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電子書真的沒市場?在哪兒沒市場?(下)
2010/01/01 15:09:02瀏覽1593|回應5|推薦13
再來談到電子書的格式問題。消費者很自然的希望買閱讀器就像買錄放影機或是 DVD player;不管哪家製造的閱讀器都能讀各類的電子書格式,而不是像 Kindle 只能讀從 Amazon 買的書。消費者的希望誠然合理,然而這件事壓根兒不會是真的問題;為什麼呢?

Amazon 提供給書籍作者將其作品轉換成 Kindle 可讀的格式的工具完全是免費的,別家網路書店沒有理由不跟進而打算向作者收費用。也就是說,即便 A、B、C 三家閱讀器不完全相容,但是如果讀者能向任何一家買到其他兩家也都有的書,為何要在乎閱讀器是否相容呢?對作家而言,銷售通路當然是越多越好。不可否認的,有些書店可能會想要和作者簽訂獨家銷售權,然而這個前提是該書店是市場龍頭,在它一家賣抵得上在其他五家;否則只是白白把作者和出版商趕跑。

影音播放機早有 VHS 對 Beta 的大戰,與最近勉強算是塵埃落定的 Blue-ray 對 HD DVD 的規格戰爭;這些規格的不確定性真的阻止了產業發展嗎?說實在的,製造商的賭注遠比消費者的大多了;路是一定會走出來的。先前怡克納米斯提到手機的充電器就遲遲沒有統一,但是這個例子並不適用於此;各家手機的充電器在購買手機時根本是附送的,消費者並不需要考慮別人的充電器能否用在自己的手機上。我當然不否認車同軌,書同文的世界方便得多,只是從科技產品的發展史來看,當「統一」是絕對需要的時候(如網路通訊協定),一定會統一;其他的,市場自然會依消費者需求與生態(如市佔率)找到方向。電子書的規格是個問題,但並不是絆腳石。

大部分的文章在討論閱讀器時多著重在各家廠商的外觀,功能,與價錢的比較;這就像是在評比餐廳時一個勁兒的討論誰用的餐盤更美,誰的裝潢更華麗,誰最便宜又大碗;卻放著菜色,口味,廚房衛生等等不顧。硬體當然很重要,可是硬體的存在完全是為了將軟體(食物或是電子書)推銷出去;只要硬體達到特定程度之後,口味,衛生,服務態度與效率,和食材與價格的比例才是真正決定一家餐廳能否生意興隆的關鍵因素。Amazon 之所以能目前在電子書市場大為領先,因為多年經營網路書店的經驗使他們有先天上的優勢,加上他們非常瞭解買書人(而不是科技產品玩家)到底要什麼。現在那些接著跳進來的閱讀器製造商爭相把閱讀器做得「功能更強大」,這些都是在做豪華餐具;最後其實是由餐廳來決定要用誰的盤子裝菜。專心做餐具當然沒有什麼不對,不對的是根據餐具業者的產品來討論大眾在餐廰用餐的意願高低。

此外,有些愛書人覺得沒有任何經驗可以比擬傳統的紙張書籍;我也勉強算是個愛書人,我個人是覺得過日子應該可以更有彈性;沒有任何理由用了電子書就必須全面廢除傳統書。書是分很多等級與用途的,有的書看過一次就好,接下來只要留著偶而回頭做個參考,電子書的形式其實相當合適這類的書。至於幾米的書,當然還是買紙張印刷的啊。鉛筆,原子筆發明了不知多少年,毛筆也沒有因此絕跡;只是從書寫的工具變成書法藝術的工具。現在的學生少學書法,教育政策與考試至上的風氣遠遠壓過「科技的危害」。

最後是版權的問題。有一種比較誇大的講法是 Steve Jobs 救了美國的音樂界;當初 iTunes Store 讓消費者只花99美分就可以單買一首喜歡的歌曲,很多人就有這個意願出這樣的價錢;傳統的作法強迫大眾花上十二到十八美金買整張CD,下焉者整張盜錄,有氣節者除非非常喜歡否則不買不聽。iTunes 的商業模式已經證明非常成功,而且是音樂界,消費者與蘋果公司的「三贏」;因此 Amazon 才會後來跟進推出 Amazon MP3 Store。而iTunes 到底做對了什麼呢?簡單的說就是賦予消費者更多的選擇自由,消費者花同樣的價錢以前只能擁有少數幾首自己喜歡的音樂,現在因為「投資報酬率」變成百分之百,反而更願意掏腰包。

