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12/27 11:36:06瀏覽78|回應0|推薦0 | |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id=9713703&boardid=1&page=12&uid=&usernames=&userids=&action=
列 金文列(例)是會意字,由表示殺人的“歹”與“刀”(此符號原是刀與弓的結合體)組成。從金文看,列原本指戰陣。古代漢語中亦如此之用,如《左傳·僖公》:“既濟,而未成列。”意思是渡河之后還沒有擺好戰陣(“列”是“例”的本字,當本字被借用后,古人又以形聲方式重新造此字來代替)。 拉施特《史集》關於“古列延”有這樣的描述:“當蒙古人的部落屯駐在某地方時,他們總是圍成一個圈子,部落首領總是處於圈之中心,蒙古人叫做古列延(kuriyan),當敵人來襲時,他們就以這種方式布陣迎戰。”由於金文“列”字造字方法與波斯人描述的蒙古人屯駐方式吻合,有理由推定其原始讀音就是“古列延”,今天的讀音由縮音而來。方法很簡單,快讀即成。 清代學者的小學考証有一派就是以漢字的同音為線索,以同音字或近音字互相解釋。作者以上文章,似乎越來越具娛樂性。感覺作者個人的民族成分似乎是滿族或蒙古后裔。比如韓國、日本語言與漢語不是一個語系,但是韓國日本跟中國至今有10-30%以上的同音字,但是不能由此得出結論說:韓國日本是中國的文明源頭。作者的考証方法越來越像似當今的韓國學者了。 ———————— 韓國人能出這樣深度的研究?你也太高看他們了 那裡隻會產肥皂劇。。。。 回帖人:檐下風鈴 又驚世了?我就納悶了,你們怎麼總喜歡嚇唬世界啊? 回帖人: 滄桑故事 [手機綁定用戶] 12 禺與耦:華夏文明的基因密碼(節選) 滿洲女直語“奴隸”讀作“阿哈”aha,古代突厥語“奴隸”讀作“阿兒”ar,兩者讀音相似。筆者推測其為甲骨文“禺”(偶)的原始讀音。 “禺”是個象形字,象形被捆綁著雙手的人,“偶”則是后來出現的,當禺字被借用后,古人又用形聲方式造了個新字來代替本字。甲骨文和金文中的“禺”原本就是指被擄掠而來當做奴隸的人,故《說文解字》說“禺”字像猴又像鬼。奴隸常常用來殉葬,故殉葬者也稱為“禺”(偶)。先秦時代殉葬人數有一種逐步減少的趨勢,出現了用木頭雕刻成人形代替部分活人殉葬的現象,這是社會的緩慢進步,稱之為木偶,但木偶的身份仍然是奴隸,即木制奴隸像。 “禺”字的原始讀音已經把他們的社會屬性顯示出來,筆者以為,今天“禺”(偶)的讀音就是從女直語“阿哈”單音節化而來,快讀即可縮音成“o”之音。 古籍中用以指稱耕奴還有另外一個字,就是“耦”,一個以形聲會意方式造出來的字,指手裡拿著木制農具“耒”的奴隸,這是一些被控制在井田中勞作的人。 《詩經·周頌·噫嘻》描寫了西周初期,從長江流域驅掠而來的耕奴在井田中勞作的場面: 噫嘻成王,(好啊!我們的周成王,) 既昭假爾,(還有我們的歷代祖先都已駕臨,) 率時農夫,(看周成王督率著許多耕奴,) 播時百榖,(全都在那裡按時播種,) 駿發爾私,(大規模地開墾先王名下的土地,) 終三十裡,(井田連綿直到三十裡之外了,) 亦服爾耕,(老老實實地耕作吧,誰也別想逃跑,) 十千維耦。(一萬耕奴同時勞作的場面多麼壯觀啊!) “耦”是農耕漢民族先民的寫照,“耦”是華夏農耕文明的歷史成因,長江流域農耕漢民族先民被阿爾泰游牧民族不斷擄掠到黃土高原上成為“耦”的過程,就是華夏文明的發生發展的全過程,漢字“耦”蘊藏著華夏文明的基因密碼! 這語氣詞“噫嘻”不見於漢語口語中,但常見於今天的蒙古語口語中,這些奴隸主可能是說古代蒙古語的。詩中用“十千”而不說“萬”,這也不是漢語的習慣,但古代突厥語中確沒有“萬”這個詞,一概說成“十千”,突厥人至今還保留著這種計數習慣。 