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12/27 11:14:58瀏覽293|回應0|推薦0 | |
13.匈奴現象的自然解讀(節選)
游牧文化是一種狼性文化,它從以殺掠為生的生存方式中產生出來,這種狼性文化的歷史已經無比悠久,可能與人類的歷史相當,其實是自然規律在人科動物中的體現。 自然界有一種耐人尋味的現象:同一科屬、同一物種內,當種其群繁盛之後,內部便會進化出一種以殘害同類為生的族類。例如蜜蜂世界中有一種專事殺掠的黃蜂,俗稱“九里彈”,這種黃蜂不事釀蜜,卻非常兇猛,它們四處襲擊,殺死能釀蜜的同類,吃掉他們所釀的蜜,並以此為生。只要有蜜蜂群集的地方,它便出現了,蜂農都為此頭痛不已。在鳥類世界裡有專以禽鳥為食的兇猛鷹隼,在蛇類王國里,眼睛王蛇專以其他蛇類為食,如此等等,都是無比漫長的自然歷史中物種進化的產物,是在自然規律作用下演化而來的複雜生命現象,當然也有人會說這是造物主的有意安排。 古籍中的“匈奴”就是人類社會中的九里彈,這種古人稱之為“戎”的族類,確是以殺掠同類為生。有言曰:存在的即合理的,即使我們還沒有能力去理解匈奴從怎樣一種自然法則中產生出來,也不妨礙我們先予肯定其有存在的價值和合理性,我們確可以把匈奴現象看作自然界生物多樣性的一種表現。 人類以什麼為主食顯然是自然選擇的結果,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的主食就天然不同。分佈在中國南方溫暖地區的定居民族以植物類食物為主食,北方的游牧民族以肉類奶製品為主食,兩大原始人群食物結構不同既由生存方式決定,也與他們所處的環境氣候有關。 農耕民族先民世居濕熱多雨的環境中,那裡植物生長速度快,適宜種植,他們選擇了以農耕為生。由於那裡氣溫較高,他們其實無法以肉類為主食,因為人的消化機能無法承受,他們只能以植物為主食。北方游牧民族則以狩獵為生,也是自然選擇的結果,他們活動在高緯度地區,那裡寒冷而乾燥,夏日短暫,冬季漫長,植物生長緩慢,人類生存在那樣的環境裡需要更多的熱量,以植物為主食就難以維繫人體對能量的需求,就是說他們必需以肉類為主食。 《魏書》記載,在北方游牧民族中甚至“有不食粒者”,即一年到頭不吃穀類食物,只吃肉酪,這是南方民族無法想像也無法忍受的。此外游牧民族還不喜歡把肉煮得太爛,他們喜歡吃半生不熟的肉類。他們還有喝鮮血、吃生肉的習慣,所謂“噬毛飲血”在北方游牧民族中從來沒有消失過。 在與野獸敵人搏鬥中產生出來的游牧文化一大特徵是崇尚勇武,這種文化的歷史已經無比久遠,從上萬年前賀蘭山,陰山岩畫之中,我們就已經可以強烈地感受到這種生命的狂野和張力。阿爾泰游牧民族先民總是在殺死敵人,獲得獵物,擄得對方婦女和財物中贏來快感,匈奴則以血腥殺戮為人生美事。司馬遷說,匈奴一見戰事就人人興奮,對於奔赴戰場他們是個個雀躍,他們從來不會把出征打仗視為畏途,如果不理解這一點其實就無法真正理解游牧文化。 《後漢書·西羌傳》曰:“(西羌)強則分種為酋豪,弱則為人附落,更相抄暴,以力為雄,以戰死為吉利,病終為不祥。 ”其實這是游牧民族的共性,他們認為戰死疆場才是人生的最好結局,病死老死於家中才是可恥的事。 明人《北虜風俗》曰:“(北虜)俗以貪生為恥,以捐生為把都”。這“把都”是蒙古語勇士“巴圖魯”的異寫。這就是所謂的民族特徵,顯然與生存方式有關。 《蒙古風俗鑑》記載,古代蒙古人甚至有把年過70仍然沒有死掉的老人拋到遠處,任其凍餓而死的習俗。他們認為老而不死是這個家族一種不祥之兆,這種人死後會成精怪作妨害後人,這種老人用過的東西也是不潔之物,最好不要留下繼續使用。