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8/12 09:05:43瀏覽332|回應2|推薦16 | |
約翰藍儂有一首IMAGINE。歌詞曰:You may say I am a dreamer ,but I am not the only one. 我彷彿被擊中。是的,我是一個dreamer。作夢是我的天性,我在夢的國度俯仰,這是我唯一的自由。我不會是工匠或技師,也不會是官吏與商賈。我天性向道,熱中玄想,契合神祕。時而憂思、時而樂天;覺於無常,鼓盆歌之,瘋癲既久,沉溺遂深。於是我替心靈找一個出口,某天開始寫作。我把想像的世界勾勒出來,以寫作的形式。能夠把感知到皆空的五蘊假借文字表現出來,這是頂級的人生。從真空中現出妙有,講述如詩般的神話,是我一直嘗試的課題。 本文我略說一己之寫作心得,算是我一個人的文學春秋。 寫作即是思想 第一個層面,寫作即是思想,有意識的,主動性的思想。「我寫故我在」,透過寫與說,把思想表述清楚,這是理性的作用。 聖經說「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好文章要載道,道就是真理。寫作是理性的過程,真理自行彰顯。人是會思想的蘆葦,思想是天賜的權柄,思想是認識未知的神,沒有思想,生命就只是懲罰。 中國古代不講思想,缺乏思辨訓練。惠施與公孫龍不是主流,自然也沒有發展邏輯或因明學。沒有西方的學院傳統。由於科舉的關係,復因文字獄的影響,中國鮮少表述個人思想,展露真實想法。他們少寫什麼懺悔錄,較少「離經叛道」的見解。他們要經世致用,不批判體制。他們的思想也是歷史的。尤其是儒家,科舉上來的知識份子,很難超脫。沒有文藝復興,沒有啟蒙思想,沒有思辨傳統。醬缸味很濃。 我們這一代的寫作,沒有那些包袱了。我們需要的是思想,是見地,是審美,是超越。繼承豐富的文學遺產,學習西方與印度等古文明,我們可以豐厚寫作的素材,打開舊有的框架和窠臼。我們什麼題材都可以碰觸,沒有政治與宗教戒律。 文章來自審美經驗 第二個層面,文章不光是要有思想見地,還要寫得極美。文字要精確,要講究,更要有品味。內涵要有情懷,有境界,令讀者身心震撼,或是涕淚悲泣,或是身心解脫。這需要文章的美覺。 平庸的文章之基本特質就是缺乏好品味,少了美覺,食之無味,棄之不可惜。因為作者攸關文章的成敗。好的作者怎麼寫都好,寫什麼都美,就像畢加索隨便畫一筆,絕對差不到哪。壞文學就像放錯調味料的滿漢大餐,遠不如一盤道地的小菜。就像濃妝豔抹外加厚重香水味的美女,還不如素顏可人。 至於什麼是好品味,這很難定義。有待時代來篩選。除了品味,文章訴諸哪個讀者,涉及那些問題,這也很重要。好文章和永恆對話,關注人性的基本命題,不跟隨流行,這樣的文章比較長壽,不容易被時間淘汰。 文章的筆法可以細膩,可以壯觀,可以雅致,可以直白。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 我如今偏愛文言一點的文章。白話文的優點是普及,缺點是太普及了之後,丟失了可貴的東西,強名曰:「貴氣」。文學是有階級性的。駢體文是魏晉的文體,這是貴族文學,那種文學令我仰慕。當時沒什麼平民文學。古文運動是貴族沒落後,科舉上來的人提倡的。相較於駢體文,就少了貴族味。 鳩羅摩什大師用駢體文翻譯佛經,如此才配得上佛陀的法語。大師們用最好的文學去譯經,把印度的佛經徹底中國化。這是華夏文學的大用。 試想,如果用明清的文體去翻譯佛經,那一定降格不少。想要傳遞精髓,非得用上等的文學不可,這是和當時代人的素質高度相關的。文學興盛,人心必然不至於澆薄。 文學的精進之道 既然用中文寫作,第一就是要正宗。中文有中文的規矩方圓,想要寫得更好,技巧上要先熟悉中文的文學傳統,老老實實的把握基本技巧,認真揣摩古代的優美作品,這是蹲馬步的基本功。要精進中文寫作,就從這裡取法。 其次,要豐富自己的審美經驗,成就「美覺」,就是在審美中開悟。一次一次的審美衝擊,以及衝擊之後的寧靜與反思,以及反思之後的表出,以及表出之後與時代的激盪。互相激盪,豐富彼此的審美經驗,使其變成大時代的審美。個人與時代並非二元,如將兩者的高度揉合,可以成就文明的豐美。儒家以六藝教人,是這個道理。他們知道這是改變氣質的最好方法。人心在文藝中純化,社會自然安定,人人都是文化貴族,哲學家皇帝。這是最輝煌的政治。 審美不抽象,他是有層次與境界的。見別人所見不到的,或自己以往不曾見到的,就是一次生命的震盪。透過眼耳鼻舌身意,能夠見諸相非相。於尋常中見非常,就是道。肉眼有肉眼的審美,譬如山川河流,長城寶塔,乃至無數星辰,那種震撼就是美,有一說曰「壯美」,這會打開人的心胸,參天地之化育。天眼、慧眼、法眼都一樣,都是生命的高端體驗,都源自我們的天心靈府,我們可以取用的無盡靈泉。雖然五蘊皆空,都是夢幻泡影,可是在三界中,在五行內,這是心靈變現的場所。我們無說而說,透過內外合一,上下交融的美覺,把內在心象表現出來。這種大哉的世界,接近於莊子說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大美」是超出感官的多維經驗,屬於「非常道」,所以「不言」,全憑個人的感知力。感知的主體是心,而不是腦。我們的心,應物而不住,超越科學的數字,非算術譬喻所能及。所以,莊子講寓言,那些不可思議的意境,就是莊生的太虛幻境,用來「以幻止幻」。 除了視覺的審美,聽覺亦然,六根都一樣。老子說,大音希聲。什麼是大音?