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青春樂活坊】醫療行為中的盲點與危機─別把醫師當做神
2012/03/16 10:11:18瀏覽442|回應0|推薦7

2011 年,臺灣醫界龍頭的臺大醫院爆發史上最嚴重的醫療糾紛─將愛滋病患的器官移植到五位病患身上。意外發生後,輿論譁然,當各界紛紛將矛頭對準醫師時,卻忽略了在醫病關係緊張的狀況下,許多醫療行為有其盲點存在,而天下文化去年出版的《別把醫師當做神:一位優秀醫師的真誠反省》一書,便試圖闡述醫療文化中的危機與無奈。

撰文/廖珮芸

今我進入醫業,立誓獻身人道服務;我感激尊敬恩師,如同對待父母;並本著良心與尊嚴行醫;病患的健康生命是我首要顧念;我必嚴守病患寄託予我的祕密;我必盡力維護醫界名譽及高尚傳統;我以同事為兄弟;我對病患負責,不因任何宗教、國籍、種族、政治或地位不同而有所差別;生命從受胎時起,即為至高無上的尊嚴;即使面臨威脅,我的醫學知識也不與人道相違。

——希波克拉底誓言(the oath of Hippocrates)

醫病關係,漸行漸遠

       《別把醫師當做神:一位優秀醫師的真誠反省》作者大衛.紐曼註1,是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裡任教的急診科醫師,平時除了忙於發表學術報告外,更多時候都淹沒在忙亂的急診室中。紐曼醫師曾經在 2005 年接受徵召到伊拉克服役,特殊的前線醫療救援經驗,讓他重新思考醫師與病患的關係,並以流暢的文字,將艱深的醫療名詞,以及一般人難以了解的藥理知識與醫療程序,用事件的方式,讓讀者彷彿重回現場,並且能站在醫師的位置,看見醫療過程中的盲點與危機。

       紐曼醫師認為,不論是在哪個國家,醫師與病患的關係都漸行漸遠。沒有受過醫療訓練的病患,對於病痛的感覺是直接而無助的。病患原本希望透過醫療體系獲得救助,但當醫療體系自成一個封閉的系統時,求醫反而讓一般民眾更無助。譬如感冒時,醫師通常會開抗生素讓我們服用,但濫用可能導致後遺症,若服藥期間自行停藥,可能會使體內病菌產生抗藥性,以致日後服用同類抗生素時會失去效力。

       對於停藥的嚴重性,我們往往輕忽而不自知。而對於哪種感冒症狀該服用消炎藥或抗生素,我們更不清楚!紐曼醫師直言:「醫病之間之所以愈行愈遠,是因為醫師行為長久以來擁有許多『祕密』,使得醫病之間無法跨越這道鴻溝。醫師一些不假思索的習慣,不知不覺促使病患接受其權威、傳統的地位,因而引起病患對醫師產生一種超乎現實的期待,一旦有病痛,就會要求醫師一定要馬上開藥、檢查或開刀,造成許多不必要與無效的處理方式,引起醫病之間的困擾與不滿。」

       紐曼醫師除了坦率揭露醫界不為人知的陋習之外,更希望藉由此書,讓許多人明白醫病關係之間的立場,使醫病雙方能對以往的行為和觀念進一步自省與改變,從而創造更好的醫療環境。


醫學倫理,以希伯克拉底誓言為起點

        《別把醫師當做神:一位優秀醫師的真誠反省》一書,其原文書名為《Hippocrates' Shadow》,這出自於一個著名的典故:每位醫學院學生在進入醫院任職前,都得宣讀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註2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儘管我們相當熟悉希波克拉底誓言,但是卻很少人知道希波克拉底視病猶親,一天到晚守在病榻旁,用心照顧病患們,並重視醫病關係的連結。例如在治療傷口時,他會優先使用乾法處理(包紮等),而非採用使人痛楚之藥酒;倘若無法使用乾法處理(需消毒時),則會使用清水或酒精,盡量減輕病患痛楚。

       此外,希波克拉底更認為,醫師須謹慎並完整地記錄病患的症狀,諸如氣色、脈博、體溫、疼痛、運動、排泄等細節。再根據病歷量度病患之症狀,以確定臨床檢測是否正確。希波克拉底直言:「唯有臨床檢測,方有醫學。」而非先有醫學,才有病患。 