其曰:“如果人是老死,富裕人家的做法是把死人連同他的住房帳篷一起埋葬掉,其活著的後人會帶著其他東西搬遷到別的地方去,因為這個地方已經不吉利了,如果是窮人則把老人的屍體扔到遠方去。”可見古代西羌“以戰死為吉利,病終為不祥”的習俗在後來蒙古人中繼續延續著。 波斯人寫的《世界征服史》對成吉思汗蒙古人的有這樣的描寫:“蒙古人視戰鬥之日為新婚之夜,他們把槍尖看成美女的親吻。” 據《元史》記載,成吉思汗曾與他最親密的“那可兒”們(蒙古語伴當,夥伴的讀音)暢談什麼是人生最快樂的事,成吉思汗總結說:“讓敵人恐懼流淚,把敵人的美妻攬在自己懷中,才是人生最快樂的事!” 成吉思汗這種幸福觀正是游牧文化本質特徵的生動寫照,這種文化特色可以說是一成不變的,乃是因為千萬年來北方游牧民族的生存方式並沒有什麼改變。據明人《建州聞見錄》記載,努爾哈赤八旗兵一旦聽聞出兵作戰,整個山寨所有兵丁立即節日般歡騰起來: “人人無不歡躍,其妻子亦皆喜樂,惟以多得財物為願。家有奴四五人皆爭偕赴,為搶掠財物故也。”又曰:“胡人(指滿洲人)以面頸帶搬(傷疤)者為榮,以不得損軀國事,死於牖下為恥。” 如此就與當時大明軍官兵視遼東作戰為畏途,視八旗為虎狼完全不同了,戰爭的結局其實早就注定了。 在血腥的殺戮中,古代阿爾泰遊民族還有了以人頭蓋骨做酒杯飲器的習俗,對此中外史書都有記載。司馬遷說,匈奴則喜歡把戰敗方首領的頭顱做成酒杯,還要包嵌金邊銀邊並上漆,使用這樣的酒杯飲酒是一種榮耀。 《魏書》記載:“肅宗(北魏皇帝)初,彌俄突(高車可汗名)與蠕蠕主醜奴(蒙古語狼“赤那”的異寫)戰敗被擒,醜奴係其兩腳於駑馬之上,頓曳殺之,漆其頭為飲器。”由此可知這種習俗在北方游牧民族中是傳承不衰的。 人頭蓋骨在所有的動物骨頭中算是最堅硬的了,容積又大,的確是理想的碗器製作材料,以此製作的酒杯不但便於攜帶,還經久耐用。人頭做成的飲器在史前考古中不斷被發現, 8000年前的內蒙古興隆窪遺址中就出土了用人頭蓋骨製作的牌形飾物,4500年前的良渚文化大墓中出土過完整的人頭碗,可知這種習俗的歷史已經非常久遠。 筆者還從蒙古說唱史詩《格薩爾王》中得知其“工藝流程”:草原英雄“格薩爾”先把七個工匠的頭顱砍下,再放進大鍋中煮熟,然後鋸開頭顱骨,剔洗乾淨,再包鑲金銀。他用頭顱杯盛上七種美酒,祭過“烏麻”(蒙古語“聖母”)後,把酒杯獻給了契丹皇帝。 原來頭顱先要煮過!水煮後的頭顱才堅硬光滑,適宜加工製作。一種古老的工藝技術就這樣被游牧民族代代相傳著,這種頭顱酒杯后來又成為喇嘛們的常用法器。 人頭飲器作為一種文化標識和民族標識,確可以在考古挖掘中用來指認民族背景,從而把遠古歷史文化遺存與古代阿爾泰游牧民族的活動聯繫起來考察。 且不可想當然地把古代阿爾泰游牧民族視為一個“愛好和平”的民族,游牧民族的生存方式已經註定了他們特別不能忍受的就是“和平”的折磨。草原民族永遠盼望著能出現一個“巴圖魯”(蒙古語勇士的讀音),把他們組織起來,從而把戰火燒到草原之外。如果沒有大大小小的成吉思汗的出現,游牧社會內部將永遠處於無休止的互相殘殺中,變成一盤散沙而衰弱不堪。 《隋書·突厥傳》就記述了當時北方游牧民族如此此種情形,曰: “東夷諸國(東突厥),盡挾私仇,西戎群長,皆有宿怨,突厥之北,契丹之徒,切齒磨牙,常伺其便,達頭(韃靼)前攻酒泉,其後于闐(和田),波斯,挹怛三國一時皆叛,沙缽略(突厥可汗名)近趣週盤,其內部薄孤,束紇羅(突厥族名)尋亦翻動,往年利稽察大(族名)為高麗,靺鞨所破,娑毗設(娑毗是鮮卑的異寫,設是蒙古語箭的讀音)又為紇支可汗所殺,與其為鄰,皆願誅剿,部落之下,盡異純民,千種萬類,仇敵怨偶,泣血拊心,銜悲積恨。” 阿爾泰游牧民族既然以征戰擄掠為生,游牧部族之間就不可避免地要處在這種“仇敵怨偶,泣血拊心”狀態中。