當你超越這個耳根,你所聽到的就是大音,眼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所以,真正的審美經驗一定是超越的,而非只是經驗的。文學與靈性昇華是一體的。六根的根塵清淨,一切就清淨。是這個道理。 我們會為了耶穌或是佛陀的示現而哭泣,我們會被高貴的心靈觸動,我們會在世間的苦難中發起正等正覺。換言之,靈覺是更深刻的內在審美。每一個生命都在追求最終的喜樂與美好。我們要表現的是本來的面目。文字是我輩的諾亞方舟,寫作是一個人的西遊。 其三,你要表述何等的審美,你得有同等高度的文字功力,你得駕馭他,因為你是創造者。文字和語言無法脫離真實的審美經驗而存在,空泛的文字,是沒有力量的。譬如宋朝的西崑體,未嘗不興盛於一時,如今安在?與其說是文字不好,應該說是他缺乏真實、深刻且普世的審美經驗,只是皇帝提拔的文人之間的炫技而已。你的審美越虛假,你越需要舞文弄墨,搬弄典故來遮掩。這是文人的大忌。 文章的生命力 還有一點是涉及文章的生命力。現代人講究形式與結構,重視文學上的象徵與隱喻。白話文學之後,中文受到更多西方文學的影響,當代的新詩與小說都是西方文學的翻版。傳統中國文人強調的是文氣、典故與其中的義理與境界,或儒或釋或道,這是古代文學的底色與基調。古人用漢字的形音義來建構一篇篇錦繡華章。文章本身即是藝術品,藝術性來自文氣、音韻與視覺震撼。文章的生命力來自於他的音樂性與畫面。文章是天地假作者之手以文字而彰顯之,這就是說,文章的生命力不光來自技巧,而是作者與天地的交通。文心雕龍說:「《易》曰:『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辭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道理在此。 曹丕說,文以氣為主。氣,我的解讀是文章運行的能量。氣也指才氣。寫作的功夫可以練,但是好文章所仰仗的才氣卻不是努力可以強致的。 寫作這回事,我認為是勉強不來的,內心有那顆種子,時機成熟就會發芽,乃至開花結果。至於開什麼花,結什麼果,真是強求不來。一個作家只會長成他的樣子。是法器就可成道,非法器,窮極三大阿僧祇劫也是白忙一場。但是,說命定又非全然如此,何以故?佛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當你投入至極,不為諸相所擾,用無所求之心去實踐,便有無限的可能。金剛經云「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當你發心廣大,符合天地之道,自然會有智慧開啟,滿你的願。 書寫天地人 我沒什麼才氣。但是,我在寫作過程中,豐富了我自己。不過,思慮過度,太過敏感,我的身心也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但是,我還是素履往之,獨行此願。 我選擇了艱難的路,因為文學是沒有錢的。人生就是這樣,正確的路是充滿困難與挑戰,必須全身心投入,往往也沒有結果。簡單的路常常是惡魔舖就的,走上去必然「先笑後嚎啕」,悔不當初。 我當然也想寫大眾喜歡的,名利雙收。但是我失敗了,最終我只寫了自己想寫的。我與我內在的神靈對話,我訴求的讀者,也許包含人與非人等,因為我們永遠不知道,你寫的文章有誰在閱讀,會影響什麼。跨時代的蝴蝶效應,或是在遙遠的太空產生量子干擾,感動了那裡的無數粒子與眾生。 我的心,隨著我的寫作而舒展,當我表現神、真理或至道,我就與神同在。我向內心的深處鑽探,挖掘靈性的伏藏,然後分享給朋友們。這種至樂體驗,就是最豐厚的回報。莊子說的「不可益其樂之樂」,就是我的獲得。 陸機在〈文賦〉中寫:「言恢之而彌廣,思按之而逾深」;「 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始躑躅於燥吻,終流離於濡翰」。我讀〈文賦〉有如是如是之感。這是印證,是文學精進之道。從前人的文章中,印證自己的文學。迷時師度,悟時自度,最後無師而無不師,一切都是法,無實無虛。萬物莫不有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為文之道也是如此。見一塵以窺全貌,覽一相而周性海。觀照內心,不二之門。 我們處在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好,是因為我們擁有豐富的文化遺產,壞,是人們背道而馳,丟失了我們的寶藏與靈覺,坐在廢墟上孤絕的享樂,以為那是人生的意義。彷彿巴黎奧運開幕的那片浮木上燃燒的鋼琴,我們在漂浮木上焚琴煮鶴,唱著末日絕句。 是啊。我本來也打算焚琴謝世了。但是我沒有。我沒有活死人墓可居。我是抱樸的草民,無為的居士,我愛過這個世界,瀏覽俗世的櫥窗,書寫方外的詩歌。冥想天仙的素顏,萬境雜遝,勝境紛呈。 今天我想重彈舊調,再賦新詞。我鼓勵自己:寫吧,這是我的姿勢,生存的理由。我不逃離燃燒中的火宅。因為,我還愛這個世界,我愛我的讀者。即便沒有觀眾,或許還有噓聲,我也願意再愛一次,獨唱生命之歌,直至天荒地老。最後書寫一偈,以為完結: 極目遙望,何如片刻止觀 天地大美,源自真心朗照 流浪生死,幾回虛度春秋 墨守故境,人來人去如潮 悲欣交集,盡觴人生況味 欲道還休,寂寞獨奏清操 日月不言,為君再抒懷抱 爾獨何人,何時與歸今朝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