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01/18 23:16:23瀏覽21650|回應8|推薦0 | |
分享~ 如得法師 文章記載自; 如得法師示 從善知識十德相看 日常師父 功德 . 善知識要具足的十個條件:調伏、靜、近靜、德增、具勤、教富饒、善達實性、具巧說、悲體、離厭。 在廣論裏提到“此中所說知識,是於三士所有道中,能漸引導,次能導入大乘佛道”。在這裏所說的老師,他的條件是能夠從下士、中士、上士,慢慢引導我們能趣入大乘佛道,這個老師是能引導我走向大乘這條路,走向究竟離苦得樂這條路,他必須具備這樣的條件。 一、調伏者:調伏又叫尸羅,又叫戒,前面三個是他必須具有戒定慧,他本身的內證功德是必須具有戒定慧。戒是一切道的根本,你要走上去一定要有戒定慧,特別是在格魯教法當中,最重要是要有三學即三主要道,還有生圓二次第,那這個戒就是成就我們功德的根本。 宗大師抉擇戒的戒體有四個條件,第一個是以出離心為因,發起於師前,誓願所承許,遮損他及依。他來受戒是因為要出離,所以在《南山律在家備覽》裏說到,戒是軌成出離之道,讓你朝向出離這條道路,這是戒的根本目的,這個出離不只是自己出離,甚至還幫助別人出離,讓自己出離是最低下限。發起於師前,在師長面前不只承許要受戒,還要遮掉損害他人的身口業,及造作身口的心,真正戒的內涵是這個。 綁住我們出離不外乎是世間的貪著,世間貪著有很多,包含飲食、男女、名利,這些東西是真正綁住我們不能出離的原因。師父持戒是掌握戒體的精神。如:有一次師父在法會見了南海寺的比丘尼,法會當中還有一些海外同修回來,師父也撥空見他們。師父先見了南海寺的法師,見了之後,我想下一批的美國團應該要準備好了,託另外一位法師去召集他們,後來一看人還沒到,師父又快講完話了,我很緊張,就跑出去看怎麼還沒集合好,出去大概兩三分鐘,回來之後,南海寺的法師也差不多可以離開了,剩下我跟師父兩個人,師父便教誡我不該留下他一人在裏面,叫我以後要特別注意。師父除了在戒體以外,他在戒相對他而言不是一個太大的問題,但是師父是為了對戒相的尊重。 在飲食部分,師父的飲食非常簡單,蠻定量的,但是比較特別的是菜不能太硬,師父已經持續幾十年是這個樣子,粥大概一碗七八分滿,菜大概一碗。師父在美國蓮社時,每天吃的很簡單,一個饅頭或麵包,頂多再加一杯飲料,數十年如一日,這是他一個人的時候,當你一個人的時候還能夠這樣,表示他對戒的持守是非常嚴謹的,因為戒的精神是能憶能持能防,森然萬境何事非持,他對任何境界,且在沒有人看到的地方都願意持戒,這才是持戒的內涵, 那種君子慎其獨的精神才讓我佩服。 另外一個綁住我們的是名利,出家可能對飲食男女比較沒有機會,可是不知不覺名利也是把自己束縛的原因。師父在面對政治人物或富有的人的態度,像在工商營裏,有一個董事長見師父,我問師父如何去面對這個境界,師父說他很清楚他們造的業是什麼業,所以看到他會更策勵自己不要跟他們一樣,雖然這輩子有一些福報,有一些名,但是造的惡業也多,所以看到他們更策勵自己,如果自己走偏掉,一定會變成這種果報,就像政治人物及工商界的人物一樣,所以師父在這方面他一直很警惕。後來師父見那位董事長時,在那種場合師父不卑不亢,對方非常恭敬師父,為什麼對方很恭敬師父?因為他要的東西師父不要,師父有的東西他沒有,這些名位、利養對師父沒有太大用處,而這些心靈提升的內涵是他沒有的,當一個人對別人無所求時,他自然表現出自己的一種尊嚴,所以自然而然他這樣表現出來,別人也會對他很恭敬。 比如像我在鳳山寺除了當侍者之外,我還處理一些土地及房子的問題,在處理這個時會碰到對鳳山寺土地建設有好處的人,最直接的就是鄉長、村長,他們能幫鳳山寺蓋周邊的建設,所以我對他們都很恭敬,有一次鄉長要來見師父,我跟師父報告,因為我覺得他們蠻重要的,師父也說好,但兩三天之後還沒有反應,我又跟師父講鄉長要見師父,因為快要選舉了,師父又說我知道,隔了一兩個禮拜,師父又沒反應,我又跟師父說,師父就直接跟我說,難道你要跟他們一樣嗎?學佛要像火箭一樣很沖,很有力量,可是政治一定要牛步化,不會隨順他又不會得罪他。可是因為我辦這件事情不知不覺會覺得他們蠻重要的,會覺得師父接見他們有好處,順便提出一些請求,因為選舉的人會亂開支票,可是師父他認為不是這樣,他說這個因本身就是個錯誤,也透過這個境界來教我,告訴我如果你跟他們在一起,將來的業一定會是三世怨。