長滿野草和樹木的黃土地原本不是農耕之地,先秦時代的“井田”亦非自然形成,而是奴隸主們圈佔,切割,分配的結果。是先有規劃而后開墾,故邊線筆直,連綿成片。井田不是水田,而是耕地,田與田之間有筆直的道路,可供奴隸主們的馬車通行,因其田形如“井”字,故有此稱呼。“井田”不是西周才有的,隻是到西周時期史籍才有了詳細記載。 儒家歷來把這篇《詩經》想象成美妙的場景,描述成洋溢著歌聲的田園風光,但這不會是歷史的真實。這些耕奴地位比畜口還低些,他們生活在人類歷史上最為嚴酷的奴隸制社會中。 其實早在三皇五帝時代,北方牧民族南下擄掠百越先民為奴的情形就已經存在了,古籍中有三皇五帝從南方“徙”人的記載就是明証,“徙鳥夷”,“徙三苗”者是也! 可以想見,這些被捆綁著雙手,頸上帶著木制枷鎖的南方土著百越先民,曾源源不斷地被擄掠到黃河流域,以及黃土高原上去,成為井田中的“耦”。 並且這個“ou”可能原本就是南方土著民族的一個人稱代詞,隻是被操多音節語言的匈奴復述成了“阿哈”而已。今天浙江方言土語中就有以“ou”為第一人稱代詞的。古代百越人自稱“甌”(讀ou)還見諸記載。浙江溫州還有“甌江”,為浙江第二大河。古籍所稱的“甌”其實指整個南中國。如秦始皇曾三次發兵以征服嶺南,史稱“秦毆戰爭”,這“甌”就指廣東廣西一帶的土著。由此可見“甌”並非專指古代溫州人。 我們可以去觀察動物世界,小到蟋蟀、斗雞,大到山羊、野牛,從低級的狒狒,到高級的靈長類猩猩,同類間搏殺才是最為激烈的。同類搏殺時雙方神經高度興奮,激烈程度遠超異類間弱肉強食的生存競爭。同類間的爭斗搏殺最能使它們竭心盡力,這也是人類的戰爭為什麼無比殘酷的原因。可以想象出來,在遠古時期,在長江流域廣大范圍之內,有過兩大民族先民長期激烈的搏殺,但游牧民族始終處於強勢一方,搏殺的結是農耕漢民族先民被驅趕到中原地區淪為井田中的“耦”。 儒家理論中無比美好的三皇五帝時代,無比聖明的周天子時代不可能真實的存在過,而華夏文明的曙光,確是在這種可怕的場景中出現了! 回帖人: 尼布甲尼撒 你這個邏輯可是有點混亂啊。 這本書的最主要價值,就是指出了蒙滿諸語言同漢語之間的親緣關系,大量現代漢語詞匯其實是遠古語言簡化而來,你也舉出了大量有說服力的生動事例。但你又說,古漢語方言本身就是單音節,這跟你上述說法是自相矛盾的啊。邏輯上的混亂是許多人指責你的主要原因之一。實際上,你的意思大概是指南方民族是單音節語言,作為被征服的大量奴隸,對現代漢語的形成有重要影響。 其實,語言最初無疑是單音節的,逐步發展為多音節。英語也有單音節詞,漢語也有多音節詞,隻不過漢語單音節詞較多。這暗示著漢語包含較多的原始因素,跟漢族來源中的大量東南亞族群有關,實際上緬語、泰語等都同漢語有親源關系。漢語的形成極其復雜,既有南方族群的影響,又有北方草原民族的影響,同時毫無疑問也有西北印歐族群的影響。 坦率地說,老兄的個人能力大概是有限的,隻能起個拋磚引玉的功能,這是個極其龐大的系統性工程。你舉的有些例子相當牽強,對考古方面的個別解釋會貽笑大方,對人類基因研究的相關資料利用不足,對印歐、東南亞語言也毫不了解,都勢必導致這本書內容出現硬傷。其實,文明的起源無所謂血腥,也無所謂田園。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是個人的經歷、認知,扭曲了我們對外界事物的認識而已。 樓主姓徐,大概可以劃歸徐夷的后裔,對女直、匈奴這些充滿傳奇色彩的大詞確實痴迷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的判斷力。漢蒙滿日朝都跟東夷有密切關系,大洪水期來臨前東北亞是連成一片的。 俗話說,如果一個東西長得象鴨子,叫得象鴨子,走路也象鴨子,那麼應該就是鴨子。東亞諸國人長得像絕非偶然,都同上古東夷人有關系。