游牧民族都有冤仇必報的信念,為血親復仇被認為是每一個氏族成員的基本義務,如此一來無休止的互相殘殺就不可避免。 《蒙古秘史》描寫了成吉思汗崛起之前的蒙古高原的情形:“星天旋轉,諸國戰爭,就連上床睡覺的時間也沒有,互相搶奪,互相擄掠。” 《史集》有言:“突厥各部族和諸種蒙古人在大部分時間裡都在互相作戰廝殺,他們互相對抗,互相爭吵,互相掠奪,就像住在伊朗的阿拉伯人一樣。” 《清實錄》則曰:“當時(指努爾哈赤崛起之時)女真各部蜂起,皆稱王爭長,互相戰殺,骨肉相殘,強凌弱,眾暴寡。” 對於阿爾泰游牧民族來說,他們最需要的是一個能不斷發現戰爭機會的首領,他們永遠期盼著能出現一個不斷增加他們財富的可汗。成吉思汗臨死之時對其子孫這樣囑咐道: “吾兒,父殆至壽終矣!賴長生天之助力,吾已為汝等建立如此大帝國,自國之中央達於四方邊極之地皆有一年行程,設若汝等欲得其不致分解,則必同心禦敵,一意為汝等友朋增加富貴。”(《元史·太祖》) 成吉思汗從未上學讀書,不識任何文字,卻掌握著最為精深的政治哲學,他向子孫傳授的是基於人性,簡單明白,人文哲學之精髓。就是要不斷增加麾下將領們的“富貴”,亦即權力,也就是不斷擴大帝國版圖和統治區域,此乃游牧帝國向外擴張的內在動力。游牧帝國的穩固有賴於這種持續不斷的征服,倘若停歇,內部便不可避免地要出現互相傾軋,最後導致分裂。擄掠能滿足人一時的慾望,但慾望會不斷膨脹,滿足這種不斷膨脹的慾望只能去不斷征服,不能讓戰火熄滅。 。 。 。 。 回帖人:尼布甲尼撒 第 122 樓 轉至第103樓第103 樓heib038250 2013/12/20 22:58:15 的原帖:要注意這個“毆脫”,那是“斡爾朵”的異寫,可汗宮帳的意思, ================================================== ======= 完全是瞎說 “毆脫”= 英文outer轉至第104樓第104 樓尼布甲尼撒2013/12/20 23:10:35 的原帖:有點意思。印像中甌脫是指草原國家間寬闊的無人區。如真的是OUTER的話,大概可以翻譯成邊疆。徐先生對印歐語係了解不多,是個缺點,實際上在歐亞大陸北部甚至西亞非等許多地區,黃白黑棕人種的血統、文化融合是極其明顯的。轉至第110樓第110 樓滄桑故事2013/12/21 9:38:24 的原帖: 推測這個“毆脫”讀音是英語還是阿爾泰語,必須考慮到說話人的背景,司馬遷記載他們是匈奴,無疑是蒙古人種,所以只能用古代蒙古語來指認。 在歐亞大陸北部,黃白混血現象自古至今都十分明顯,匈奴無疑包含黃白兩種人。語言之間的相互影響不言而喻,西邊的突厥語包含更多的印歐語元素,東邊的蒙古語則受黃種人語言影響大。毆脫原意確是邊疆,那個人提出的假說有點意思,黃白人種之間上古聯繫密切,基礎詞彙相似很正常。老兄的著作有少許硬傷,難免會招人嘲笑,但還是很有意義,權當拋磚引玉吧,這是一條漫長的荊棘之路。必買三本,以表支持。 回帖人:9命貓妖 這書的語言比較很新穎,應該也很有價值。 但也有硬傷,以前也說過。 所謂華夏,是到春秋才形成的。考證到黃帝,顯然是太遠了。 華夏起源在遊獵和農耕交界的黃河流域,並非偶然,是戰爭促成文明的發展。發展到春秋時期,才有華夏認同。 游牧生計大約直到春秋晚期才在漠北出現。之前遊獵、農耕並不分家,能牧就牧,能獵就獵,這種生計在甘肅青海川北一帶的羌族那裡一直存在。北方漢族的父繫起源就是古羌人。 這些綜合起來,會顛覆這書的敘事邏輯。 堅持這樣的敘事邏輯,可能是由於作者為了追求顛覆的轟動效應吧。也能理解。 回帖人:huangzh007 基因圖已證明了的,還研究什麼叫?