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獨厚英?歐洲政經統合陷窘境
2016/02/21 17:56:56瀏覽332|回應0|推薦0

20160221 04:10 中國時報 尹德瀚/綜合報導

  從剛閉幕的歐洲聯盟布魯塞爾高峰會看來,其內部凝聚力有越來越弱的趨勢,28個會員國各有各的盤算,大家口頭上談合作,卻都不拿出具體行動,難怪《華爾街日報》要說,歐洲經濟與政治統合的高點已成過去,未來各國將更堅持各自主權,使統合之路更崎嶇難行。

引發效法 埋下更多變數

  高峰會議題之一是英國要出走(Brexit)。英國訂今年623日舉行是否脫離歐盟的公投。「世界經濟論壇」的一篇報告說,這將是歐洲整合的一個轉捩點,就算公投結果是英國續留歐盟,也將創下先例,以致其他國家必須承受給予其國民同樣選擇的壓力,並且將效法英國向歐盟要求特殊待遇,這就為歐盟進一步統合埋下更多變數。

  英國脫歐只是挑戰之一,歐盟目前最大的問題還是難民危機。在此議題上歐盟幾乎已經四分五裂,奧地利擅自對收容尋求庇護的難民人數設限(180人);丹麥通過立法,要對難民徵收財產;捷克、匈牙利、波蘭和斯洛伐克則合力推動加強難民進入巴爾幹半島的邊境防務。

難民危機 各國意見分歧

  歐洲統合一路走來,出現今天這樣的窘境並不意外,以歐洲統合兩大具體成就「歐元」和《申根公約》為例,政客只要果實,卻不願意付出代價(讓渡部分主權),因此在未成立共同財政機構或存款保險基金的情況下,就讓歐元區上路,而申根公約雖實現歐盟境內邊界自由通行,卻沒有一支歐洲邊防武力對外巡防。

  希臘債務危機,暴露了歐元區缺乏共同存保基金或「銀行聯盟」的弊病,也加深了會員國對整個歐元區銀行體系的疑懼。而「歐洲邊防部隊」雖已在醞釀中,但面對難民危機,難保會員國不各自重新啟動其邊防。

  當初歐盟的前身「歐洲共同體」成立時,其口號是要使歐洲成為「更緊密的聯盟」(ever closer union),到今天,這個口號只會使某些會員國(如英國)避之唯恐不及,而從英國成功爭取特殊待遇的例子看來,歐盟也不必堅持「一體適用」的原則,改採「大同小異」的模式,或許更能可長可久。(中國時報)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0221000338-260108

英國脫歐 首相說NO

20160221 04:10 中國時報 江靜玲/倫敦20日電

  英國脫歐公投正式上路!布魯塞爾的歐盟高峰會上經過2天馬拉松式協商後,各國終於同意英國提出的歐盟改革方案。英國首相卡麥隆對協議中賦予英國「特殊地位」表示滿意,20日返英召開緊急內閣會議,隨後在倫敦唐寧街首相府前宣布,將在623日舉行歷史性公投,就英國去留歐盟做出決定。

623公投 決定去留歐盟

  卡麥隆表示,他為英國在歐盟取得「特殊地位」,因此建議內閣閣員敦促人民力挺留在改革後的歐盟,而他自己也將「投注所有心力」,促成英國留在歐盟。卡麥隆還警告那些鼓吹脫歐的人士別抱持浪漫幻想,以為只要脫離歐盟,英國就可以走向「流奶與蜜之地」,殊不知這只會讓英國「躍入未知世界」。

  卡麥隆說,歐盟其他27國同意英國的4項主要改革訴求,包括限制移民福利,移民必須在英國工作4年以上,才能申請在職福利,且英國在7年內可以對移民申請福利「緊急剎車」;保障包括英國在內的非歐元區歐盟國家,保護倫敦金融城的地位;提升歐盟競爭力,確保歐洲單一市場、自由貿易,英國企業不再被迫遷往歐陸;賦予英國不參與歐盟進一步整合的權力,英國將不是「歐盟超級國家」的一部分。他預定於22日向英國國會提出報告。

4協議 英國有特殊地位

  斡旋促成協議的歐盟高峰會議主席圖斯克說,這項協議「強化了英國在歐盟的特殊地位」,他相信歐盟需要英國,但最後決定權「在英國人手中」。

  不過,在英國內部,卡麥隆的挑戰才剛開始。倡議英國脫離歐盟的團體,批評卡麥隆與歐盟達成的協議「空洞」,「只能帶來極微少的改變」。

  英國政府閣員中,立場也呈現分歧。與卡麥隆站在同一線上,支持英國留在歐盟的主要閣員包括財相、內政大臣、外交大臣和商業大臣,但司法大臣、工作和退休大臣則都主張英國脫離歐盟。倫敦市長強森迄今則尚未表態。

閣員分2 市長未表態

  致力推動蘇格蘭獨立的「蘇格蘭民族黨」(SNP)前黨魁薩蒙德則說,若英國違背蘇格蘭選民的意願,公投退出歐盟,蘇格蘭應很快會再舉行獨立公投。

  位於倫敦,長期以來關切歐盟事務的「歐盟改革中心」則指出,歐盟改革「太慢太晚」。據TNS最新民調顯示,39%受訪者表示選擇脫離歐盟;36%選擇留下;25%尚未決定。(中國時報)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0221000260-260102

 

( 時事評論國際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pa285&aid=47539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