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工商社論-皮凱提來台啟示:儘速研編財富分配統計
2014/11/26 20:42:41瀏覽128|回應0|推薦0

20141126 工商時報

21世紀資本論作者皮凱提上週來台談及全球財富分配日趨不公,在賦稅未能發揮重分配的作用下,多數國家已成財富世襲,有錢人下一代更有錢,財富更趨集中,而窮人則更窮。他認為各國政府若沒有積極作為,我們很可能回到19世紀馬克思所處的那種貧富極度不均的年代。仔細思量,這非僅是美、歐的困境,也是台灣的問題。

今天主流經濟思想總認為自由競爭才能創造經濟社會的最大福利,皮凱提認為這個資本經濟體制長期以來已造成嚴重的貧富差距。成長與分配孰重孰輕向來看法紛歧,在皮凱提之前也曾有一些經濟學家要求正視分配的公平與正義,例如19世紀後期的馬歇爾(A.Marshall)、魏克賽爾(J.G.K.Wicksell)就表示:「如果所得分配不適當,則完全競爭就不是最佳的,市場競爭所產生的所得移轉,將會形成極大不公平。」他們認為政府藉政策干預,把富人的所得移轉給窮人,對經濟社會都是有利的。

只是這個一百多年前的論述,半個世紀以來已少有人提及,如同經濟學遺失的一章。如今自由化當道,多數經濟學家都認為成長可以解決分配的問題,馬英九總統亦在近年經常表示:「隨著經濟成長,所得分配不均的問題自然可獲改善。」然而,成長真能改善所得分配?答案是否定的。以台灣為例,在政府連年減稅之下,二十年來成長的果實只有少數「贏者圈」才能享有,貧富差距問題日益嚴重。

如同胡適筆下的差不多先生,長期以來,不少人把財富分配與所得分配混為一談;事實上,這兩者內涵有不小的差距。所得是指家庭一年賺取的收入,是流量統計,而財富則是家庭所持有的存款、股票、債券、房地產等資產總值,是存量統計。雖然兩者都是錢,看似差不多,但所代表的意義則完全不同。

差別在哪裡?我們可以1991年台灣的國富調查與家庭收支調查進行比較。當年台灣的五等分位所得差距不到5倍,但五等分位的家庭財富差距卻高達16.8倍。由此可知,貧富不均比所得不均嚴重許多,而這已是二十多年前的情況,如今台灣財富集中情況多嚴重?二十多年來政府完全沒有統計,我們自然無從得知。

皮凱提表示自己的書中沒有納入台灣的資料,但事實上台灣所能提供給他的只是所得分配的資料而已,因為台灣沒有財富分配資料。台灣唯一一次的財富分配資料就是1991年的國富調查報告,此後再也沒有了。部分學者以為近年主計總處發布的「國富統計」可以觀察財富分配,這同樣犯了差不多先生的毛病。國富統計和二十年前的國富調查是兩回事,現行國富統計只會告訴我們平均家庭資產水準,所陳述的是平均數而非分配狀況。

由主計總處的國富統計資料,可以發現自20082012年的平均每戶家庭淨資產,依序是882萬元、974萬元、1025萬元、1040萬元、1090萬元,看似家庭財富逐年增加,但這是平均數,是八百多萬戶家庭平均的結果,不能以此來認定台灣每個家庭財富五年來增加了200多萬元;其中的實況可能是金字塔頂端0.1%的家庭增加了數億、數十億,而一般家庭原地踏步甚或下滑。

當皮凱提日前來台談到財富分配一事,不少人胡亂拿數據回應台灣的現況,這實在是因為台灣沒有財富分配統計所致。這些年政府官員始終不願面對所得分配惡化,遑論財富分配二十年前已高達16.8倍,他們深怕今天這個數字會大得嚇人,因此選擇沉默無為。身在台灣,擁有資料最多的政府部門,難道不知道貧富差距已擴大到什麼地步?難道不知道中產階級已幾乎消失?放眼先進國家,誰沒有財富分配統計?然而,二十年來我們的財富分配統計卻一片空白,政府明顯失職。

這就是台灣今天最大的危機,政府只注意形式表象,對一切問題沒有內在真實的體認,沒有積極解決問題的使命感。試想每年國際大師來台提示的問題,有哪些是國內輿論沒有討論過的?但總得大師們醍醐灌頂一番,府院高層才會正視,但這個正視可能也只是暫時的,不久又回到原點。沒有內在真實的體認如同沒有靈魂,沒有方向感,是以政策忽左忽右,忽鬆忽緊,且戰且走,樣樣推卻樣樣不到位。以這樣的施政態度推估,皮凱提來台灣所颳起的旋風,不久又將歸於沉寂。

往者已矣,我們希望皮凱提此次來台所提示的問題,不應再因循過往的作法,政府應該做一些實事,由行政院責成主計總處、財政部、金管會等單位成立跨部會專案小組,研編財富分配統計。試想,決策當局果真體認財富集中對經濟的衝擊,且明白皮凱提21世紀資本論的警示,豈能沒有一份完整的財富分配統計?

兩千六百年前輔佐齊桓公一匡天下的管仲曾說:「不明於計數,而欲舉大事,猶無舟楫而欲經於水險也。」編不出財富分配統計,再多的改善貧富差距宣示,全是空談,全是謊言。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pa285&aid=19346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