我們主要起源於,來自緬甸的晚期智人 回帖人:huangzh007 第 125 樓 轉至第123樓第123 樓9命貓妖2013/12/21 12:21:32 的原帖: 這書的語言比較很新穎,應該也很有價值。 但也有硬傷,以前也說過。 所謂華夏,是到春秋才形成的。考證到黃帝,顯然是太遠了。 華夏起源在遊獵和農耕交界的黃河流域,並非偶然,是戰爭促成文明的發展。發展到春秋時期,才有華夏認同。 游牧生計大約直到春秋晚期才在漠北出現。之前遊獵、農耕並不分家,能牧就牧,能獵就獵,這種生計在甘肅青海川北一帶的羌族那裡一直存在。北方漢族的父繫起源就是古羌人。 這些綜合起來,會顛覆這書的敘事邏輯。 堅持這樣的敘事邏輯,可能是由於作者為了追求顛覆的轟動效應吧。也能理解。北方漢族,古羌人起源,有基因證據嗎? 從人類基因組工程圖上看,漢藏分化於2萬年前的川北,基因主要為M130,北方漢族主要是東來之中亞人群與M130之混合,以及後來,北亞人進來後的混合。 或許,如你所言,羌人也就是M130在甘青地區與中亞人群的混合 回帖人:南大方正 第 126 樓 轉至第15樓第15 樓zhzhgongmin 2013/12/19 16:30:55 的原帖:徐江偉新書《血色曙光:華夏文明與漢字的起源》一書已由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徐江偉是一位真正的民間學者又冒出來一個“民間學者”,和那個敢於讓孔子死後又去反對墨子一樣,歷史常識不足,穿越膽子有餘 匈奴現象的自然解讀(續) 游牧文化中還有一種內在的機理,能把兇殘好戰的酋長推上可汗寶座,把柔弱仁慈者無情地拋棄,在這種生存方式和文化背景下,古代阿爾泰游牧民族還演化出了一些非夷所思的習俗,例如鮮卑拓跋魏的“殺母立子”習俗,曰: “魏故事,后宮產子將為儲貳,其母皆賜死。”(《魏書·皇后列傳》) 意思是說鮮卑拓跋自古就有這樣的習俗,在立皇太子之前,必把他的生母先殺死。 人們容易理解“母以子貴”的道理,可能難以理解這種“母以子死”的道理,怎麼會有如此奇怪的習俗呢?應知這種看似野蠻的習俗,其實有內在的合理性,與游牧民族獨特的生存方式相適應的緣故。 只有那些從小沒有母愛的人,生性才會少些柔仁,多些殘忍,有這樣生世的人才會是勇武好戰的,乃是有人類心理學依據的。游牧部族首領如果沒有勇武好戰的性格,將給整個部族生存發展帶來大災難,難逃被征服、被肢解的命運。游牧民族自古一夫多妻,妻妾大多從戰敗部族中擄掠而來,可汗妻妾大多是被征服部族的貴族美女,如果讓她們成為活著的皇后,她勢必憑藉核心貴族身份,做出一些有利於那個戰敗部族的事來,對本部族的根本利益就會造成損害。把如此大的隱患先予消除掉其實是一種“理性”選擇的結果。就這樣北魏皇帝全是沒有母親的孤兒出身,他們的生母在他立為貳儲或登基之前,就已經被他的生父殺掉了。 史書記載,鮮卑拓跋人十分勇武善戰,魏人入主中原之前就世代稱霸蒙古高原,他們擁有輝煌的歷史,曰: “(魏先帝)世為君長,統幽都之北,廣漠之野……統國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威振北方,莫不率服”。 (《魏書·序記》) 魏人祖先能威振北方,必定與這種古老習俗有關,這種看似野蠻的習俗一定有過巨大的歷史作用,故能作為祖訓家規,世代傳承下來。魏人把自己的祖先追溯到黃帝,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其最小的兒子就是鮮卑拓跋的直接祖先,或許黃帝之時就已經有這樣的習俗了,或許黃帝就是孤兒出身,只是沒有被史書記載而已! 當然殺母立子的行為在具體操作過程中也會出現一些意外,這也不奇怪,歷史本來就是必然與偶然的結合體,一些偶然事件甚至改變了中國歷史的進程。 