美國人當然也有人用盜版軟體,聽盜版音樂,但是比例上還是低很多;一般人很清楚如果音樂家和作家都餓死了對自己一點好處也沒有。因此只要作品有價值,一般人都認為創作者獲取報酬是理所當然的事。台灣人對於著作權的尊重已經有許多進步,可是台灣的市場實在太小,就算是暢銷書作家如果只在台灣賣書也會賺得很辛苦,在這種生態下,即便是少數的盜版也是雪上加霜。

也不過就是十幾年前,大部分人都會想「誰需要帶著電話到處走?」,然後幾年前問題變成「手機上網?沒必要吧?」。現在,iPhone 徹底改變行動上網的使用經驗,隨著 Google 的 Android 平台與小筆電的加入,將資訊變得更為隨手可得已經是個趨勢。平面資訊從電子化更向前進一步到「可攜帶」(portable)。這已是個現在進行式而非疑問句。就連日本,我相信很快就會有將Shonen Jump 之類的漫畫週刊透過閱讀器送到讀者的手上,就像美國的許多份報紙雜誌定期透過 Kindle 將最新內容送到讀者手上。台灣的創作者與其擔憂盜版的問題,還不如將精力放在思考如何觸及全球的華人,甚至非中文的人口。

從用戶的角度來看,電子紙與閱讀器製造業是否是個泡沫根本不重要;美國的鐵路工業在一百年前就是個大泡沫,十年前的網路公司多半也是泡沫;然而這是人們在找尋新的生活形態的過程。把環保(少用紙)當作資訊電子化對人類的正面影響之一反而很膚淺;我同意那算是附帶的好處,可是不是真正的「衝擊」。有機會再和大家分享我的一些想法。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jkendo&aid=3644864

 回應文章

ben 邯鄲學步中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perspicacious and well articulated
2010/04/15 03:55
this 2-part article is well articulated and well reasoned. i admire your perspicacity and concur with your observations.
i just comment on my own experiences here.
i have been using 1st generation kindle few months after it came out.
there are a few shortcomings, i think amazon had already improved in the 2nd generation.
even with the 1st generation, my appreciation is almost ineffable.  not only i read more, i also bought more "hard" books from amazon (as you and infinikyte pointed out, certain contents and for special purpose, i prefer "hard" ones).
amazon keeps the statistics of "book buyers".  that insight helps amazon made better business decision.
these "book buyers", tend to be heavy readers,  may not be representative for marketers who aims at the populace.
amazon could not just sit on the first success derived from these "heavy readers", amazon has to address the general readers' preference.
ben

吶吶溪(tjkendo) 於 2010-04-16 06:19 回覆:
謝謝您的回應。
我自己用的是 Kindle 第二代,對第一代不是特別熟悉。我個人也是非常喜歡 Kindle,同時我完全同意您說的,Amazon 必須要有一些對策來吸引 casual readers。 四月下旬開始,Kindle 將會在 Target 展示並販售;相信應該多少能吸引一些「眼見為憑」的顧客。

infinikyte
消費者的角度
2010/02/03 16:05

這篇文章點出了很多電子書產業的問題,相當有意思,尤

其我特別認同"讀書人v.科技玩家"那段。我想很多人會從

市場、政府政策、出版界、書店、硬體廠商等的角度下去

分析,卻很少看到有實際真正消費過電子書的人出來講幾

句話。台灣的電子書產業,跟所謂的台灣高科技產業一樣

,是從硬體起家,也就是先推機子,在來找腦袋。這種先

以硬體上市的概念,在文化產業根本行不通。試問沒有幾

本書可看,誰要買電子書?加上國內出版商或書店的網路平

台做的很粗操(假設龍頭企業是X品,它的網站,不論服務

、設計、使用者友善度等等,跟Amazon簡直不能比),讓我

覺得在台灣網路書店買起東西來毫無滿足感,只是單純消

費,沒有附加價值。(然而,服務品質,在台灣似乎很匱乏

,豈止於電子書。)

