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12/15 19:24:00瀏覽992|回應1|推薦22 | |
http://www.watchinese.com/article/2013/9862?page=3
作者:艾艾子
「長官 ,請進入司令塔內指揮吧。」 「不,我就站在這裡。」 「砲擊開始後,這裡非常危險。請無論如何,進入司令塔。」 「我已經是老人了。今天就不離開這位置了。你們都是年輕人,將來為國奉獻,比我更重要。你們進去吧。」 以上是十九世紀的日本海軍大將東鄉平八郎指揮聯合艦隊,於日本海海戰擊潰俄國波羅海艦隊的場景。NHK將日本名作家司馬遼太郎的名著《坂上之雲》改拍成同名的連續劇,該劇的最後一集,就是描寫這場激烈的海戰。
劇中,指揮官東鄉拒絕進入司令塔,安如泰山地佇立在三笠艦的前端。當我看見這一幕,真覺得:大將就是這樣。因為大將站在第一線指揮,當時的海軍中將秋山真之以下的幕僚因此都在第一線。指揮階層置生死於度外,自然將士用命。 東鄉高舉右手,往左側畫圓,指揮整個日本艦隊在俄國艦隊前繞個大彎,這是戰史上有名的「丁字戰法」。發想這個戰法的就是《坂上之雲》的男主角──秋山真之。 司馬遼太郎的名著改編 《坂上之雲》是司馬遼太郎的巨作,可是終其一生,他都不同意改拍成電視劇。因為,一是擔心著作被利用來美化戰爭;二來,也擔心助長日本極右派的歷史 觀點。個人認為,司馬遼太郎筆下的主軸,應該在於發揚明治時期的積極向上性。司馬氏不是鼓吹軍國主義,而是要呈現日本從一個小國躍升為大國的過程,不可避 免地描述了「甲午戰爭」與「日俄戰爭」。為了避免在鄰邦的歷史傷口灑鹽,司馬氏不同意改拍成歷史劇,我想他的用意是良善的。 NHK雖取得其遺孀的同意開拍此劇,他們對於歷史觀的呈現還算嚴肅。譬如,該劇描寫戰爭的場景雖多,卻沒讓人感染「嗜血」與「仇恨」。對於日本國內 當時激烈的民族情感,該劇也淡化處理。日本海海戰,導演試圖表現戰爭的慘烈,勝利者雖是日本,俄軍投降之際,聯合艦隊上卻全軍靜默。戰爭的慘烈,對比出生 命的脆弱,編劇刻意突顯「勝利者一無所獲」的氣氛。海戰主要參謀秋山真之甚至說他想出家,依稀表現反戰的想法。 對於這個題材的處理,我想司馬氏當時是非常明智的。他擅寫的是人物故事,透過人物來透視時代的精神。他筆下三個男主角──秋山好古、秋山真之、正岡 子規,都算是明治時期的代表人物,他們宛如山坡上方的雲一樣耀眼。人們如同登山客,專心隨著雲的方向,在崎嶇難行的山坡路上往上攀升。 明治時期的樂天主義 秋山真之(本木雅弘飾)在哥哥秋山好古的幫助下,一路成長。先求學於東京大學預備學校,後來投筆從戎,成為優秀的海軍軍官。哥哥秋山好古(阿部寬 飾)則是領著日本的騎兵隊在滿州建立功勛。正岡子規(香川照之飾)則立志於俳句、短歌、新體詩及散文的創作與革新,雖然英年早逝,卻留下大量的作品與奮鬥 不懈的精神。如果你細看前面一、二集,三位男主角的童年、個性與歷練都被詮釋得相當動人,他們身上有濃厚的「明治精神」。 甚麼是明治時期的精神?該劇反覆強調這個主旋律,亦即「史無前例的幸福樂天主義」。那些人物一心注視著前方,信心十足地大步前進。 譬如,出身武士家的長男秋山好古,為了勸說父親不要因為貧窮把剛出生的弟弟秋山真之送到廟裡,自己決定到澡堂打雜。儘管被人恥笑,秋山好古總是樂呵 呵,從不計較,就在如此貧苦的環境中安貧讀書,讀著自己所崇拜的福澤諭吉寫的〈勸學篇〉:「自身獨立(自立)始得一家獨立,一家獨立始得一國獨立,一國獨 立始得天下獨立。」秋山好古樂天自強的精神,頗有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身影。 秋山好古不愧是幕末出身的人。儘管藩已經廢了,他仍有忠君精神,為了當少藩主的伴讀,甘願放棄大好前程,放棄到德國留學,改去法國。他曾告訴弟弟真 之:「男人一生只要做成一件大事就可以了,其他的都是多餘的。」他節用、自制、好學,唯獨好酒、不愛洗澡。