北魏的實際開創者名叫“拔跋·珪”,史稱“太租”,霸業輝煌,但他竟暴死於殺母立子之時。事情是很偶然的,太祖有兒子名“紹”,很受父王器重,幼年就被封為“清河王”,其母名“賀蘭”,美貌非常,原是有夫之婦,太祖愛之,襲殺其夫而奪其妻,生子紹,或許是太祖有意立為貳儲,將殺其母,不料意外出現了: “太祖幽之(清河王生母賀蘭)於宮,將殺之,會日暮,未決。賀氏密告紹,母曰:“汝將何以救吾? ”紹乃夜與賬下及宦者數人,逾宮犯禁。左右侍御呼曰:“賊至! ”太祖驚起,求弓刀不獲,遂暴崩。”(《魏書·太祖紀》) 這個北魏太祖“珪”竟被其看重的兒子深夜襲殺於寢宮中,其時紹才16歲。此事雖發意外,卻在情理之中。年輕生母在臨死之時哀求兒子救命,屬於人之常情,而王子尚小,涉世未深,習性未成,出於人類天然的母子之情,殺父救母,其行為動機亦不難理解。只是可惜“太祖”一時疏忽,殺妻不成反丟性命,死於英年三十九歲。 《魏書》作者歎曰,如果沒有這次意外,大江南北早就一統天下了,那裡還有“南朝”存在的理由? 對於殺母立子這樣一些看似奇怪的習俗,我們只有把它放到廣闊的人文歷史背景中,才能發見其深層內涵,並真正讀懂中國文明史。 蒙古高原確是人類最為嚴酷的戰場,那是人類冷兵器時代的軍事聖地,那裡有一種奇特的狼性文化,它古老得與人類的進化史相當。那是一片不斷出現巴圖魯,不斷成就戰神的地方。有大大小小的成吉思汗從那片高地上崛起,又從那片高地上南下。有的已經被歷史記載下來,更多的沒有被記載。在那個嚴酷環境中鍛造出來的游牧軍隊,便有了無與倫比的戰鬥力。從那裡奔湧出來的游牧軍隊,曾無數次在歐亞大陸捲起歷史風暴,他們被中原人稱之為“戎狄”,被西方人稱之為魔鬼“撒旦”,蒙古高原確是一個“魔鬼訓練營”! 在考察中國文明史的時候,我們看到這樣一種自然現象與歷史現象交相輝映的場景: 廣闊太平洋的一部分,那遙遠的南中國海上,炙熱的陽光下蒸騰著水氣,水汽聚集到高空,隨著地球自轉的牽引旋轉起來,發展成為風暴,並向北移動而去。風暴橫掃中國東南部,給那裡帶去大量雨水。這便是中國東南部廣大範圍內溫暖濕潤,河湖眾多,草木繁盛的自然成因,應知地球上同此緯度區域大多是沙漠乾旱地貌。 而蒙古高原上,由阿爾泰游牧民族捲起的戰爭風暴,總是自北向南襲來。一次次征服戰爭的風暴翻開了一頁頁中國古代史,伴隨著南方農耕民族人口被不斷擄掠到黃土高原上,華夏文明起源了,風暴過後,人們吃驚地發現,那裡竟呈現出一片人類文明的血色曙光! 回帖人:南五台 是弱智的人肯定能理解!是正常的人不能理解的! 回帖人:9命貓妖 第 129 樓 轉至第123樓第123 樓9命貓妖2013/12/21 12:21:32 的原帖: 這書的語言比較很新穎,應該也很有價值。 但也有硬傷,以前也說過。 所謂華夏,是到春秋才形成的。考證到黃帝,顯然是太遠了。 華夏起源在遊獵和農耕交界的黃河流域,並非偶然,是戰爭促成文明的發展。發展到春秋時期,才有華夏認同。 游牧生計大約直到春秋晚期才在漠北出現。之前遊獵、農耕並不分家,能牧就牧,能獵就獵,這種生計在甘肅青海川北一帶的羌族那裡一直存在。北方漢族的父繫起源就是古羌人。 這些綜合起來,會顛覆這書的敘事邏輯。 堅持這樣的敘事邏輯,可能是由於作者為了追求顛覆的轟動效應吧。也能理解。轉至第125樓第125 樓huangzh007 2013/12/21 12:35:50 的原帖:北方漢族,古羌人起源,有基因證據嗎? 從人類基因組工程圖上看,漢藏分化於2萬年前的川北,基因主要為M130,北方漢族主要是東來之中亞人群與M130之混合,以及後來,北亞人進來後的混合。 或許,如你所言,羌人也就是M130在甘青地區與中亞人群的混合記得是在恐龍網看到過一篇英文摘要,說是檢驗了藏族和漢族的DNA,漢族父系歸結不到40個起源,而藏族有1000多個。