我已經用了kindle國際版快五個月了,我對Amazon提供的

電子書整體服務感到相當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使用的

經驗。

首先,我將自己界定為愛書人,重度愛看書,但不是重度

收藏家。我本來就經常在Amazon消費,購買一些台灣買不

到的書籍。從Amazon推出電子書開始,我就在等他的國際

版上市。對我而言,Kindle是一種救贖,以比實體書更低

價格買到最新出版的著作,而且不用等運輸時間,更可看

到台灣難以買到的書。再者,電子書的確方便,在火車、

捷運、廁所(蹲馬桶時)、餐廳等地方都可以隨時閱讀,它

既輕又省電,甚至可以裝入大衣口袋。對於愛讀書的人而

言,內容才是牛肉,因此40萬本書,雖不能涵蓋所有領域

或種類,但已經是相當一座圖書館的量了。至於眼睛疲勞

,我可以連續看三個小時都不感疲勞,只要周遭光線充足

,除了螢幕稍微暗些(但不會有影響),它是跟實體書一樣

的。(周遭光線不足就不用說了,你在光線不足的環境下看

實體書也會累)電子書最大缺點是,它沒有實體書的"一書

在手"的滿足感。對於彩色、圖多、書本設計豐富的書,

Kindle完全不能把這些優點顯現出來。因此,我閱讀以內

容為主要純文字的書為主,故參考書、圖表多的書,我還

是不會買電子版。但畢竟,使用電子閱讀器的目的之一,

就是要節省空間,這也符合我個人的需求。再一缺點,看

完不能賣二手,但可以分享可同帳號的人。

作者的最後幾段文字,我舉雙手贊同。台灣一堆人完全搞

不清楚電子書產業的重點在哪裡。閱讀器根本不是這產業

的問題所在。你可以批評kindle功能簡陋、速度慢、沒彩

色,但不容否認的,在Amazon的超優服務下,在美國可是

很融入當地生活的。硬體方面,我想核心功能(閱讀)做到

一定水準,就可以了。反而是台灣,有能力做到Amazon的

服務水準嗎?再者,Amazon只是一間通路商,像他看齊是沒

有什麼意義的,甚至去批評電子書僅佔營利3%,也是沒意

義的。而華人市場,本來就是該去拓展,而不是等到簡中

吃下整個版圖後,把繁中邊緣化,人家吃肉我們吃肉屑;

台灣的出版商,不團結就會等著被大陸吃掉。再來,最重

要的一點,閱讀是種享受或體驗(讀到爛書時),一味強調

技術是偏離閱讀本質。而購書,也是種享受,不買只逛,

也是愛書人的樂趣之一。電子書犧牲掉很多實體書的手感

,若不在服務上加強,吸引力會大大降低。

吶吶溪(tjkendo) 於 2010-02-04 01:27 回覆:
謝謝您的回應並分享個人的經驗。我最近也打算寫一篇來討論台灣網路書店的文化與生態。台灣地小人稠,和美國有本質上的差異,但是還是有好些地方值得點出來討論。希望有機會再與您交換心得。

Reed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基本考量
2010/01/08 14:23
一旦試過電子紙,就知道它和任何 LCD 顯示幕的電子產品之間最根本的差異了。
等讀者有機會試過,蔚為風潮....只是早晚之事!
敬請人道支援 我卓越不群的母親

八旬阿嬤
【台灣司法◎人間煉獄】部落格

Jim
您對於電子書市場的論點清晰, 有條理, 有邏輯, 十分佩服
2010/01/06 10:28

Hi,

我是在台灣從事電子閱讀及學習服務的人, 看到您對於電子書市場精闢的論點, 十分佩服, 希望有機會多交流.

Jim Sun

jimsun@hcdigitech.com

吶吶溪(tjkendo) 於 2010-01-06 13:23 回覆:
謝謝,您過獎了;大家互相交換意見與心得是好事。

我個人非常希望台灣的創作者能放大自己的夢想,利用書籍電子化的機會將作品,甚至是正體字推廣到世界其他的地方。只要有心去做,有系統的規劃與執行,一定能收到成效。

蘋果蘇打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閱讀的舒適度
2010/01/01 19:47
電子書的螢幕寬度,還是不若隨身攜帶的書本閱讀起來舒適,
電子書讀久了,眼睛應該會很累。
我之前買了ㄧ個iPhone ,雖然可放大,瀏覽起來ㄧ頁看不了多少字,不久就給
家人使用了。後來又買了小筆電,極迷你的,帶出門幾次,眼睛覺得累,也
很少帶出門。
我想電子書最大的好處是,可以ㄧ次帶很多書出門,卻只要ㄧ台閱讀器的重量
和體積即可解決。
但眼睛的舒適度,會是我這個五年級生考量的問題。
吶吶溪(tjkendo) 於 2010-01-02 01:18 回覆:
我也是五年級的,而且從小三就開始戴眼鏡。只要妳一旦試過電子紙,就知道它和任何 LCD 顯示幕的電子產品之間最根本的差異了。使用 iPhone 或是小筆電,從閱讀經驗來說,實在不能算是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