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只要七分就能被錄取的新聞,使社會再度注意到教育品質不佳的問題。輿論一開始指責大學太多而品質不好,官員也就提出大學退場機制和引進外國學生等對策;後來輿論注意到只考七分乃是中學教育品質出問題而非大學出問題,行政院又表示高中要辦畢業會考為學生品質把關。但這些對策都未真正了知教育的問題和目的,因而反可能使我國的教育愈改愈糟。
多年來我國的教育政策,都是由教育系統和考試制度挑選出來的精英負責。這些高級知識分子在教育制度中幾乎都一帆風順,因此也就較難注意到教育制度的很多缺陷。他們常無法體會在教育制度中失敗或被壓抑者的痛苦,以及社會因而受到損失,所以他們的政策主張常是要讓在現行制度中成功的人更成功;卻忘掉從國家的立場,讓原來會失敗的人也能成功,可能是更重要的教育目標。行政院主張辦高中會考,非但又落入科舉和精英教育的錯誤之中,也進一步違背多元發展及因才施教的正確方向。
教育的目的是要人民有更好的品格及能力,讓國家整體有更好的社會及更多的人力資本。但每個人學習各種能力的潛力及性向並不相同,因此教育必須因才施教,一方面達到整體較高的效率,另一方面也讓大多數人的潛力都能公平地得到發揮之機會。好的教育和考試制度,應能適切分辨每個學生的特長,給予不同的教育。但我們的考試卻常走向簡單的二分法,也就是及格、不及格或有沒有達到標準,及格或達到標準的可以得到更多教育,不及格或沒達到標準的則被淘汰或拋棄。
這種淘汰式的教育在經濟尚未發展,想接受教育的人不多,社會也不需太多受過教育的人才時,對社會的傷害也許不是很大。當時社會若有半數有潛力可成為社會所需的知識分子,卻只需15%人成為知識分子,考試淘汰式的教育乃至科舉制度選出來的,即使不是最恰當的那15%人才,大部分也仍然勉強可用。被淘汰或沒機會成為知識分子的人,也不難在家庭和社會中學得一技之長來謀生,並貢獻社會。
然而現在的社會和經濟不再是這麼單純或落後,而我們的教育政策卻大多還停留在過去的思想。由於社會經濟非常多樣化,因此需要很多類不同的人才。目前的國際競爭使各類人才都要受過相當多的教育訓練,才能勝過外國的競爭者而得到高收入,只靠天生的能力可能連工作都找不到。而教育不符合其性向和學習能力的人,也很難學得夠好來面對國際競爭。所以我們現在不能再只用簡單乃至單一的標準來決定誰該接受更多教育,也不能再給所有的人同樣的教育。我國教育的很多問題都是因為制度和政策未跟上新時代所造成。
高中畢業生在大學入學考試只考七分的原因之一,是學生在較低年級時的學習因為某些原因而落後,在學校未能因才施教的情況下,後來的課程就更跟不上甚至完全沒辦法學習。最近媒體報導,有一位小學生竟因此被判定為智障,但在慈善機構個別課後輔導之後,卻變成名列前茅。社會上類似這樣被拋棄犧牲的學生不知還有多少。
只考七分的另一種原因,是學校的課程不符合學生的性向,學生被迫學習時不只學不來,更會因為輸給別人而失去信心,甚至對學校和社會不滿。名聞世界的漫畫家蔡志忠在國中就輟學一心畫畫。若他當年被迫要學會高中數學才能進大學學畫,說不定就對漫畫失去興趣。
上述分析顯示,因才施教乃是目前教育極為重要的改革方向。從小學開始我們就應該對學習落後的學生做補強教育,讓他們有機會跟上同學而不被拋棄。而對性向或潛力與標準課程不同的學生,我們也應在仔細研判確定之後,允許他們放棄一些不合性向能力且無助於其未來發展的學科。
但行政院高中會考的主張,卻是要進一步強迫學生非學好高中的所謂主要科目不可。這雖可使少部分學生更努力念書,但是那些因基礎不好而跟不上的學生,以及那些性向不符的大批學生,卻可能因而更難發展,甚至就被拋棄。所以政府應該放棄高中會考這種齊一化的錯誤教育構想,趕快思考因才施教的新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