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2/21 23:23:46瀏覽450|回應0|推薦0 | |
2010-12-21 01:09 工商時報 記者陳懷瑜/台北報導 經建會主委劉憶如20日在立院經濟委員會表示,國內薪資偏低與我國整體經濟結構面有關,經建會從明年起,將花半年展開調查,然後將海外招來的廠商,引介入各地區,希望建立「產業有家,家有產業」的最佳狀況。 劉憶如說,目前許多經濟研究機構對我國經濟成長率,大都預測在4.5%左右,但她個人對明年全年景氣相當有信心,雖然受到新台幣兌美元的升值壓力,對我國出口較為不利,但擴大內需市場則是必須努力的方向。 面對國內高達360萬人的每月薪資在3萬元以下,受薪階級多數人是窮忙族的問題,劉憶如說,我國經濟成長卻薪資不漲原因是台灣接單、海外生產出貨,這使得工作機會與經濟成長率出現脫鉤現象,為了解國內薪資所得分布情況,經建會從明年起,將花半年展開調查。 劉憶如坦承目前國內的確存在著嚴重的城鄉差距,國內家戶年所得約在110萬元,但卻無法得知各地區的平均家戶所得,以國內800萬就業人口中,月薪低於3萬元有360萬人,佔很大比例,這將對我國未來要擴大內需市場,面對相當大的挑戰。 海外生產 流失台灣工作機會 2010-12-21 01:09 工商時報 記者潘羿菁/台北報導 經濟部昨日公布11月海外生產比重為50.95%,連續9個月海外生產比重破5成,相關官員分析,兩岸從過去的垂直分工,演變為現在大陸橫向複製國內生產線,意味著國內產能慢慢被取代,因此,只要兩岸貿易關係愈密切,廠商如果不持續開發先進製程,未來的生產會更依賴大陸。 過去海外生產比重大概在4成多,今年受惠於景氣強烈復甦,廠商提前在今年上半年就開始拉貨,訂單多,海外產能全開,自3月起海外生產比就突破5成。 「國內接單、海外生產」這種典型三角貿易產值,還是會計入總體經濟成長,但是海外生產比重愈高,國內就業與投資面將首當其衝。 官員解釋,由於廠商的生產線布局在海外,就無法帶動國內就業市場,沒了生產線,也就沒有廠商後續的加碼投資,等同於是負面效應倍增,所以一旦海外生產比重愈高,對台灣總體經濟的負面效應也會愈高。 但是對大企業而言,企業依然賺錢,但是無助改善國內失業率,這就是為何政府近來發布的經濟預測雖然很好,但是民眾卻感受不到。 官員指出,先前兩岸貿易關係是屬於垂直分工,台灣出口中間材或是中上游的原物料,再由大陸當地作加工後再出口,但是大陸市場競爭激烈,海外台商為了要提升產品附加價值,漸漸把台灣的生產線複製到大陸去,這是供應鏈產生變化,也是為何海外生產比重居高不下的主因。 又以資通信產業的海外生產比重高達8成,居各業別之冠,顯示出廣達、英業達與鴻海等廠商,生產重鎮幾乎都擺在大陸,所以每個月投審會所發布廠商赴大陸投資統計,增資案件幾乎占總投資案件的6成。 官員認為,國內人力與土地成本高,這是製造業將生產移往海外的主因,雖然政府希望台商可以鮭魚返鄉,但是勞力密集的產業,由於人力與土地成本降不下來,政府真的是愛莫能助,所以轉而鼓勵台商回台作營運總部,將研發能量擺在台灣,不僅可以提升產品的附加價值,研發經費的投入,也會帶動更多投資,間接提高民間消費,才是政府的終極目標。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