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日劇《Dr. 倫太郎》探討現代人的精神病
2015/09/21 20:01:33瀏覽878|回應0|推薦9

http://www.watchinese.com/article/2015/20306

第159期  2015年9月5日  作者: 艾艾子

社會即是眾生相。很多人抱怨社會病了,其實說的是人類病了。除了肉體上的疾病,精神上的問題更為隱性而且嚴重。近日,我們台灣社會不靖,一些隨機的 濫殺者造成社會恐慌。很多人從教育、法律或是道德的層面探討,如果從精神病的角度來看,這些人病得不輕。許多精神障礙者是不自覺的,他們生活在折磨中。諸 如抑鬱、人格分裂、焦慮、傷害性人格,甚至是自閉、各類成癮症,乃至心因性的各種疾病。 

先進社會通常是求助於心理醫師。我們台灣社會大眾恐怕是諱疾忌醫,有的是求助神壇或是宗教。不願意面對心理疾病的後果,就是折磨自己也連累他人。

「共感」治療拯救迷途羔羊

由堺雅人擔綱演出的日劇《Dr. 倫太郎》就是探討這個議題。他講述的是一個「拯救現代迷途羔羊醫生的故事」。故事梗概很簡單,倫太郎是精神科的名醫,堅信精神病不是病,光靠藥物治療或是 改變看法無法治癒。他強調「共感」療法,就是醫師用同理心去幫助患者,並給予情感的支持。而且,不是症狀解除就好了,還要引導患者的人生更加幸福。

每一集都會安排一個具體的心理疾病的案例。倫太郎在劇中發揮同理心,適度解除了病者的心病。譬如,一開場倫太郎便碰上一名想跳樓自殺的女性,他判斷 她是重度抑鬱狀態。倫太郎站上大樓的邊邊,與她同處於一樣危險的狀態。他告訴那位女性:「我不是來勸妳,只是跟妳聊聊天。」經過一番對話,倫太郎試圖用同 理心解除她的心理武裝,他說:「不要努力,因為你已經努力過了。」但是,危機還是沒解除。倫太郎說:「要跳就一起跳吧。」結果,倫太郎真的和她一起往下 跳,還好底下有氣墊,兩人平安。

同樣的,內閣的官房長官也是倫太郎的患者。他緊張、壓抑,認為記者們有敵意,將亂箭朝他射。倫太郎看他有睡眠障礙、表情僵 硬、精神緊張。官房長官一邊發洩,一邊說自己想辭去那個職位。倫太郎給他面紙拭淚,告訴他:「您不妨就辭去那個職位,你已經太努力了。」官房長官大吼: 「我要是做得到的話,還需要這麼痛苦嗎?」倫太郎直點頭說:「確實是這樣呢。」於是倫太郎便勸他放鬆心情,笑一笑,就當是在鍛鍊臉部肌肉。

利用移情讓個案得到共鳴

該劇很有意思的一點是,幾乎所有主要人物都有精神疾病。連自己醫院的另一名心理醫師蓮見榮介、院長圓能寺一雄都有心理疾病。他們都接受了倫太郎的治療。最後連倫太郎自己也因為擺不正戀愛與專業倫理之間的關係,為了想和他治癒的女病患夢乃結婚,差點放棄心理醫師的工作。

知名女明星蒼井優飾演本劇的女主角夢乃,一名人格分裂症者,飽受童年被母親忽略的痛苦折磨。成年後的她踏上藝妓之路,這是她媽媽年輕時的工作。她媽 媽同時也是賭博成癮症患者,為了錢,多次用親情向女兒勒索巨款。夢乃為了得到從小被剝奪的母愛,不得不多次向男客人要錢。她是所謂人格解離患者,一個是須 要母愛的自己──明良;另一個是現實功利的藝妓──夢乃。他與倫太郎在店內相遇,後來成為倫太郎的病患。隨即倫太郎陷入了自己也為難的情況,到底是把夢乃 當病人呢?還是自己愛上了夢乃?由於倫太郎陷入了專業上所謂的「移情」,他索性說:「可以利用移情讓個案得到共鳴,進而增加治癒的機率」。他對「反移情」 則說:「當發現自己愛上個案時,那就把自己的人生奉獻給對方。」

倫太郎的愛心與專業,治好了雙重人格的夢乃。醫病關係結束後,倫太郎在母親墳前向夢乃求婚:「嫁給我!我保證用一生來好好愛你!」想不到,夢乃的答案是:「我愛的是那位努力醫治我的精神科醫生,而不是發誓要一生愛我的男人!」

倫太郎回到醫院,接受學弟的治療。學弟說他心裡破了很大的一個洞。誠然,心理醫師也是人,也容易在共感治療中受到不同程度的心理創傷,不知道這算不算是職業傷害?

劇中還出現一名倫太郎的前輩醫師,倫太郎自己常去他那裡接受治療。這部分我覺得滿棒的,精神科醫師自己也需要找同行諮商。不過,這名前輩自己也罹患 了「心因性暴食症」,他最後吃到胃出了問題。另一名同為精神科的主任醫師宮川貴博,看診比較偏向解讀腦的斷層片,然後開藥給患者吃。倫太郎則是治好了他的 患者,對於兩種療法,編劇明顯比較傾向倫太郎。

這部戲拍得很細緻,演員的演出到位不說,許多畫面拍攝得很美。根據報導,堺雅人因為明年接下NHK的大河劇,檔期很緊,本來不想接拍此劇。後來電視 公司開出破紀錄的每集400萬日幣的片酬,終於打動他的心。雖然收視率不如人意,不過此劇如果細細品味,還是非常值得一看。畢竟醫療劇中,精神科醫師的類 別是少見的,尤其探討的主題非常貼近現代都會人的生活。

繁忙、緊張與人際疏離,衍生許多的精神疾病,其實是社會安全的未爆彈。該劇中,傳達出即便是達官貴人,仍然飽受心病折磨,求助無門。對比我們的社 會,許多的言行脫序、失軌或是動輒暴怒、憂鬱,不應該只被認定是「個性怪怪的」,極有可能是精神病,只是我們缺乏那樣的意識而已。直到釀成大禍,社會大眾 才會警覺,我們大家的精神並不健康。

即便是精神科醫師,自己也需要心理諮商。因為,他面對眾生的心病,一樣需要一道解脫的天窗。除了心理醫師,也許人們還有其他可能來解除自己的心病。真誠面對自己的內心,剷除心魔,歸正自己的生活,這何嘗不是大多數人的願望呢?

( 興趣嗜好偶像追星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omb&aid=30952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