代聖人立言,久而久之,民族智慧為之蔽塞,敗壞人才。

d. 廢去騎、射、書、算、律,造成「文辭增而實事廢」(顧炎武語)。

e. 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自此,進士及第為清流、高人一等,秀才舉人為濁品、晉升無望,催生歧視和不平等。

f. 士人只求功名利祿,置個人德性修養、國家安危於不顧。

清代科舉沿襲明制,卻多了一重狹隘部族政權的居心。錢穆引鄒容《革命軍》:

至於科舉清要之選,雖漢人居十之七八,然主事則多額外,翰林則益清貧,補缺難於登天,開坊類於超海。不過設法虛縻之,戢其異心。又多設各省主考、學政及州縣教育等職,俾以無用之人,治無用之事而已。即幸而億萬人中,有竟登至大學士、尚書、侍郎之位者,又皆頭白齒落,垂老氣盡,分餘瀝於滿人之手。然定例,漢人必由翰林出身,始堪一拜,而滿人則無論出身如何,均能資兼文武,位兼將相,其中蓋有深意存焉。

說:

中國考試制度之用意,本在開放政權,選拔真才,來分配於政府各部門。現在清代的部族政權,既絕無意於把政權開放,則考試只成為羈縻牢籠之一術。換言之,只讓漢人們也嘗到一些甜頭,開放政權之一角落,作為一種妥協之條件而止。(《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s88lai&aid=130896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