查數據庫,此論文存在。具體數字記不清了。 回帖人:swrl88 很有意義的討論。關注中! 來自:手機凱迪網 回帖人:滄桑故事 [手機綁定用戶] 第 131 樓 轉至第123樓第123 樓9命貓妖2013/12/21 12:21:32 的原帖: 這書的語言比較很新穎,應該也很有價值。 但也有硬傷,以前也說過。 所謂華夏,是到春秋才形成的。考證到黃帝,顯然是太遠了。 華夏起源在遊獵和農耕交界的黃河流域,並非偶然,是戰爭促成文明的發展。發展到春秋時期,才有華夏認同。 游牧生計大約直到春秋晚期才在漠北出現。之前遊獵、農耕並不分家,能牧就牧,能獵就獵,這種生計在甘肅青海川北一帶的羌族那裡一直存在。北方漢族的父繫起源就是古羌人。 這些綜合起來,會顛覆這書的敘事邏輯。 堅持這樣的敘事邏輯,可能是由於作者為了追求顛覆的轟動效應吧。也能理解。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如古羌人、古代滿洲女直,以遊獵為主,也有少量農耕,但內部的農耕人口地位也是最下層的。他們很可能原本就是擄掠而來的人口。遊獵人不可能定居於一地,也注定了他們內部的農耕成分很少。 但南方的農耕百越人從來就是以農耕為生,兼有一點畜牧和漁獵,是為補充而已,因為是定居民族。 傳統文明起源觀的詭異之處,就是千方百計模糊他們之間的界限,從而為漢人與北狄同源論尋得一些藉口和依據。 轉至第128樓第128 樓南五台2013/12/21 13:05:30 的原帖:是弱智的人肯定能理解!是正常的人不能理解的!正常人不能理解的原因是他們中儒家流毒太深,他們的人類理性深度蟄伏了,需要用一種雷霆之聲去喚醒! 轉至第123樓第123 樓9命貓妖2013/12/21 12:21:32 的原帖: 這書的語言比較很新穎,應該也很有價值。 但也有硬傷,以前也說過。 所謂華夏,是到春秋才形成的。考證到黃帝,顯然是太遠了。 華夏起源在遊獵和農耕交界的黃河流域,並非偶然,是戰爭促成文明的發展。發展到春秋時期,才有華夏認同。 游牧生計大約直到春秋晚期才在漠北出現。之前遊獵、農耕並不分家,能牧就牧,能獵就獵,這種生計在甘肅青海川北一帶的羌族那裡一直存在。北方漢族的父繫起源就是古羌人。 這些綜合起來,會顛覆這書的敘事邏輯。 堅持這樣的敘事邏輯,可能是由於作者為了追求顛覆的轟動效應吧。也能理解。轉至第125樓第125 樓huangzh007 2013/12/21 12:35:50 的原帖:北方漢族,古羌人起源,有基因證據嗎? 從人類基因組工程圖上看,漢藏分化於2萬年前的川北,基因主要為M130,北方漢族主要是東來之中亞人群與M130之混合,以及後來,北亞人進來後的混合。 或許,如你所言,羌人也就是M130在甘青地區與中亞人群的混合轉至第129樓第129 樓9命貓妖2013/12/21 13:54:46 的原帖: 記得是在恐龍網看到過一篇英文摘要,說是檢驗了藏族和漢族的DNA,漢族父系歸結不到40個起源,而藏族有1000多個。查數據庫,此論文存在。具體數字記不清了。藏族不是一個清晰的人種概念,西藏阿里地區直到清朝末期還存在長著金黃色頭髮的印歐人種部族。 最令人吃驚的是安多藏語與滿洲語,韓語,日語發音上極具相似性。故努爾哈赤,皇太極一遇東來傳教的西藏喇嘛就引為自己人,有種一見如故的感覺,藏人也很快歸順的清朝。 這種相似性可能蘊藏著滿洲人遠古時代的遷徙軌跡。 回帖人:9命貓妖 第 134 樓 轉至第123樓第123 樓9命貓妖2013/12/21 12:21:32 的原帖: 這書的語言比較很新穎,應該也很有價值。 但也有硬傷,以前也說過。 