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3/10/08 08:10:09瀏覽1097|回應1|推薦11 | |
上星期的暴風雨讓我以為溫哥華的秋天就此上場,把冬衣都找出來洗了, 甚至有幾天,室內溫度也掉到十八九度,讓我一度想開暖氣。(但還是忍住了) 萬萬沒想到,這週末竟還來了個二十度的「高溫」? 秋天裡的夏天,在溫哥華六年的生活經驗裡好像是絕無僅有的, 以往這個時候通常都是暖氣早已呼呼吹起了。 週日起床之後氣溫就隨著陽光的強度漸強而昇起,到下午時竟有像是夏天的熱度了。 趁著天氣大好,到戶外走走是刻不容緩的事; 遲了一步,誰知道還有沒有這樣的可遇不可求的「天時」呢? 感謝老天,老公終於開發了新的景點,讓我的「地利」也有了突破。 雖然說溫哥華的森林步道幾乎都是清幽靜謐,但重覆地踏進踏出,新鮮感還是會依次削減。 老公這次找的新步道有點難又不會太難;不是單純的步行,也還有階梯要爬上爬下, 兩個半小時在林間上下緃走,除了可以欣賞秋葉翩翩的美景,還能沐浴在芬多精的氣息之中, 充分滿足了我的需求。 ![]() ![]() ![]() 下午,我們回到UBC,參加Mushroom Walks的活動, 跟著UBC的教授和碩博士級的學生在校園裡尋找各式各樣的菇類, 主持活動的教授說前幾天的暴雨讓菇菇們「一夕暴長」,所以這天正好是觀察菇類的好日。 好玩的是,只要找到一種新菇,拿到教授面前第一個問她的問題就是:「可以吃嗎?」 哈哈,大人小孩,西方人東方人都一樣! 教授並不直接回答能不能吃,她反而會掰下一小片菇放入口中輕嚐, 她說這是辨識的方法之一,很多人都跟著她吃(我老公當然是其一),然後,也都快快地吐出, 不是不能吃,而是口感和味道都不如我們平常吃的那些菇。 我倒覺得,大家好像都把焦點放在能不能吃,而少去注意菇的特性。 根據教授表示菇的種類有百百種,而且,其實還有很多菇類沒有被發現, 所以那是現今研究人員的研究目標之一。 而我私下認為,教授不想直接給「可不可以吃?」的答案也是因為不想誤導, 畢竟很多菇類真的長得很像,要是你記錯或聽錯了,而吃了什麼不該吃的菇,那該是誰的責任呢? 再說,現在市場上可以買到的菇應該可以完全滿足我們吃菇的需求, 實在沒有必要硬要知道那長在濕地或朽木上的菇倒底能不能吃? 除非你在為發生山難可能沒有食物吃而做準備, 但那對一般人來說的機會好像是微乎其微呀! 活動結束之前,教授把大家帶到植物學系的實驗室去, 並把剛剛環繞校園一角所摘取到的「活體」放在顯微鏡下來觀看, 還讓小朋友自己動手做採集菇傘紋路的實驗, 寓教於樂的活動,難怪小朋友個個都說「It's so fun!」(真好玩!) ![]() ![]() |
|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