韓國人喜歡跟中國人搶祖宗,也不能說純粹出於虛榮,還是因為確實是親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隻不過在政治上獨立分家過而已。毛新宇管毛澤東叫爺爺沒錯,陳東升管毛澤東叫姥爺也不能算高攀。歐亞大陸另一端其實也是一樣。 徐先生的書盡管有缺點,但在我們這個學術敗壞的時代已經算一流的了。許慎的說法何嘗不是漏洞百出,李時珍的許多偏方更是令世人笑掉大牙。 回帖人:看得很無聊 說游牧民發明是井田制度 這個基本是笑話了 大家都知道 每次游牧民到了黃河流域 都想把田荒廢掉變成牧場 這個是根深蒂固的習慣 不要說在先秦了 就是到了蒙古人時代 他們到了黃河流域 想到的就是殺了漢族農民 然后把田作為牧場 現在的游牧民 你要他們定居下來 都是那麼難 另外 世界上最早發明文字的 都是定居的農耕或者經商的民族 從來沒有游牧民族 這個就是鐵証 所以從商這個名稱 就可以知道 商人就是喜歡經商的 也符合世界上的一般規律 因此大體可以推測商人應該是從西方遷移過來的一個部落 帶著地中海一帶世界最先進的文明 有文字並且喜歡會做生意 然后把中原的那些土著作為奴隸 禺與耦:華夏文明的基因密碼(續) 可以想見,奴隸主對奴隸的需求是無止境的,建造陵墓,磨制玉器,冶煉青銅都會大量消耗奴隸人口,黃土高原上不斷擴大的井田規模需要越來越多的奴隸,南方土著農耕人口會被大量地,不斷地擄掠到黃土高原上去。 游牧民族間的征服戰爭也會產生奴隸,戰敗者會成為勝利者的奴隸,游牧民族搶掠異類,也搶掠同類,被俘獲的同類也視為奴仆,但游牧民族的生存方式注定了他們之間的關系不會是典型意義上的奴隸關系,有《魏書·高車傳》為証: 高車在南北朝時期一直是北魏的勁敵,在爭霸蒙古高原的戰爭中,總體上來說北魏處於強勢,許多高車部落人口被拓跋魏俘掠而來,但這些游牧人口的命運與魏人從南方擄掠來的農耕人口完全不同,他們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奴隸,到底是什麼原因?《魏書》說得很明白: “(高車)黨種各有君長,為性粗硬,黨類同心。至於寇難,翕然相依……(魏)太祖時,分散諸部,唯高車以類粗獷,不任使役,故得別為部落。” 其實游牧民族都有“為性粗硬”的特點,他們遷徙游牧,居無定所,自然就“不任使役”了。游牧民族的血緣氏族觀念非常強烈,雖然戰敗被俘,但魏人要想把他們打散分拆也不易做到,隻得“別為部落”,即整體上成為魏人的屬民。由於他們的氏族完整存在,他們隻會是名義上的仆人,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奴隸。 如此情形在13世紀再次出現:成吉思汗建立起空前絕后的個人權威,為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他對那些被征服的游牧部族,大都採取拆散開來,分別歸並到自己的家族名下的辦法,以消彌那些能與之抗衡的部族勢力,但仍然有一些游牧部族沒有被成功分拆掉,“衛拉特”(《明史》記作瓦剌)就是其中之一。正是這個部族,在北元時期,趁著黃金家族勢力衰落,奪取了蒙古高原的霸主地位,成吉思汗直系后裔幾乎被衛拉特人殺戮殆盡。后來黃金家族殘余雖然奪回了政權,但在整個明代,衛拉特人始終把持了“太師”位置,保持著與成吉思汗家族共同執政的顯赫地位。進入清代,這個衛拉特又藐視清朝(清史記作“厄魯特”),並與清王朝發生長期戰爭。 衛拉特血緣氏族聯盟當時沒有被打散,顯然不是成吉思汗不願拆散他們,而是他們“為性粗硬,黨類同心”,難以被拆散的緣故。拆散都不易,當然就“不任使役”了,換言之,他們不是為奴的好料子。 隻有從南方擄掠而來的農耕人口才是典型意義上的奴隸,這些定居民族沒有“為性粗硬”的特性,他們最易被驅使和管理。《后漢書·東夷列傳》曰:“夷者,柢也,言仁而好生,萬物柢地而出。故天性柔順,易以道御”,但這裡的“夷”是指中國東南方的農耕土著人口。