所謂華夏,是到春秋才形成的。考證到黃帝,顯然是太遠了。 華夏起源在遊獵和農耕交界的黃河流域,並非偶然,是戰爭促成文明的發展。發展到春秋時期,才有華夏認同。 游牧生計大約直到春秋晚期才在漠北出現。之前遊獵、農耕並不分家,能牧就牧,能獵就獵,這種生計在甘肅青海川北一帶的羌族那裡一直存在。北方漢族的父繫起源就是古羌人。 這些綜合起來,會顛覆這書的敘事邏輯。 堅持這樣的敘事邏輯,可能是由於作者為了追求顛覆的轟動效應吧。也能理解。轉至第131樓第131 樓滄桑故事2013/12/21 15:12:44 的原帖: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如古羌人、古代滿洲女直,以遊獵為主,也有少量農耕,但內部的農耕人口地位也是最下層的。他們很可能原本就是擄掠而來的人口。遊獵人不可能定居於一地,也注定了他們內部的農耕成分很少。 但南方的農耕百越人從來就是以農耕為生,兼有一點畜牧和漁獵,是為補充而已,因為是定居民族。 傳統文明起源觀的詭異之處,就是千方百計模糊他們之間的界限,從而為漢人與北狄同源論尋得一些藉口和依據。樓主沒看過這方面的資料吧? 既然遊獵無法定居於一地,那如何管理專門從事農耕的人口?又何來專門農耕人口一說? 羌人和女直生活在在大小凌河、遼河流域和青藏高原東北邊緣的森林草原地帶,雨量偏少,並不適合農耕,存在的部分耕作也無法獨立支撐生活,即使到近代,這種耕作都非常粗放,基本上只管春播秋收,中間不管的。但游牧生計無法獨立存在,必須依靠與農耕地帶進行一些物資交換,才能維持;或者做一點上述的耕作。因此,早期游牧談不上奴役部分專門農耕的人口,因為這些人口根本不存在。到近代那一帶的人都還這樣營生的。 在那裡,游牧比農耕更能保障生活,而且更自由。因此,遊獵部落喜歡游牧,並不是把專門農耕視為地位最低,而是視作異類,認為被土地束縛,不自由。遊獵民族奴役部分農耕人口,那是春秋之後形成游牧帝國,有能力侵占大片農耕地區之後的事情了。遊獵生活注定不容易形成穩定的政治國家。這更增加了奴役農耕居民的難度。 傳統觀念是怎樣是一回事,但學術上漢族起源於古羌人並不是什麼新觀點。 第 135 樓 轉至第123樓第123 樓9命貓妖2013/12/21 12:21:32 的原帖: 這書的語言比較很新穎,應該也很有價值。 但也有硬傷,以前也說過。 所謂華夏,是到春秋才形成的。考證到黃帝,顯然是太遠了。 華夏起源在遊獵和農耕交界的黃河流域,並非偶然,是戰爭促成文明的發展。發展到春秋時期,才有華夏認同。 游牧生計大約直到春秋晚期才在漠北出現。之前遊獵、農耕並不分家,能牧就牧,能獵就獵,這種生計在甘肅青海川北一帶的羌族那裡一直存在。北方漢族的父繫起源就是古羌人。 這些綜合起來,會顛覆這書的敘事邏輯。 堅持這樣的敘事邏輯,可能是由於作者為了追求顛覆的轟動效應吧。也能理解。轉至第125樓第125 樓huangzh007 2013/12/21 12:35:50 的原帖:北方漢族,古羌人起源,有基因證據嗎? 從人類基因組工程圖上看,漢藏分化於2萬年前的川北,基因主要為M130,北方漢族主要是東來之中亞人群與M130之混合,以及後來,北亞人進來後的混合。 或許,如你所言,羌人也就是M130在甘青地區與中亞人群的混合轉至第129樓第129 樓9命貓妖2013/12/21 13:54:46 的原帖: 記得是在恐龍網看到過一篇英文摘要,說是檢驗了藏族和漢族的DNA,漢族父系歸結不到40個起源,而藏族有1000多個。查數據庫,此論文存在。具體數字記不清了。轉至第133樓第133 樓滄桑故事2013/12/21 16:45:57 的原帖:藏族不是一個清晰的人種概念,西藏阿里地區直到清朝末期還存在長著金黃色頭髮的印歐人種部族。 