        紐曼醫師非常讚許希波克拉底的觀念,整本書的立論都以此為中心。他表示這本急診室日記並非刻意揭發醫界的瘡疤,而是希望透過回顧希波克拉底的精神,提醒醫界最前線的醫師和準醫師們,回歸醫療最重要的原則:「聆聽病患。」為病患診斷的應該是醫師,不是那些醫療儀器;醫師該聆聽的是病患的感受,而不是儀器的滴答聲。


醫術精湛,不如視病猶親

       這本書共有九章,作者在書中廣泛地討論他行醫多年所觀察到的醫療現象。諸如:CPR 的失敗率、可怕的感冒病毒、乳房攝影篩檢⋯⋯等。從這些現象中,紐曼醫師發現醫界其實存在著幾種迷思:

       首先,在醫師的培育訓練中,醫師們往往羞於承認「我不知道」,因為這會暴露出他們的無知而失去專業的權威。但無可否認的,醫師是人不是神,他們也會有找不出疾病成因的時候。所以紐曼醫生認為,醫師應勇於承認自己的弱點,並多與病患溝通,細心觀察,才能降低誤診的機率。

       其次,醫療行為中充斥著許多無效的醫療,例如紐曼醫師提出數據告訴讀者:「CPR 的失敗率在九成以上。」為何 CPR 失敗率這麼高呢?原來是這些病患在急救前大多已沒有呼吸、心跳,可以說已經死亡,但假使患者家屬到來時,發現醫院沒有為病患做 CPR 急救,醫師有可能背上施救不力的責任,因此多半都要做到家屬來了,才能停手,但這樣的 CPR 有效嗎?事實證明這些都只是在浪費醫療資源而已。

       再者,是醫師溝通能力不佳的問題,例如無法採納其他醫生意見、與病患不溝通等,都是常見的狀況。尤其為了提高看診效率,許多醫師往往不主動向病患解釋病情,讓病患對自己的身體狀況完全不了解,於是病患不斷要求抽血、照 X 光、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等檢查,希望能「多確認幾次」。但這些有用嗎?事實上此時醫師該做的是降低病患的不安與焦慮,並建立彼此之間的信賴感,對病患來說,這一點比高科技的精密儀器還更令人安心。

       除了以上幾點,紐曼醫師在書末再度重申醫療倫理的重要。希伯克拉底醫師對醫病關係曾經做過這樣的註解:「有些病患雖然知道自己的病情嚴重,但因為醫師釋出善意帶給他的滿足而康復。」對病患來說,最有品質的治療,往往不是醫療中的「科學」,而是關係的「存在」,因此與其依賴精密的醫療儀器、昂貴的藥物,還不如給予病患最多的關懷、真實的陪伴、有效的傾聽,讓病患在生理與心理上都能信賴醫師,那才是整個醫療工作的重心!


醫師,是人不是神

       對照現今臺灣的醫療環境,紐曼醫師的文字,讀來不禁令人感嘆,一方面,臺灣醫生工作量繁重,過勞死的新聞時有所聞;另一方面,醫病之間關係緊張,醫療糾紛屢見不鮮⋯⋯在前述的風波中,因愛滋病事件而去職的臺大醫師柯文哲即感慨地表示:「醫師是犯罪率最高的行業。」這起事件會有這樣的結果,背後的原因可說千絲萬縷,例如制度不完整、醫師與檢驗人員輕忽,以致最終造成無法挽回的錯誤。 

       除此之外,一般民眾就醫時,時常要求立即快速的療效,要是醫療方法無法立竿見影,就自行判定為「治療無效」,甚至乾脆再換一家診所看病。這樣的醫病文化,使得醫師也不得不捨棄他們的尊嚴與專業,最後選擇屈從病患的要求。大體而言,臺灣的醫病雙方不但缺乏了解,更鮮少溝通。

       不過,透過這本書,我們不但能了解醫師的立場,甚至接受他們「是人不是神」的事實──事實上有許多不明原因的出血、暈眩等症狀,醫生也束手無策,而他們唯一能做的,就是耐心地觀察與陪伴病患。有了這一層體認,我們在面對醫師與複雜的醫療體系時,自然就能有更多一點的理性與寬容了。

       如果你未來有志於從醫,或者樂於探索生命哲學議題,建議你可別錯過這本內容豐富、言簡意賅的好書。我認為醫療工作是相當神聖的,就如同希波克拉底所說的那句誓詞:「生命從受胎時起,即為至高無上的尊嚴。」無論病患的宗教、國籍、種族、政治、地位與醫師有多大的差異,他都必須放下偏見,盡全力照護他們,其實這就是生命價值的展現,而醫師,就是彰顯人類生命價值的英雄!

( 知識學習考試升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opmaster17&aid=6221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