相比北方游牧民族,他們確是些容易駕馭統治的族類。中國歷史上中原統治者的最大威脅都來自北方,雖然南方人口眾多,但他們很少擔心那裡會出現難以統治局面。 來自南方的土著人口最能吃苦耐勞,沒有游牧民族那種“不任使役”的特性,這自古已然,並且至今如此,很多黑非洲人都無法忍受的高溫高強度勞動,這些南人都能忍受。19世紀美國建筑跨洋鐵路,那些來自中國南方的華人勞工,像驢子一般特別耐勞的情形讓美國人驚嘆不已。 從北魏帝族中脫穎而出,后來掌控了半個北魏帝國,最后取而代之的“齊獻武王”高歡(又名“樹生”,即以“肅慎”為名),曾對鮮卑拓跋人這樣說: “漢民是汝奴,夫為汝耕,女為汝織,輸汝粟帛,令汝溫飽,汝何陵之?”(《北齊書》) 由於鮮卑奴隸主們過於嚴酷,大量耕奴被虐殺,被擄掠而來的耕奴不斷叛逃和自殺,高歡才有此番言語,但農耕漢人的屬性已經被他說得很明白了,他們才是真正的奴隸。 成吉思汗有著名戰將名“木華黎”,其祖先被成吉思汗六世祖海都汗虜為奴隸,從此成為成吉思汗家族的世襲家奴,雖有家奴身份,實是家臣關系。木華黎后來被封為萬戶長和國王。 朝鮮《李朝實錄》曰:“野人(指努爾哈赤女真人)之俗,不相為奴。”在后金汗國中典型意義上的奴隸都來自農耕漢人。我們看到清代達官貴人都喜歡以“奴才”自稱,以“奴才”為榮,這是因為朝廷中許多顯貴都是努爾哈赤家族的世襲家奴出身,例如李衛,但他們都不是農耕漢人出身,不是典型意義上的奴隸。在游牧文化背景中,真正的奴隸是不可能上升到貴族中去的。 努爾哈赤發給明朝皇帝的檄文中有言:“你若殺我耕奴(ueeierre aha)一百,我則殺汝耕奴(ueeierre aha)一千!”他把明王朝的農民都視為奴,這便是原生態的游牧文化!在游牧民族觀念中,農耕之人是最低賤的。 華夏文明雖然被稱為農耕文明,但如果以為中國歷史上曾有過以農為貴,以農為本,以農為尊的時代,那就大錯了,就是上了儒家的當,遠離歷史的真實了。這樣的時代從來沒有存在過。中國歷史上的“耕”總是與“奴”聯系在一起的,農耕之人始終是這個社會中最低賤的人。 如果要追溯努爾哈赤此種行為觀念的歷史源頭,一直可以追溯到華夏文明源頭中去,追溯到形聲會意字“耦”的本義上去! 回帖人:心想事成a2 樓主,你連北方漢人在五胡亂華,蒙古滅金中幾乎被殺光了都不知道,你還研究個屁! 回帖人: 滄桑故事 [手機綁定用戶] 曰:其實,語言最初無疑是單音節的,逐步發展為多音節。英語也有單音節詞,漢語也有多音節詞,隻不過漢語單音節詞較多。這暗示著漢語包含較多的原始因素 這是一個非常錯誤的觀念。單音節語言和多音節語言沒有高下之分,就像農耕民族和游牧民族在智力發展上並沒有區別一樣。兩種語言都能充分地表達人類思維,或曰傳遞信息。 但兩種語言可謂界限分明,不可混淆 漢人在遙遠的將來也仍然是使用單音節語言的,不會發展到印歐語系中去 華夏文明的起源是血腥的,否認這一點,就落在了儒家觀念中,這對這個古老民族進步發展是非常不利的 說農耕民族發明了井田制才是開歷史的大玩笑。對此本書中有充分的論述。 商人得名是因為喜好經商,也是歷史的大笑話,看看甲骨文“商”字的寫法吧,由表示王權的“辛”演變而來,與經商沒有任何關系。 概念模糊,表達含混,是華夏文化的特征。求真求實,分門別類,是科學研究的起點。 理解游牧民族的阿爾泰語,與南方百越先民的單音節語言截然不同,是描述漢字起源,華夏文明起源的基礎, 不可像看雞鴨子一樣,看看都有羽毛,高矮都差不多,便以為他們有共同的祖先。。。。。 回帖人: 尼布甲尼撒 呵呵,雞鴨可不是有共同的祖先嘛,都屬鳥綱,隻不過一個屬雞形目,一個屬雁形目。宇宙萬物皆相關,都是基本粒子的不同排列組合而已,這也是各民族及語言存在聯系的自然哲學基礎。 |
|
( 知識學習|語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