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3/03 20:25:59瀏覽541|回應3|推薦16 | |
這個新聞事件被我拿來當教材﹐當作學生說話課的題材之一。我不想自誇對孩子的照顧有多好多周到﹐孩子還很小﹐也許哪天列名在十大通緝要犯名單中也說不定哪﹐說早了豈不自己打嘴﹖我想要說的是﹐如果孩子真的是你的寶貝﹐那麼你為什麼不多陪他一些﹖我不能理解的是為什麼口口聲聲說著愛孩子的父母竟會「不清楚」孩子的平常作息﹖為什麼不知道孩子旁邊跟了許多的跟班﹖連管區警察都比父母更清楚孩子的動向。這樣的父母﹐真的是把孩子當寶嗎﹖ 有這樣的感概﹐並不只是這一個事件而已。最近我家附近的一個地區常發生縱火事件﹐私人汽車﹐學校﹐幼稚園及童子軍活動地點都被放火燒。雖然縱火犯還沒被抓到﹐但是大家都知道是當地的青少年幹的。去年底還發生救火車來救火時被青少年丟石頭及磚頭的攻擊事件﹐讓人深感世態炎涼﹐仿佛置身於巴爾幹島或是中東的戰地。本地居民深感不安﹐不了解「社會到底出了什麼錯﹖」﹐也因為這些事件﹐讓原生瑞典人與新瑞典人產生了對立衝突﹐因為原生瑞典人認為這都是新瑞典人第二代幹出來的。我家老爺很擔心地說﹐「若是警察再不辦好案﹐那就要出現血案了。」因為這裡的人通常會在警察不管事的情況下私下用武力解決問題。到那個時候﹐情勢就更不好解決了。 是什麼樣子的心情﹐會讓一個青少年去放火﹖父母真的不知道自己孩子半夜偷溜出家門和同伴鬼混嗎﹖還是﹐他們根本就不在家﹖而上述的那位寶貝孩子﹐想必衣食富裕﹐沒有為錢挺而走險的必要。那﹐他為什麼需要更多的錢呢﹖是病態的社傳授他「有錢就是老大」的教育嗎﹖ 我曾親耳聽到一個單親媽媽大聲地對打電話來告狀的老師嚷嚷說「他行為不好﹐那是你的事﹐你自己去和他講﹐他的事我管不著。」在我聽到時﹐還以為我聽錯了﹐我的反應是「那﹐你生下這個孩子幹嘛﹖只是為了提高瑞典的人口數據嗎﹖」原來政府及學校有幫你「教養」孩子的義務﹗﹖我不知道如果這個孩子聽到自己的媽媽說出這樣的話﹐她的心情會是什麼樣子的。 如果問一個很「八股」的問題:「你真的盡到了當父母的責任嗎﹖」相信很多父母都會回答:「我做牛做馬﹐早出晚歸﹐就是希望給他一個更好的生活環境。」「一個更好的生活環境」--這應該是那個父母自己的「希望」﹐卻把這個「希望」牽託到孩子身上﹐讓自己的「物質慾」有更堂皇的藉口。 朋友中有一家是從法國來的。她的先生是挖隧道的高級工程師﹐特地被瑞典聘來這兒挖一條大家都說是「不可能任務」的隧道。她的兒子不到一歲就來到瑞典﹐現在已七歲半了。他不會瑞典文﹐因為他上的是國際學校﹐用的是英文。他的英文也不怎樣﹐因為不是母語。他會標準的廣東話﹐因為媽媽是香港人。他不太會法文﹐雖然爸爸是法國人﹐教他法文的不是爸爸﹐而是他的家教﹐一星期要上三次課﹐但他覺得唸法文很苦。通常他一星期只見到爸爸一次﹐那是每星期六﹐他的父親休假在家。周一到周五﹐他的父親都要工作到九、十點才有可能到家﹐那時他早就上床很久了﹐早上則七點就要出門。周日也要加班去。他的父親薪水很高﹐而且免稅。也許一個月的薪資比我家老爺一年的所得還要多。