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1/01 15:09:02瀏覽1593|回應5|推薦13 | |
再來談到電子書的格式問題。消費者很自然的希望買閱讀器就像買錄放影機或是 DVD player;不管哪家製造的閱讀器都能讀各類的電子書格式,而不是像 Kindle 只能讀從 Amazon 買的書。消費者的希望誠然合理,然而這件事壓根兒不會是真的問題;為什麼呢? Amazon 提供給書籍作者將其作品轉換成 Kindle 可讀的格式的工具完全是免費的,別家網路書店沒有理由不跟進而打算向作者收費用。也就是說,即便 A、B、C 三家閱讀器不完全相容,但是如果讀者能向任何一家買到其他兩家也都有的書,為何要在乎閱讀器是否相容呢?對作家而言,銷售通路當然是越多越好。不可否認的,有些書店可能會想要和作者簽訂獨家銷售權,然而這個前提是該書店是市場龍頭,在它一家賣抵得上在其他五家;否則只是白白把作者和出版商趕跑。 影音播放機早有 VHS 對 Beta 的大戰,與最近勉強算是塵埃落定的 Blue-ray 對 HD DVD 的規格戰爭;這些規格的不確定性真的阻止了產業發展嗎?說實在的,製造商的賭注遠比消費者的大多了;路是一定會走出來的。先前怡克納米斯提到手機的充電器就遲遲沒有統一,但是這個例子並不適用於此;各家手機的充電器在購買手機時根本是附送的,消費者並不需要考慮別人的充電器能否用在自己的手機上。我當然不否認車同軌,書同文的世界方便得多,只是從科技產品的發展史來看,當「統一」是絕對需要的時候(如網路通訊協定),一定會統一;其他的,市場自然會依消費者需求與生態(如市佔率)找到方向。電子書的規格是個問題,但並不是絆腳石。 大部分的文章在討論閱讀器時多著重在各家廠商的外觀,功能,與價錢的比較;這就像是在評比餐廳時一個勁兒的討論誰用的餐盤更美,誰的裝潢更華麗,誰最便宜又大碗;卻放著菜色,口味,廚房衛生等等不顧。硬體當然很重要,可是硬體的存在完全是為了將軟體(食物或是電子書)推銷出去;只要硬體達到特定程度之後,口味,衛生,服務態度與效率,和食材與價格的比例才是真正決定一家餐廳能否生意興隆的關鍵因素。Amazon 之所以能目前在電子書市場大為領先,因為多年經營網路書店的經驗使他們有先天上的優勢,加上他們非常瞭解買書人(而不是科技產品玩家)到底要什麼。現在那些接著跳進來的閱讀器製造商爭相把閱讀器做得「功能更強大」,這些都是在做豪華餐具;最後其實是由餐廳來決定要用誰的盤子裝菜。專心做餐具當然沒有什麼不對,不對的是根據餐具業者的產品來討論大眾在餐廰用餐的意願高低。 此外,有些愛書人覺得沒有任何經驗可以比擬傳統的紙張書籍;我也勉強算是個愛書人,我個人是覺得過日子應該可以更有彈性;沒有任何理由用了電子書就必須全面廢除傳統書。書是分很多等級與用途的,有的書看過一次就好,接下來只要留著偶而回頭做個參考,電子書的形式其實相當合適這類的書。至於幾米的書,當然還是買紙張印刷的啊。鉛筆,原子筆發明了不知多少年,毛筆也沒有因此絕跡;只是從書寫的工具變成書法藝術的工具。現在的學生少學書法,教育政策與考試至上的風氣遠遠壓過「科技的危害」。 最後是版權的問題。有一種比較誇大的講法是 Steve Jobs 救了美國的音樂界;當初 iTunes Store 讓消費者只花99美分就可以單買一首喜歡的歌曲,很多人就有這個意願出這樣的價錢;傳統的作法強迫大眾花上十二到十八美金買整張CD,下焉者整張盜錄,有氣節者除非非常喜歡否則不買不聽。iTunes 的商業模式已經證明非常成功,而且是音樂界,消費者與蘋果公司的「三贏」;因此 Amazon 才會後來跟進推出 Amazon MP3 Store。而iTunes 到底做對了什麼呢?簡單的說就是賦予消費者更多的選擇自由,消費者花同樣的價錢以前只能擁有少數幾首自己喜歡的音樂,現在因為「投資報酬率」變成百分之百,反而更願意掏腰包。 美國人當然也有人用盜版軟體,聽盜版音樂,但是比例上還是低很多;一般人很清楚如果音樂家和作家都餓死了對自己一點好處也沒有。因此只要作品有價值,一般人都認為創作者獲取報酬是理所當然的事。台灣人對於著作權的尊重已經有許多進步,可是台灣的市場實在太小,就算是暢銷書作家如果只在台灣賣書也會賺得很辛苦,在這種生態下,即便是少數的盜版也是雪上加霜。 也不過就是十幾年前,大部分人都會想「誰需要帶著電話到處走?」,然後幾年前問題變成「手機上網?沒必要吧?」。現在,iPhone 徹底改變行動上網的使用經驗,隨著 Google 的 Android 平台與小筆電的加入,將資訊變得更為隨手可得已經是個趨勢。平面資訊從電子化更向前進一步到「可攜帶」(portable)。這已是個現在進行式而非疑問句。就連日本,我相信很快就會有將Shonen Jump 之類的漫畫週刊透過閱讀器送到讀者的手上,就像美國的許多份報紙雜誌定期透過 Kindle 將最新內容送到讀者手上。台灣的創作者與其擔憂盜版的問題,還不如將精力放在思考如何觸及全球的華人,甚至非中文的人口。 從用戶的角度來看,電子紙與閱讀器製造業是否是個泡沫根本不重要;美國的鐵路工業在一百年前就是個大泡沫,十年前的網路公司多半也是泡沫;然而這是人們在找尋新的生活形態的過程。把環保(少用紙)當作資訊電子化對人類的正面影響之一反而很膚淺;我同意那算是附帶的好處,可是不是真正的「衝擊」。有機會再和大家分享我的一些想法。 |
|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