最令人吃驚的是安多藏語與滿洲語,韓語,日語發音上極具相似性。故努爾哈赤,皇太極一遇東來傳教的西藏喇嘛就引為自己人,有種一見如故的感覺,藏人也很快歸順的清朝。 這種相似性可能蘊藏著滿洲人遠古時代的遷徙軌跡。從考古文化的連續性上說,中國分為三類文化。 藏北高原繞黃河到燕山一帶,被稱為北方細石器文化,對應的是游牧民族。 黃河流域,上游的羌氐文化和中下游的仰韶文化有連續性。 長江中下游的青蓮崗文化。春秋時,淮河流域到山東,尚有斷發文身的淮夷,是馬來人種。早期楚王直接自稱南蠻來著。 回帖人:lordland001 祝賀樓主!去年開始我關注你的新浪博客。我認為你研究的成果對中國人的自我的認知是顛覆性的。備受爭議理所當然。我上噹噹網訂購去了。 [發自iPad客戶端-貝客悅讀] 來自:iPhone客戶端 回帖人:方教主 看看 回帖人: 滄桑故事 [手機綁定用戶] 《血色曙光》一書在印刷、裝幀、設計上也非常優良,堪稱出版業一標杆。 第 109 樓 轉至第100樓第100 樓南五台2013/12/20 22:39:22 的原帖:十分搞笑!一個業餘的歷史學家在這裡戲說歷史,簡直是道聽途說,牽強附會,斷章取義,胡思亂想,不要把自己比作德國考古學家施里曼,西方人沒有這麼弱智!欺騙對歷史無知的人們可以,這樣的書拿到國際上只能丟人現眼!這本書的論證建立在語言分析、文化習俗和考古依據之上,是多維度推進的, 因此有思維能力的人,不論種族,都能理解。 第 110 樓 轉至第103樓第103 樓heib038250 2013/12/20 22:58:15 的原帖:要注意這個“毆脫”,那是“斡爾朵”的異寫,可汗宮帳的意思, ================================================== ======= 完全是瞎說 “毆脫”= 英文outer轉至第104樓第104 樓尼布甲尼撒2013/12/20 23:10:35 的原帖:有點意思。印像中甌脫是指草原國家間寬闊的無人區。如真的是OUTER的話,大概可以翻譯成邊疆。徐先生對印歐語係了解不多,是個缺點,實際上在歐亞大陸北部甚至西亞非等許多地區,黃白黑棕人種的血統、文化融合是極其明顯的。推測這個“毆脫”讀音是英語還是阿爾泰語,必須考慮到說話人的背景,司馬遷記載他們是匈奴,無疑是蒙古人種,所以只能用古代蒙古語來指認。 回帖人:明知故問 第 111 樓 轉至第108樓第108 樓滄桑故事2013/12/21 8:39:13 的原帖:《血色曙光》一書在印刷、裝幀、設計上也非常優良,堪稱出版業一標杆。這就是——徒有其表,金玉其外,敗絮其內 回帖人:呂國賓龍坪山 四川以及南方的少數民族語言呢 四川的蜀山氏呢,三星堆呢 回帖人: 滄桑故事 [手機綁定用戶] 第 114 樓 轉至第101樓第101 樓hahasuns 2013/12/20 22:41:57 的原帖:類似狼圖騰之類的垃圾書。狼圖騰是小說,可以虛構,而學術推論必須講證據,要自圓其說,而且邏輯和諧,兩者是截然不同的。 回帖人: 呂國賓龍坪山 第 115 樓 蘆山這裡有黃水河 百越人呢 詳細反駁一哈呢 共工為啥不是泰緬的后羿呢 回帖人: 滄桑故事 [手機綁定用戶] 第 119 樓 轉至第113樓第113 樓呂國賓龍坪山2013/12/21 10:32:38 的原帖:四川的蜀山氏呢,三星堆呢三星堆文化與中亞古文化關係密切,反映出東方文明不是獨立起源的,中西方自遠古時代起就已經聯繫在了一起。 回帖人:呂國賓龍坪山 正解 |
|
( 知識學習|語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