雖說如此﹐周遭的朋友沒有一個人羨慕或嫉妒他們的。大概是這個「代價」太高了﹐實在沒有羨慕的必要。我還常有「孩子很可憐」的感覺。倒不只是因為孩子的成長過程﹐父親總是缺席而已。而是孩子雖然是法國人﹐卻不會法文﹐而且看來他們還要在瑞典再待個好幾年﹐卻又不會瑞典文的那種「無根」的漂泊心情。朋友說「那叫世界觀」﹐但我不敢茍同。我還認為就是這種「無根」的漂泊心情讓移民的第二代做出殺人放火的事。因為在瑞典社會中沒有得到認同感﹐只好在另一個圈子裡尋找認同。相信很多的人都知道孩子要的不是富裕的生活環境﹐他們就只要有父母陪在身邊而已。但是還是有太多的父母以為物質可以取代親情﹐以為親情可以等﹐「等到我退休就可以.....」或是「等到我賺夠了﹐....」。 有時和老爺談到這家人﹐總是很替他們難過。(當然是我們替他們難過﹐而他們自己可能一點都不覺得自己可憐。)老爺說﹐他寧可一輩子很平庸地在法國挖很普通的隧道或只當個挖土機工人﹐他也不想一個國家又一個國家地走過。這個朋友的確賺了很多的「成就感」(挖人之不能挖之隧道)﹐但是卻也失去了很多的寶貝時光。而最難過的是﹐他讓他自己的孩子「失去」了歸屬感。 我們這兒有不少的華人﹐華人大概分成三種。一種是父母都是華人﹐早在二三十年就來這落地生根的﹐在家裡都是講中文;一種是父母都是華人﹐但是是從中國外派過來工作的﹐工作告一段落後就要回到中國去的﹐當然在家裡也都是講中文;還有一種是父母親一個是華人﹐另一個是瑞典人﹐孩子就是混血兒﹐家裡講中文及瑞典文。前面兩種孩子都不太會有歸屬感不清楚之感。我大部份的學生都認為自己是華裔瑞典人﹐但是他們的行為和普通的瑞典人並沒有任何差別。他們平時都和其他的華人朋友有很多交往。有幾個孩子則「中化」得厲害些﹐不太覺得自己是瑞典人﹐而是百分之百的華人﹐並以生為華人為榮。但是第三種孩子就比較麻煩了。他們很清楚知道自己的家庭背景和長相都和真正的華人不同﹐因此比較不能融進真正的華人社會中。而若是他們又覺得自己並不是百分百瑞典人的話﹐就有可能融不入瑞典社會﹐而最後就會產生了「我到底是誰﹖」的探索。 因為看過有幾個混血兒孩子都是這樣自己「不願」融進華人社會﹐所以在生下了女兒後﹐就很積極地製造環境﹐讓她常常和華裔孩子一起玩。不但只是跟純華裔的孩子玩﹐也和半華裔的孩子玩﹐還跟許多父母來自不同背景的孩子玩兒。米亞的純瑞典裔(金髮藍眼)朋友真是不多﹐大部份都是Calle的朋友的孩子﹐她的學校同學可比做聯合國﹐哪裡來的都有。我們也總是鼓勵她說﹐她一次可以接受兩種完全不同的語文﹐比別人有了更多的機會﹐是一件「大大」的好事﹐是別人「有錢都買不到」的「好康」。這樣過了幾年﹐總算看到了成果。她不但接受純瑞典人社會﹐也認同「移民」社會﹐更重要更好的是她認為她也是華人社會的一份子。也就是說﹐她有了「社會的歸屬感」。在孩子可以替自己在社會中定位時﹐才表示這個孩子可以和父母去當一個「世界人」了吧﹗這樣﹐到哪一個國家去﹐他都可以很快的找到歸屬。這是我的一個小小的感想。 |
|
( 在地生活|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