我看到師父本身對持戒精神的把握。 戒除了止持還有一個作持,作持更進一步的是幫助別人,因為菩薩戒要饒益有情,所以更進一步要代別人著想、利益眾生,這才是真正持戒的內涵,比如說,師父不會因為要持戒而做出一些麻煩別人的事情,平常在鳳山寺是不能超過十二點吃飯,可是師父到法人一定十二點吃飯,因為這邊用餐的規矩,他不希望因為要持戒讓別人特別提前準備。 又如坐電梯,法人的人看到法師坐電梯一定會出來,特別是女眾,但我們都會說不用。有一次一位法師拒絕女眾進電梯,這件事被師父知道了,師父告訴他你要持戒就自己走樓梯,不要讓別人不能坐電梯,師父不希望因為自己持戒的關係而讓別人不方便,這已經違背持戒的精神。 又像師父不喜歡麻煩別人,師父有一個X光片,他想請人先看X光片的內容,我說在林口有一位醫生最近要過來,可不可以請他順道過來,師父告訴我,他那麼忙,可是如果跟他說師父請他來,他一定會來,可是師父很不喜歡這樣子。師父很不希望自己比別人特別,他希望能配合大家。這是師父持戒的精神,這才是真正持大乘戒的人。 反過來講,犯戒有四因:無知、放逸、不恭敬、煩惱熾盛。無知正對治是智慧,放逸正對治是精進,這也是師父一生的寫照,師父精進的精神即使到老還是這樣,師父幾十年都兩三點就起床,即使生病或半夜被吵都還是一樣,他覺得這是一個學佛弟子的根本。 像我幫師父開車,師父上車通常都不會睡覺,師父在車上都會用功,不會讓自己的心處於一種昏沉相當中,心力會提得很好。 不恭敬的反面是恭敬,在高速公路看到很多佛像,師父一定會合掌,形象上是對三寶的恭敬,內心裏是師父每一件事情都緣到三寶功德,不管任何事,師父都覺得是三寶功德。像前面處理土地的問題,我會把一些狀況跟師父報告,當我遇到兩難的問題,師父卻很容易地告訴我應該怎麼做,我那時非常地佩服,而且那種做法真的是代別人著想,而且也為了僧團及三寶的利益著想。自然而然會跟師父講對師父佩服的感覺,師父都會說那是靠祈求,這是三寶功德,祈求一定有效,沒效一定沒祈求,這句話代表他對三寶的信心是百分之百。 二、寂靜者:對於所有妙行要進,惡行要止。用正念正知讓自己內心安住於寂靜,這是一種定學。他必須對他該進的善行及該止的惡行能夠因為正念正知的關係能擋得住,甚至能攝持住心,讓心安住在一點上。 團體裏有一位能量學的醫師,這位醫師幫師父看病,他說每個關節都會顯現我們身體某個部位的能量,其中有一項是腦波,他以自己為例,他大概是80,腦波越高代表這個人越浮躁。他幫師父測量,師父腦波只有個位數,他說學了佛的人腦波會變得很低,特別是師父,測了好多次都是這樣。像這樣的腦波是在打坐禪定的狀態才有,可是師父沒有打坐,是一種動態的禪定,但這是一種果相,師父的心不會受外境所波動。 師父是透過每個境界去練習
師父是透過每個境界去練習,有一次跟師父去閉關,一起用餐吃包子,一般的高麗菜包後面的紙很好撕,一撕就起來了,但是法人出的梅乾菜包的紙是粘在上面的,當我們開始吃的時候,師父倒了一杯水,打開杯子後用指頭沾一沾,塗在後面,塗完之後師父慢慢地將紙撕下,結果整張都沒有粘住,師父弄完就叫我試看看,我沾完水之後便開始撕,前面撕得還蠻順利的,撕到中間的時候粘住了,我便換個角度撕,結果還是粘住,粘住之後我就整片撕下來,把那張紙揉一揉放在碗後面,師父也沒有講話,吃到一半,師父突然冒出一句話,學佛的人是想學不想思,有些人心非常急躁,想思不想學。他告訴我,這個撕起來一個是惜福,另一個是練習我們的念力,因為我們一對到貪著的境,心是屬於燥動的。師父透過境界告訴我如何去練習正知正念。 同樣那一餐我們吃葡萄,我很順手地從上面拿起來吃,師父說,如果我是你,我會拿一個碗過來,把那一串放在碗裏,先吃掉下來的,因為掉下來的會先壞掉,可是在吃的時候,是不會有正知正念的,慣性的反應就是順手拿起來吃。師父說,會掌握總別的人,對境時會掌握到它的關鍵點,他的次第、總別。看到這個葡萄他知道應該先吃掉下來的,因為它會先壞掉。所以師父不是要教我如何吃葡萄,而是要告訴我對境時能不能掌握總別次第很重要,這是學佛很重要的關鍵,可是我們講廣論才講道次第,生活中完全沒有道次第,實際上,廣論如果是最殊勝的,一定可以用在生活當中,在生活當中都有道次第。 文章轉載自; 如得法師 2007. 12. 14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