這部片子,阿部寬把秋山好古演得十分豪氣,我特 別欣賞。 秋山真之呢?他亂暴、喜歡打架、出風頭。他與正岡子規自幼交好,當時子規祖父去世,小小孩童的他不管新政府禁放煙火令,硬是大放煙火給子規去世的祖 父。警察找上門來,母親大陪不是,隨後母親慎重拿出一刀,嚴肅地說:「你自盡吧。你死了後,我也會自盡。」秋山真之嚇了一跳,嚴肅地向媽媽行禮說:「我以 後不敢了,請原諒我吧。」這個教育饒富武士道的古風,我個人也十分激賞。 明治時期,就是一個脫胎自武士幕府,大步邁向世界的時代。百廢待舉,物質雖貧乏,可是精神文明卻是強悍的。 不知道今後會如何? 司馬氏生前曾表示,他很好奇為甚麼明治時代精神強健的日本,進入昭和時代竟那樣糜爛。這部片子依稀點出這一點,兩次戰爭的勝利讓軍方的慾望擴張,軍國主義其實萌芽在日本統治層的文化基因中。昭和時代爆發的二戰,其實就是軍人缺乏修持所致。 片子最後引用了真之寫的〈聯合艦隊解散之辭〉:「我等武人的一生,從事的就是連綿不斷的戰爭。不因一時之無戰事,而使備戰之職務而輕忽。有戰事則發 揮之;無事則修養之。始終一貫,唯盡本分而已。神明只保佑那些平素鍛鍊有道,未戰已能屈人之兵的人。授與他們勝利榮耀的同時,也對那些安逸於太平之人,立 即剝奪他們的生活。古人說:勝利者更需要綁緊腰帶。」 我想NHK特別加上這一段,無非是提醒日本人,武道是備戰而非畏戰,平時備戰要能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則太平可致。其實這也是中國正統的兵家思想。昭和時期的軍國主義,讓日本幾乎遭滅國之災。今天NHK開拍,碰觸這敏感話題當然得戒慎恐懼。 片末有段乃木希典與兒玉源太郎的對話。當時乃木希典正要去見天皇,一身軍裝,滿是塵土。兒玉說:「戰爭終於結束了,又活了下來了。今後的局勢究竟會如何啊?一定要親眼看到底啊!」神情滿是憂慮。乃木說:「甚麼都不會改變。」 這兩位大將先後都擔任過台灣總督,這段對話呈現了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情調。無獨有偶,片末還安排了一幕,秋山好古與秋山真之兩兄弟一起釣魚。真之向哥 哥道謝說:「如果沒有哥哥就沒有今天的我。」好古對他說:「幹得好。」隨後神情憂慮地說:「今後會怎麼樣,你也不知道吧?」真之吸了一口氣說:「動作不快 點的話,說不一定要下雨了呢!」看似輕鬆帶過,卻也一語雙關。 NHK為甚麼強調這些明治軍人對前途的憂慮?當然,事後之明的我們知道,日本軍方走了武士的邪道。文人內閣失勢,國政落入軍人的手中。武力竟不是用來備戰,而是興戰於中原,不可一世的日本艦隊最後終於在二顆原子彈的轟炸下,無條件投降。 編劇處理這個題材還算客觀,雖然要強調那個時代的正面特質──樂天向上,卻也用旁白告訴觀眾,那是個國權高出民權的時代,個人的生命是無足輕重的。 為了國家,個人的犧牲是必須的。譬如203高地之戰,日軍幾乎用人命堆疊攻頂,乃木希典自己的兒子也死於這場戰役。編劇並未強調這個行為「了不起」,而是 拍得很冷,讓我感到莫名悽涼。 很令人玩味的是,劇中三個男主角秋山好古、秋山真之、正岡子規,正好是二武一文,這個文人還早死。這是不是也象徵性點出,明治時期仍然未完全擺脫幕 府時代那「武勝於文」的文化底蘊呢?編劇也藉文豪夏目漱石的嘴,說出當時文人不受重視的處境。然而,那個軍事大幅成長的時代,卻是日本近代文學的開山時 期,文人輩出。看這齣戲,細細品味文與武的競合,是另一個可以思考的面向。 片中編劇一直釋放出「不知道今後會如何?」的旋律。我彷彿聽見日本民族內心的憂慮與恐懼。登頂之後,往往伴隨著墜落。不只軍事,經濟文化等領域都一 樣,登頂之後還要往哪去?今後會怎麼樣?NHK開拍此劇蓋有深意,緯來播此劇也有深意。筆者不才,藉著這篇文章也想表達一些文字無法完全言說的意境。 |
|
( 時事評論|媒體出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